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愚者、仁厚之象。仁而不智则仁死。智而不仁则不智。颜子大智若愚。得智之正。故可以为仁。可以行道。能愚己者。则能愚民。愚民乃能补天地之元气。释家愚民。超凡入佛。长生不灭。可以超九玄。拔七祖。大孝在其中。万民俱是子孙。大乐在其中。人一於此。不与世界争名利。天地少一分杀气。多一个好人。无夫无妇。既免人生苦恼。无子无女。少分天地生气。未渡此个众生。已渡此个不生之众生。未渡此个入佛。已存天地正气。不信者有因果。毁之者有地狱。民信其说。不随天地生动之气。分散元阳。岂不弥补天地元气。儒教先正世界。愚以纲常伦礼之说。诱以爵禄荣誉。持之以法律。民纳轨范。不敢犯乱。自感天地正气。而成好世界。耶稣愚以上帝尊神。信者得救。开而今博爱同人之风。收减少野蛮竞争之福。自古万教圣人。莫不以愚民为德。太上曰、治民莫如愚之。民智多而愈乱。故开民智者。为乱世蟊贼。天地罪人。即如在理教。禁烟禁酒。不迎天地耗散之气。其义虽小。亦有救於世人。补於天地。故其说能存於今时。是愚民者。即所以福民。民不迎合天地生发之气。则无私欲。无私欲则少罪障不随生发。何由堕落。世人之亦有自愚其说。妄行其事。致遭天人谴责者。不知天地生成之理。焉知愚民福民之说。不知大道治术之时。焉能弥补天地元气。颜子大智而愚。天然大德之才。中行之资。恰是行道之人也。(刍谈录)
第九十二礼拜知之为知之新义
民国三年正月二十八日记
问、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何解。
答、(白话解)夫子知子路之好勇。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凡事一闻就行。并不究其是非。夫子虽为子路告之。亦为后世人而发也。世间道听涂说之辈。轻举妄动之人。凡事只徒高谈阔论。记问之学。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究其实、曰我不知也。此种妄诞之人。无根底之学。其害甚大。故夫子曰、由诲汝知之乎。你实实在在晓得吗。不要听到他人说了半节。拿起就跑。知之为知之。要实实在晓得。又要实验。才是为知之。不知心中有不了然。有疑惑。即为不知。不知者。要去详察。有不识者。即为不知。有如此的学问。事事求其极。自己能信得过。又能实行得到。果有如此的学问。是知也。是知者、实实在在明白了然。即如当今之世。新旧不相容。知旧学者。不知新学好在何处。癖在何处。只说他不好。不知成了一种学问。内中总有好处。非他辟驳。是不知也。譬如新学家言旧学腐败。非扫除旧学。不能使新学发展。你说我腐败。我说你妄诞。实是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如今日之信教者。一要尊孔教。一要奉耶稣。究其实际。入主出奴。今日奉此教辟彼教。明日奉彼教。又辟此教。故各教门徒。你说我教不正。我说你教是邪。不知凡能成一教者。能流传数千年。有人崇奉。其中岂无真理。岂无真道。由各教门徒。不知为知。故有宗教战争。能如孔子之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各教门徒。有此公心。何有竞争。凡人皆是天地所生。上帝的爱子。因竞争而起冲突。由不知上帝之心。爱人如己也。上帝是天地人物之主宰。无论东方圣人。西方圣人。皆是代上帝立言宣化。挽回世道。救正人心。使人人皆归命上帝。岂有宗教战争之说。由徒袭其名。不知强以为知。是不知也。果如孔子之言。岂但宗教无战争。全球万国。同归上帝。和气一团。如手足相亲。同归一道。何等快乐。
(官话解)由、子路之名。诲、教诲也。汝、指子路言。知、晓也。乎、指点之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得矫强也。是知也。是认真之意。不自欺之义也。
(文话解)夫子知子路平日好勇。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其中或有以不知为知者。故夫子呼其名而诲之。知之即明大学先天之道也。然其学虽至平至常。而至神至奇。至精至粹。在其中矣。盖恐知之非艰。行之为艰。故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者、是教子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然后笃行也。是知也者。问心无愧。於事无差。深知安行。无往不利。升堂由兹始矣。(问谈录)
问、人有言曰。行道之君子。身居儒家。德据佛家。道得道家。受命上帝。此所以为天之子。代表上帝。以斡旋乾坤乎。
答、君子之行道也。三教合源为内圣。万教归儒为外王。怀上帝之心。行上帝之道。天地一人而已矣。
问、君子之道。诚而已矣。君子之学。诚意而已矣。意者生动之气。为阴为欲。情之所由乱也。诚意、则无妄。诚者、阳也道也。意皆诚。阳之至。道之体。所谓至诚。至诚者、天之道也。故至诚可以受命。至诚者、得道之全。故至诚为大德。诚之者、人之道也。能成其意。其心自正。其身自修。诚意即天人合一之学。故君子至诚而已矣。
答、意者、己也。诚者、克也。意诚者、礼复也。至诚者、敦厚以崇礼。故曰不知礼无以立。即不知诚。无以立道之本。广天之道於人也。人皆知诚意者静也。而不知动而诚意。即是慎独。能慎独者。视听言动。莫不协礼。意诚於静。曲诚也。能诚於动。是谓致曲。真诚也。意由情生。视听言动者情也。意由视生不正之视。故君子视而执礼。非礼勿视。先诚视之意於未然。意由听生不正之听。故君子听而执礼。非礼勿听。先诚听之意於未然。意由言生不正之言。故君子言而执礼。非礼勿行。先诚言之意於未然。意由动生不正之动。故君子动而执礼。非礼勿动。先诚动之意於未然。动静兼修。内外合一。道在一身也。动而世为天下道。道在万世之动。行而世为天下法。道在万世之行。言而世为天下则。道在万世之言。君子诚之至。道之至。有一分诚。即有一分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诚之所推。故君子诚全而得之。诚全而享之。诚全而归之。诚虽一念。及其至也。包乎天地。天得一诚而清。地得一诚而宁。人得一诚。则拳拳服膺。诚意也。而弗失之者。动静兼修也。终日如愚者。内外合一也。圣门颜子。得一诚字。见道之全。曾子知一诚字。不敢自欺。子思揭一诚字。明道之体用。孟子言一诚字。表道之真乐。当今之世。守一诚而立命。实一诚而命立。充一诚字。三教合一於身。光一诚字。万教归儒於我。化一诚字。天地位於内。神一诚字。上帝合於己。诚之用大矣哉。君子曰、诚者道也、学也、法也、一也。故君子诚之为贵。
问、君子克己。动於内也。故能克之。若来於外也。将如之何。
答、慎神以离之。思帝以散之。即虚神之致用。对境忘形也。君子有慎独之功。知几於未来。防患於未然。莫若化数於无形。是贤也。
问、若染之於身也。将如之何。
答、临之以智。向机利化。
问、仁者爱人以德。恶人以法乎。
答、法者、震之也。莫若齐之以礼。礼者、安之也。
问、佛教言天。举头即天。故曰天善道。声闻圣。圆觉圣。菩萨圣。佛圣。皆天也。儒教言天。分先天、后天、上天。道教言天。曰下天、中天、上天。不晰其义。不解其说。三教每多窒义、何也。
答、名词界说。不可不知。立言有为。不可不慎。
问、无障气。即是圣贤。排内障。在克己。排外障。如之何。
答、排外障。在执礼。排内障。在慎独。排初来障。在虚神思帝。排初受障。在空神以智。排既受障。在主敬存诚。君子知几。慎思、明辨、笃行。何障之有。无几之事。当慎言行。问、静中之障气。又是如何排法。
答、上帝临汝。自无障气。帝若临我而气通。气不我通而障生。惟有心正似北辰。我如上帝身。我身是天地。两目如日月。照临下土。渊渊其渊矣。
问、君子学以致其道。大学之学耶。
答、此精神的解释也。若夫形式。即中和学堂也。总百学在其中。致圣道之广大。或有言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若今之劝业场等。不为无见。
问、后天富贵不可贪。饮食男女不可贪。贪则小人也。先天之道可贪。以天下为己任。万世太平为己任。天地位育为己任。上帝职分为己任。任则为君子。贪则为志士。大道不妨贪也。答、君子亦犹人也。特其所志不同耳。
问、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必得其位、其禄、其名、其寿。所谓大德受命也。大德受命。天命之谓性。王天下而一家焉。敢问下民即大德乎。
答、大德之变有三。一曰下民。下民者、受天之明命。行帝之衷道。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受之者、可以主太极之土。是谓诚而受命。据德受命。外王立命。尚非大德受命。二曰天下代表。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志於道矣。志道则无恶。不可须臾离者。拳拳服膺而弗失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知道本於帝。道出於天。主敬存诚以祀帝。存心养性以事天。天之道至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帝之道至微。如有所立卓尔。然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道失而为德也。故君子慎独以俟命。慎独以受道。慎独以守道。慎独以行道。肫肫其仁。乃能喜怒哀乐。合乎大道。未发而怀上帝之衷。所谓中也。发而如天道之达。皆中其节。所谓和也。合中和之道。乃可与天地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与天地合其德。天地犹一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与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吉凶。两目如日月。气化如四时。休咎达鬼神。荣誉如日星。赏罚如雷雨。是己身如天地。天地非大也。天命在己身。己身非小也。可以为天下代表。统一全球。协和万邦。三曰代表上帝。上帝者、致中和之道。位天地而育万物。身居天地之上。足下渊渊其渊。日月照临下土。发育万物之命。浩浩荡荡。峻极于天。察天地人於中和之内。礼仪行於人。威仪赫於鬼。天清地泰。民物咸亨。光华四照。合一无无。极乐无边。可以开万世太平。是谓天子。是谓大德。是谓大道。道德合一於身。上下一人而已矣。此君子之三变也。
问、君子三变。俱以帝也。不必三教合源於一己乎。
答、下民者、儒之道也。为天人合一之始。代帝行道。万教不归儒。则不能归帝。天下代表者。佛之道也。为佛教昌明之因。代表上帝者。道之道也。为道家收元之始。三者行之於儒。为儒之正。
问、由是言之。儒家之道。天人合一而已矣。其范围虽狭而道大。合三教之学於一身。凡行皆三教之道乎。
答、孔子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俨然者、如鹤立鸡群。人中皎皎。此儒家之象。儒为席上珍也。即之也温。佛家慈悲之象。听其言也厉。道家刚威之象。三教之道。分而不分。三元所化之地。俱有一元运行之理。一元莫破之微。俱含三元之迹。好学穷理者。均能领之。问、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所以行之者一也。及其成功一也。一者何也。
答、一贯之一者。上帝之中道也。即惟皇上帝。降衷下民之衷。孔子祖述尧舜。述此允执厥中之中也。帝道虽能贯天道。犹有形迹之可摸。帝道降於人心为道心。故曰道心惟微。微者、即降衷之象也。颜子曰、如有所立卓尔。子思子曰、莫显乎微。天得此一中而生。地得此一中而凝。人得此一中而灵。灵者、万物之贵。人执此中。则知上帝临我、爱我、佑我、惠我。致此中可以位天地。故天道虽大。莫如守中。天道自然。中道主之。帝无天道。则中道不显。天道无中。则天道不灵。天道兴帝道。合而为一。无为、无所不为。无为者、天道也。无所不为者、帝道也。分而化。一则神。神而不可思者。至诚不息之道也。至诚之道。何以不息。帝道与天道。合而为一。及其成功一者。诚道也。所以行之一者。得帝道於一身。贯天道於一己。修道以教天下之人。无处不行。无往不利。故曰一者智也。
问、子言上帝大中。即上帝之道。大学中庸之理。此言何谓也。
答、大学言天道。故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三在字、所以明天道之自然。如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者得天道也。知止而虑者。上帝之中道也。故中道为学。即大学。大学之道。得於大学之人。闻大学者。学而时习之。自贯天道於一己。不亦说乎。虑得天道。故乐之也。知止一节。所以明帝道为天道之主。物有本末。本者、帝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末者、天道也。一中可以贯之。故为末事。事有终始。先明天道之理。尽帝道之性。而后乃至於命。得帝之中道。实行大学。故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庸言而帝道。天道合一於帝道也。故曰天命。天命者、即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帝道贯一天道曰大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道行於天下也。故曰中庸为大道之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抱天道帝道於一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抱之之象也。莫见乎隐。天道之本体。莫显乎微。帝道之本象。故君子慎其独者。大道之倚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合帝道於一己。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合天道於天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本立於我。天下归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道出於身。天下为身。天命之君子。允执厥中於一极。无所不用其极。修道以教。建中於民。中和之君子。化一中於天地。天地犹如一己。致中之君子。拿中道於手中。怀天地於身中。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行大学。即是行帝道。贯天道。行大学之道。即是行大道。行中庸之道。中庸不过儒之大道。佛道无及焉。大学不过三教之大道。元午前后无及焉。帝道之神。天道之化。大道之妙。岂可思议哉。(刍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