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平天下
民国六年丁巳六月二十五日记
人生之遭逢际遇。虽是无常。其中却有定数。故佛云。有因方有果。若无其因。果从何来。年以前结下此因。故今日方有此果。不然、各位多系北方生长。吾等又不在北方遭际。而在此南京聚会者。暗默之中。亦是天道主持。但我此话。今日尚难取信。其中有入吾门者。一旦明心见性。方知这个渊源。大有由来。以地道而论。南北对峙。在卦爻是个坎离。犹如一阴一阳之道。夫道本不可以言说。因其无影无形。无声无臭。视之不可得而见。听之不可得而闻。不过强名之曰道。人欲见道之实境。必先积德。有至德乃可以凝至道。然德由何而积。道由何而凝。即内而诚意正心修身。外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学问。自来圣圣相传。都有心法。非凭空涉想所能造到。故韩文公云。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秦火而后。所余者残篇断简。一般学士。既无明师传授心法。复无全经以资研究。所以世风日下。人心日偷。政治终不逮唐虞。学问实远逊孔孟。自汉以来。中土学问。不过是模仿修身齐家而已。而治国之道。更不足观。考之欧美各国。讲求富强。研究法律。人人有爱国思想。却适合治国之道。然又无平天下之真学问。今者大地环通。天下二字之实景已见。若只知治国。不求平天下之道。终至争端不息。人类相残。所以圣人不说治天下。说个平天下。是教人使天下和平。相亲相让。跻於荡荡平平之真象。然天下如何而始得平。道德昌明。即足以平之。故孔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群相与优游於光天化日之下。顾孔子既立此学说。何以又未见实行得到。盖孔子有平天下之学。而无平天下之时。故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有志焉。而未之逮也。未逮者。未及其时也。故立此学说。作后世人之模范。俾有所遵循耳。今者律时考数。大道又将弘开。平天下之学说。亦已发轫露颖。有所谓武装和平者矣。有所谓万国公法者矣。亦有讲平权。讲自由。讲共和。讲大同。讲社会主义者。讲人道主义者。一唱百和。颇近於平天下之理想。但无实行道德之心传。终归於纸上谈兵。梦幻泡影之空想已耳。不然、此等名词。与其事实。发现於欧美有年矣。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致战争不息。穷兵力而困民生。毁公法而贼人道。推原其故。只知讲求富强。各爱其国。不能充之以爱天下。不知天地生人。降之以衷而为性。畀之以中而为命。虽有智愚贤否不同。而性命无一人不同。既同此性命。即同此心思。此以富强感。彼亦必以富强应。强与强相遇。必至竞争不已。此欧洲所以有今日之战祸也。看来富强达到极点。法律纵臻美善。终难觇和平之期。成大同世界。吾人生此时际。虽云世界糜烂之秋。正英雄造世之日。即当放开眼界。揆时审势。上体天心。下悯人穷。万国不宁。天下不平。就要细心思维平天下之学问。按出协和万邦之良策。造成永远太平世界。不然空生一世。与草木同腐。庸夫无异。仍是为天地一弃材矣。但人之成材不成材。虽是自造。而教育实大有关系。譬如丝本素质。染於黄则黄。染於蓝则蓝。故孟子云。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何谓大体。即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即是性命之学。为人不知性命。即不能实践道德。纵然心欲行道德。却无一定主宰。不能由仁义行。跻於美大圣神之境。道德二字。即是性命之发皇。见诸事实。则为道德。在人身中则为性命。论性命之学。孔孟罕言。然孔子又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今人日夜戴天而居。而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之昭明。四时寒暑之迭运。终身一世。究莫知其所以然者。孟子何以说。知性则知天。盖天地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天与人本一气相贯。一性圆明。不过降生而后。气拘物蔽。则性与天相隔。故气与天相断。不但不知天。即自己一身。耳目口鼻心思之灵。亦不知其究竟也。故欲知天地之理者。必先知自己之真性命。故曰君子之道本诸身。盖人身乃大道之所分寄。性命之所凝结。世人每以凡躯为性命。而不知凡躯是假。纵保养得宜。难逃大限。终归於肉化清风骨化泥。谁能长保其形。永远不死。惟人之真性命。方是不生不死。如欲凡躯不死。必先寻出真性命。故道家云。欲要人不死。先觅不死仁。人本是两个人。有人身之人。有仁德之仁。人身之人。终归於尽。仁德之仁。历久不灭。故孔子云。未见蹈仁而死。这个仁、即人之真性命。真主宰。然此真主宰在人身中。有个地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天上有个北辰。为天地之主宰。人身中亦有个北辰。为人之主宰。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身之人。与仁德之仁相合。即是性命一贯。即是合道。人不与仁合。则人心泛滥无归。贪嗔痴爱。循环相生。终日营营逐逐。虚妄著想。无一刻停息。此筹彼算。东奔西驰。一天到晚。所作所为。纯是为一个凡躯。图点安逸快乐。坏良心。灭天理。穷人欲之事。在所必为。不顾名誉。不畏人言。因之把此本性湮没。仁心剥丧。人至无仁心。则与禽兽何异。但仁心有先天之仁心。有后天之仁心。先天之仁心。道心也。至善无恶。浑然粹然。后天之仁心。良心也。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因良心是近於道。尚未纯熟於道。易为无明所障。非若道心澈底澄清。不为****污染。故人以道心主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若但以良心主事。往往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故良心中。还要有主宰。则所作所为。方能尽善尽美。良心有了主宰。即孟子所谓义精仁熟。然此犹是据理而论。而实功则在明明德。明明德之实功。即在知止。止即受中之所。即人之命也。能知止则意有所诚。心有所正。性有所修。性修矣、纯乎天理。毫无人欲之私。而后乃能立命。命立矣、中立不倚。就不为气数所摇夺。到此境界。性命乃能合一。性命合一。乃能明明德於一身。夫而后由一己之德。推而广之。上律下袭。有教无类。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之人。皆能自明其德。咸有一德。天下焉有不平者哉。天下平、则平权自由共和大同。更不言而喻矣。安用执一说以相绳哉。吾人今日研究学问。即当研究天下之学问。这个学问。不必求诸远。亦不必求诸难。就是道德二字。盖道德为万善之原。考之天道。赏善罚恶。质诸鬼神。福善祸淫。验之人心。好善恶恶。故道德平天下之说。实可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验诸人心而不惑。其功用即本诸身。修性立命而已。凡宇宙绝大事业。俱由性命做起。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孔子赞之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由是言之。舍性命而外。尚有何事业哉。尚有何学问哉。然究非得一法以养气者。所可同日而语。
养生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六月二十六日记
凡人自有身以来。即莫不欲少病少恼。永享遐龄。人生大抵然也。世固有寿逾期颐。长乐康宁。如松柏之茂。经冬不凋者。此无他、不过得养生之术耳。故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是消长生死之机。实关系於所养之得失。况孟子已明示之曰。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弗思甚也。既云所以养之者。必有所以养之之道。特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多可企而不可及耳。是以僧道末流。往往好读书。不求甚解。流於顽空理障者有之。甚或不遇明师。不知就止。一披古人之书。率尔妄揣臆度。影响捉摸。误会丹药养气之词。执著采取烹炼之说。和合金石。谓服之可以长生。搬运气息。谓行之可以不死。不知人之生也。禀阴阳之气。五行之秀。全赖阴阳调和。五行均平。而营卫脏腑。经络气血。得以充畅贯注。以道其生长之机。彼金石丹砂。其味多辛。其气沉重。其性有毒。一旦服之。即入於心肺二经。而有金燥火炎之害。盖入於心者。则心火旺而克肺。后天之气统於肺。肺受制则不生肾。肾水枯、则无液以上潮於心。心火旺、则无液以下交於肾。心肾不交。则烦躁惊悸之病作矣。入於肺者。则金旺太过。肝木受克。人身之血统於肝。肝受克则不能统血。即不能生心火而制金。金旺贪克。而反不生肾矣。肾为后天之命。藏精之府。人之所赖以生也。肾脏虚、则羸弱痿痹之病形矣。即如药本可以疗疾。苟失其君臣佐使之用。性味调剂之妙。厥疾弗瘳。又如菖苓可以引年。参茸可以补气。无病常服。亦现阳盛阴亏之病。盖益於此者。必损於彼。犹以权量物。物重则权轻。物轻则权重。况金石性味。偏胜足以错乱阴阳。颠倒五行。可常服之乎。故凡服金石丹砂者。久则面部发赤。致有肺痈肺痿之病。搬弄运气者。久则血气凝结。致有痞鞭症瘕之病。则是欲求长生。而反以戕生。欲求不死。而反以速死。不诚大可哀哉。夫服丹运气者。即所谓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早已直揭其弊。世之盲修瞎炼者。盍即孟子之言一深长思耶。而矫其失者。又谓养生之道。长生之说。悉属虚假。皆方士臆造之词。不过藉以惑愚敛财耳。旁门小术。或则然矣。然若一概抹煞。又非智者之言。不见乎禽兽乎。龟有千岁。鹤鹿长春。即蟋蟀虾蟆等类。时当冬令。咸藏伏於土穴之中。至春则出。彼至微至蠢之物。数月之久。并不饮不食。尚至不死。谓人不能长生可乎。虽然、人之种子不一。故於后天之智识心思。遂大相悬殊。谓人不能长生者。是殆浮根分光之流。纵此时成其为人。久而各归其根。终不能独立成一太极。故语以养生长生之道。则格格而不能入也。世有节其饮食。洁其衣服。慎其居处。调养得宜。亦可少病。然根本未加培植。究无以转阴阳造化之玄机。仍不免随气数而波靡。是盖知卫生而不知养生。世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穴居野处。经严寒酷暑而不病。年企耄耋。越山逾岭而自如。或至坐化尸解。神游三界。名虽仙游。亦是享尽还堕。终不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证如来常住之果。是又如养生之术。而不知养生之道者也。养生之道维何。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是也。夫浩气为天地之元。万物之始。人身之本。可以彻乎天地。通乎神明。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然又须养者何也。缘人落在后天。由物欲交引。随情意所之。遂将浩然之气障隔。故须用力培养。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乃始充实而光辉。而养之之法。岂有他哉。直捷了当。即在正心。正心即是克己复礼之功夫。克念作圣之效用。譬如心之私念丛生。心一正则一切妄念顿然斩灭。足以证之。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顿教法门。亦不外此。顾浩然之气。从何而生。孟子早明言是集义所生。义何由而集。义者事之宜也。凡所作所为。必求其合天理。顺人情。做得至当恰好。由一事以至於事事。一行以至於百行。则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自然心旷神怡。纯是一片保合太和之气。始而由勉强。终於成自然。集之既久。可以充塞天地。参赞天地。位育天地。与天地同流。同悠久矣。岂曰长生已哉。故知养浩然之气者。斯真知养生之道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