(官话解)人生八岁入小学。讲实行。至十五而入大学。即先天之道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大人之学也。人至十五。人禽之关。为圣在此。为狂亦在此也。夫子十五而志於学。直往向前。有进无退。学未明则发愤。学既得、则服膺勿失。恐惟有厌矣。由前十五年。而至三十年。志益坚固。外物不能摇。有卓然自立不群之概。任他千磨百折。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问从兹更上进矣。至四十而涵养益到。智识益增。言行合乎中庸。心性光如明镜。物来毕照。先觉先知。明明德之功愈进矣。故曰四十不惑也。五十知天命。此天非专指上天。即人身中涵养之性天。此命非凡命。乃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夫人在后天。不能了先天。言知天命者。知生知死。知去知来。天人合一。成身便了身也。夫子言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易者、即是取坎填离之功夫。除凡气。保元气。定吉凶。通神明。此至大衍之数。所由知天命者也。至六十理益融洽。声入心通。真透入於无声无臭之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故曰六十而耳顺。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随遇而安。加一毫不得。少一毫不得。心性浑然。纯乎天理。浩然刚大。由明德亲民而止於至善也。先天后天。无极太极。合成一乾坤之体。还我本来之面目也。学至於此。至矣尽矣。(文话解)人生性灵。禀於天地。受於父母。得中以生。先天之明性也。一落后天。暗而不明。先天之精气神。不能合而为一。遂为凡精凡神所耗散。夫人之元精元气元神。顺则生人。逆则成圣。发於四体则畅。见於事业则善。此乃先天之道。夫子十五而志於学。学者、学先天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执中之学。精一之道。天下古今所不能外者也。又十五年而至三十。由勉强渐到自然。故立。又十年至四十。知吾身性命相连。故不惑。又十年至五十。知性与天道。是二而一。又十年至六十。知吾身非小。天地非大。有六通之验。故耳顺也。又十年至七十。念念皆理。事事皆道。吾身即天地之体。吾心即天地之心。吾性即天地之性。吾命即天地之命。上下同流。故从心不逾矩。夫子成身了道。至此终矣。此夫子现身说法。一一指明。使人人知学问无穷。要必身体力行。方能成道。有志修道者。可不勉诸。(问谈录)
第八十礼拜无违新义
民国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记
问、孟懿子问孝一章。何义也。
答、(白话解)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孟懿子之心。本不乐从孔子。其父逼他从孔子。伊不得不从。而心中不悦。故以孝问孔子。孔子亦知其意。教他不要违背父之命。孝在其中。孟懿子闻夫子一言。不违背父命即是孝。不知孔子对症发药。而孔子见懿子不能再问。恐其错认无违二字。反助亲为恶。不孝亦在其中。夫子爱弟子之心。如同父子。如师言中之意。弟子不知道。非弟子之过。是为师不能善教之过也。故樊迟与夫子御车。夫子知樊迟凡事要究其根原。乃告之曰。昨日孟孙来问孝於我。对他说无违。樊迟乃事事究原之人。闻言即问夫子曰。何谓也。言无违是如何说法。孔子才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三礼字告之。细说一遍。使樊迟使之闻之。正见我孔子。教人之心细。爱弟子之情深。恐其一言未听清楚。他的师道未完其分。乃旁敲侧引。使其来问。就是弟子不来问。亦要使别人告之。如此为师者。真正解人之疑惑。破人之愁肠。传人之和道也。孔子于师徒之感情。既有使人百世莫忘之深。安得不为万世师表。今人能学夫子教门徒之心。纵是顽石。也要点头。常言师道立而善人多。信不诬也。
(官话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问孝之道。子曰、无违。能顺父母。即孝父母也。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樊迟、孔子弟子名须。是时在鲁为孔子御车。孔子虑懿子初入道门。误会其意。故告樊迟曰。无违是不背礼也。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祭以礼。此三者合礼。人子之孝全矣。
(文话解)懿子孟僖子之子。僖子好礼。其时病不能相礼。故使懿子学礼于孔子。懿子有违亲心。故其问孝。夫子先知其意。告之曰无违。懿子以为不违亲即孝也。故闻而遂出。夫子又恐其顺亲失礼。反以不义陷亲。即不孝也。世人不明礼。皆由不明天理。天理即人之良心。先天之无极也。化而为用。即太极。太极即理之正用。先王之道。以和为美。以礼为节。顺中之孝也。盖世禄之家。鲜克由礼。夫子因樊迟而告以生死祭之礼。为孟孙法。并为万世法。今之为师范者。果能如孔子教人。始不愧为人师也。(问谈录)
第八十一礼拜惟其疾忧新义
民国二年十月初五日记
问、孟武伯问孝一章。何义也。答、(白话解)孟武伯为人不讲卫生。饮食衣服。奢侈浮华。酒色过度。性质刚烈。常患不洁之病。孔子知之。故告以父母惟其疾之忧。凡为父母者。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恐怕其子有病患。人要有孝。必要保重身体。人无疾病。而父母之心安。则孝在其中。像今日善书上所讲。甚么曹安杀子。郭巨埋儿。割肝奉母。等等之孝。皆是愚孝。其心何尝不好。其事太不善也。由此章书看来。人子害病。父母都有忧心。伤痛父母之心就为不孝。况埋儿杀子。伤祖宗之血嗣。吾不知其孝在何地。曾子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孔子云、小杖则受。大杖则逃。为孝子者。於此可深长思也。
(官话解)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懿子之子。名彘。唯、独也。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以为所靠也。武伯不保身而得疾。其问事亲之道。孔子不以孝言。而以父母爱子之心答之。大有深意。盖人子有病。必忧及亲心。不知保身。何得言孝。
(文话解)人子以父母爱子之心。反以爱父母。即大孝也。谁非人子。谁无父母。而顾可使亲忧耶。夫人身难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事亲先以保身为大。六欲七情。纵之即成疾也。疾则父母忧之。大不孝也。若无以解亲心之忧。何以言孝。故武伯问孝。夫子不言孝。而独言唯其疾之忧。足见父母爱子之心。真是关切。人子身不能保。遑云孝耶。不能孝、焉能自强。不能自强。又焉能自立。须知自立自强。先在守身。守身无疾。万事能成。孝在是矣。夫子以武伯言。即可为凡为人子者告。(问谈录)
第八十二礼拜有养不敬新义
民国二年十月十二日记
问、子游问孝一章。何义也。
答、(白话解)子游平日奉养父母。以为有穿有吃。即是尽孝。而无尊敬心。夫代劳奉养。是人子报父母万一之恩。乃分内应为之事。自不得列於孝之中。要知孝者。亲爱父母。常以礼安其心。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尤恐一时使亲不安。若无敬心。凡事就勉强敷衍。何足为孝。孔子先知其情。故告之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言当今之人。以为供给父母之身体即是孝。不知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无敬心何以别乎。言人由亲而疏。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子奉养父母。无有至诚之心。譬如请客。他人见你无至诚。就吃了你的饮食。以后亦无什么感情。圣人言孝。重在人的肫诚爱敬之心。人子奉养父母。如同父母爱子。出於天然。就是特别之敬。大孝就在其中。古今真孝子莫若舜。而父母兄弟以恶心对之。他以诚心感之。以德化之。后来合家和好。显亲扬名。故孔子称之曰。舜其大孝也欤。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则孝之收果。岂不大哉。
(官话解)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吴人也。今之孝者。是今时之人。不知先天之道。仅以养父母之身为孝。不敬、即失爱亲之诚。忘却根本。天伦何在。能养而不能敬。与禽兽无异也。又何以分别乎。此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矣。
(文话解)子游奉养父母口体。便以为孝。不知敬亲方成实孝。孔子先明其旨。故于子游问孝。特以养亲致敬之义言之。谓今之俗人。徒在后天养亲。而不知先天敬亲。大失人伦。夫所谓养者。犬马皆能之事。犬能守御。马可代劳。人所当养。为子受父母大恩。岂可养而不敬。盖人子孝亲。先有至诚之心。而后有至诚之养。乃为返还先天之真性也。苟无至诚。即非仁人孝子。将之以敬。孝在是矣。(问谈录)
问、孔子删书断自唐虞。汉儒谓唐虞以前。荒谬不可考。然欤、否欤。
答、迄今典籍昭彰。未始不可考也。
问、然则唐虞以前。野蛮不足记载耶。
答、吾国之文明。实肇基於羲皇。故孔子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由是观之。详莫详於孔子之系词。谓为不可考。谓野蛮不足记载。乌乎可。
问、敢问断自唐虞。是何说也。
答、孔子者。吾儒之大成也。大成为何。时中是也。中字薪传。传自唐虞。尧传舜曰。允执其中。舜传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故仲尼祖述尧舜之中。宪章群圣之大成而时中也。删书断自唐虞。叙道脉耳。
问、儒氏心传。只此一中。然则中即道欤。
答、中者、无极之母。太极之根。阴阳之理。万物之生。虚空有中。故生天地。天地有中。故生人物。人能致中。可以位天地。育万物。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土为道法攸关。故曰中土。(儒道俱生中国而传中国。佛生印度。不传印度。回生蒙古。不传蒙古。耶稣生犹太。不传犹太。中国自尧舜以前。有包牺神农黄帝倡道於前。尧舜以后。有禹汤文武周孔思孟继传其后。故曰道法攸关。)尧舜中以立国。故曰中国。(中国政治基础。至尧舜时始奠定。)中以治国。和万邦。故曰中华。(史谓黄帝时有华国。迄尧舜平之。始名中华。或曰舜重华协於帝。故名中华华夏。要之中者道之华。华字有表中字意义。故续以为名耳。)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性者中之所。命者中之门。性命合一。成性存存。而人身之中在矣。以人身之中。协天地之中。即天人合一之中。尧舜之允执厥中也。孔子之空空两端。所欲不逾矩者。君子而时中也。中者、至易至简。故易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位成乎其中矣。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毁则无以见中。是故中者。冒天下而开物成务者也。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故中者、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无时、无地、无事、无中。故曰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者。中生之义也。中在易有乾。乾三连。成数也。故曰三生万物。非三不生者。即非中不生也。故易首乾。乾而后坤者。中生也。乾坤而后八卦者。中生也。八卦相推者。中生也。全易莫非中之华。即天地万物。亦莫非中之华也。是故中一以贯万。圣人知幽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者以此。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者以此。孔子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天地之道。中而已矣。君子之学。亦中而已矣。
问、闻子之言。知中字为君子学道致道之法。虽谓中即道也可。然中之生天地也。既为道之大象。无象之象。已有中字之义存。谓中字之起。起源於尧舜。是何谓也。
答、大道之世传不息。昭昭於天下后世者。实自尧舜始也。儒重人道。故云然者。亦儒之中也。
问、子云儒氏之中。重在人道。释氏道氏之中何在乎。
答、释氏之中在性道。性与天道相通。故释氏经典。讲道及於天。(论语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立人极。故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以文章传世。至性与天道。非其人不传。而书中亦罕及之者。三教各有分定。各有权限也。)〖囗〗性不离乎命。故经文通於身。性量包人物。人与物一本而来。故物我平等。民吾同胞。物吾同与。故慈悲为本。普渡众生。道氏之中在天道。天道包涵。故道德经言性命之原。性命之法。人物之象。治国平天下之本。天地之有。万物之无。无所不有。至平至常。无所不无。至神至妙。(若以外之丹经及小传。铜符铁券参同契等。无非道氏之绪馀耳。)天地之有三教。大道之全。有三教而后可尽大道之量。三教为天地之三宝。大道之主君。同出於中。故三教一源。相成於中。故三教合源。三教分。大道立。三教合。大道化。然必儒先实行。而后释。而后道。此又天地进化之中也。
问、然则天地之有三教。天地之中耶。
答、然。可与言中矣。
问、中之现於人道也。其详可得闻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