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段正元文集
35723600000133

第133章 《大成礼拜杂志》(之四)(10)

答、吾言提倡儒门孔教者。重在实行真道也。其言儒门之罪人多者。非真孔门之徒也。藉儒术以杀人。是孔门之造孽徒也。真孔子之教。古今无二。天下无双。家国天下。无人不受其幸福。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人民享治安。社会享太平。非儒门孔子之教。其谁能之。今有上智之人。实行孔教。岂但听讼吾犹人。必也使无讼。是乃孔子之真徒。通天地人之真儒也。万教自归儒焉。其他读儒书万卷。能实行圣道一二。亦是行政上的君子。社会中之好人。(问谈录)

问、孔子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行者、十之三。言者、十之七。

答、君子之行道也。虚中作实。巧内生莲。大道既隐。故先立乎其命也。

问、先立乎其命。而后大行其道也欤。

答、成己而后成人也。君子之道。躬自行之。

问、孔子云、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三十而立。已立命矣。此言何谓也。

答、孔子者、万世之师也。悲天悯人。是其命之所在欤。

问、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者。其斯之谓乎。

答、三教合源。万教归儒。礼之经也。新旧合一。古今合一。中外合一。礼之权也。有其人必行此礼仪威仪也。

问、敢问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权宜变通也。不必三千三百也欤。

答、言者、礼之成。行者、礼之宜也。

问、敢问内外合一。天人合一。亦礼之经也欤。

答、道之经也。修身以道。忠恕而已矣。修道以仁。性与天道也。君子立身行道。大德受命。问、内圣之道易。外王之道难欤。

答、知内圣之难也。方知外王之不易。知外王之易也。方知内圣之为乐。

问、天命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中也。阴阳者、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庸也。中者、本也。庸者、用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而自庸。道生而后为和。道生而后致用。先内圣而后外王。是君子尽人合天。本为天人合一也。答、中者、道之大也。庸者、道之化也。故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也。

问、伦礼会。何以无启也。

答、不可与有言也。

问、不可与有言。尚可与有为哉。

答、为者、狭义之伦礼也。若夫广义之伦。洪范九畴之伦也。广义之礼。孔子问礼之礼也。盖伦者、天下国家之大经。礼者、本乎天而成乎人。仁者之所以克己以自修。大道之所以行。伦之所时出。明伦议礼者。天子之事也。知我者、其为伦礼乎。罪我者、其为伦礼乎。与其罪也宁默然。

问、孔子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作者。何哉。

答、孔子作之者。道之不行也、命也。道之将行也、亦命也。

问、大英雄、霸诸侯、平天下、不以兵车者。人皆曰恩信於人也。信乎。

答、君子之为道也。仁而已矣。孟子曰、仁者无敌於天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惟此时为然。

问、贵会主张新旧合一。新学诚不可不采也。如国家之定义有三要素焉。一曰土地。二曰主权。三曰人民。是说也。可补旧学之不足。

答、敝会之主张新旧合一也。在格致。形上云乎哉。子诚今人也。知今之学而已矣。孟子不云乎。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又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曾子曰、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用者。政事也。主权也。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无土地政事。其何以言邦。即此较之。其立言也。孰优执切。孰徵用。孰简明。矧三要素。犹诸侯之义也。非王者之道也与。

问、孔子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如之何而可行道哉。

答、君子之行道也。智而已矣。智谋踊跃。何过与不及之有云。

问、孔子又云。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不及也。知之何而后可以明道哉。答、智谋踊跃也。委曲求全焉。故曰贤者。天地之仁也。仁则明明德於天下矣。

问、人有恒言。智谋踊跃者。大德之行也。委曲求全者。大德之成也。信乎。

答、君子之德也。岂易云乎哉。仁者先难而后获。有德自有成。

问、天下事未有不内外合一而后成者。如大事在智。小事在力。

答、君子之为事也。几而已矣。

问、君子之行道也在智。足以压人耶。

答、君子之智。聪明达天德。能好人。能恶人。故天下咸服。(刍谈录)

第一一四礼拜君子知几其神

民国三年六月初四日记

问、三十而上。四十而下。是人人如此耶。

答、三十而上。四十而下。是人血气之身。后天之说法也。论人一离母腹。就由此日而下。在母腹之中。浑无****者。才是上帝。落在红尘。即有贪嗔痴爱。就是下也。如在万壑悬岩。跌一跤下来。落在那凶滩恶渡之中。就顺水而流。但其恶渡有长短。如三十里就到了大海。故三十而亡。如四十里到了大海。即四十而亡。人每往下流。故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人寿之长短。在先天已定。即看出母腹之时。所得先天元阳之多寡。非后天人力能助之。譬如我身中有一百钱。他人有一千。任我俭用。将一百钱用尽。别无有了。见他人不俭用。还在饱食暖衣。我俭约还在缺衣少食。旁观者以为不平。而不知内中各有所得之多寡。如灯之得油。油乾则火灭。理也、亦数也。故人必要知身落红尘。即是苦海中之凶滩恶渡。其凶滩不过百里之长。朝日趋下。其中虽受了千磨百折。终是落於苦海之中。各位先生。我和你现在的情况。不过还在凶滩恶渡之上。一朝凶滩一过。即是无限的苦楚。欲离苦楚。莫若为善。苟有人以善来相劝。即如今天来一只船。是来渡我们。我们若仍在凶滩恶渡之中。随波逐流。不知回头是岸。直到苦海时。悔之晚矣。设早听人相劝。即如乘船上岸。回头一看。才见一般人在凶滩恶渡之中。下面又有一个无限的苦海。万劫不能超身之地。始知道呼他人上岸。替他人可怜。而他人还在扬扬得意。执迷不悟。千呼不醒。万唤不应。反说那里有船。何处是岸。不过迷信家之怪言诞语而已耳。此种人是应受红尘苦海之罪者。如何可救。故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然以不忍人之心来说。又安得不望大悲大愿者。起而开普度之门耶。(问谈录)

问、学道易。得道难。得道易。行道难。孔子云、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道者、不可以不知人。不知人则道无用也。不能行道也。行则得咎也。此论语为政以德一章。先之以知人为首。

答、学者、体也、仁也。知人者、智也、用也。为政以德。而不知人者。未之有也。不知人、则不可以为政。德惟善政。不可以为政。何德之云。

问、敢问何以能知人也。

答、知外王之人。莫若知内圣之人。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不知天无以知人也。

问、知人则哲。惟圣者能之。诚不易也。由内圣而知人。如见其肺肝然。小子不敢问也。敢问由外王而知人。其道何也。

答、孔子不云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焉。

问、此具体的观人也。必积之以时日。而后知之。敢问急时观人之法。骤观之而骤用之。其道何也。

答、孟子不云乎。听其言也。观其眸子。胸中正。则眸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察言观色。人焉哉。

问、安得人人而观察之也。人人而观察之。不亦苦乎。

答、无已则有一焉。凡事注意之可也。一注意则知其口是心非矣。君子知几其神。乐莫大焉。何观察之足云。

问、君子行道。真有道也。小子愿学焉。

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日新。亦君子自强不息之道也。

问、学者、所以行道也。故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习者、躬行实践。学之心而应之手。道不可须臾离之意也。故曰人之所以学。学以致其道也。不行则不得焉。学而不行。是不时习。所谓记问之学也。徒知其表。有何味哉。是以大学立传。首於诚意。而不首於格物者。重躬行也。子夏云、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政其身。身出於父母。反竭其力。竭力事君可也。反致其身。盖以君臣之义。大伦也。父子之亲。小伦也。家者、小国也。国家者、以国为家。大家也。无国则无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致身於君。方谓大孝。有功国家。有德国人。可以显亲扬名。为乾坤肖子。维持世界者与。

答、学者所以成己也。学不时习。则有不成。能成乎己。斯可成人。成己则说。成人则乐。成人成己。非君子其能孰与此。故曰苟能学也。何事不成。苟能学也。何道不明。

问、儒氏之大同世界。无非发明修身之道而已矣。其所以大同者。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齐礼之义。即使天下之人。皆修其身也。道德之义。使天下之人。知有内圣。能者从之。中道而立。中立不倚。循循施教。引人入胜之意也。天下之人。莫不有身。人人各修其身。各行其自由。各素其位而行。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能修其身。能爱其身。斯能爱人之身。同有此身。同是人也。故天下一家。中外一人。中外一人。必先中国一人。中国一人。能修其身而天下平。即阐修身之教於天下。是有教无类也。天下皆修其身。而大同成矣。

答、修身之道行。即大道之行也。阐此修身之教。非中和学堂。无以致也。

问、小人惟神之灵。无性之灵也。神灵则见几。无性之灵则不空。不空则几无所用。故几乱气骤。气骤而愤生。愤生则神坏。神坏则杀身。小人之几。真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盖以其神帅精气而多勇。无性灵以统之。匹夫之勇也。匹夫之勇。无几则为人用。小人有几。则愚而好自用。无性之灵。焉得不愚也。好自用。杀身足以亡家也。小人之几。真下愚也。君子以性灵为本。惟知上达。虽有时偏仁失智。一用智而天下归仁焉。君子真上智也。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诚哉是言也。

答、君子不可以无几也。无几则欺之者众矣。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有几。则知命矣。

问、有几而后知命者。天命也。无几而亦知命者。性命也。知性道之命。方足以言天道之命。知天道之命。闻义即徙。方足以奉天承命。奉天承命。而君子之道行焉。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智者知之。而谋小人。天道厌之。而收小人。君子教之。而化小人。大同转枢之世。小人固如是乎。

答、久矣、君子悲天而悯人也。君子不怨天。不尤人。顺天之命而已矣。

问、精气神者。后天之性命也。性命者、先天之精气神也。性与天道者、先天之性命也。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者、儒门性命双修之书也。性命双修。则明明德於天下也。明明德於天下。则明如日月。明照四方。明则诚。诚则清。清明在躬。故君子之志气如神。即至诚如神也。是故君子知几其神。向几而行。一日二日万几者。顺受其正也。顺受其正。而大道行矣。大道行於天下。即大学之道。明於天下。故大学者。大道之性命也。君子立命。立大学之命也。大学之命者、中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即命之根也。命之根曰仁。仁者、所以受天之命也。天之命曰衷。衷、即天之性。天出曰命。人受曰性。率性而行曰道。修道而施曰教。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性与天道。一以贯之也。故曰大德受命。天地之性命也。天地之性命立。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答、天地之道。性命而已矣。性命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道。一中立极也。中立不倚。大道之性命也。大道之性。必命於天德。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先中也。有不中则不仁。不仁则上帝之衷无所倚也。君子正心焉已耳。一正心而如上帝之身矣。

问、德者、圣也。行者、政也。文者、所以载道也。学者、所以行道也。先德行而后文学者。明明德以合道。尽人以希天。下学以上达。由后天以返先天。本德以一道。释氏之渡尽众生方成佛。即尽德以成道也。老子以道德名经。道德二字。即道成德备。希圣希天之学耶。

答、道德者、性命之大学也。君子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在止於至善而已矣。故曰德不孤必有邻。邻者、阴阳之义也。对待之谓也。即道也。故君子允执厥中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也。有德而后有道也。有命而后有性也。有仁而后受命也。故性与天道。未足与有闻也。(刍谈录)

第一一五礼拜因人说法

民国三年六月十一日记

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我们都讲得。惟夫妇有别。这别字有义安在。

答、五伦中惟这别字。安得至当恰好。盖男女有别。才合大礼。如果夫妇无别。何以能同床共枕。同偕到老。在表面看。似乎这个别字。不甚恰当。而不知此别字。是中庸之道。因男女授受不亲。无别即非礼。但此夫妇之别。非分别之别。是特别之别。男女两人。心甘意愿。结成了夫妇。即有终身不二。特别之感情。义夫节妇。由是生焉。夫妇正。则家道兴。家道正。即为王化之源。故圣人严男女之防。以端夫妇之本。有由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