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名称来源于太极图说。《易经》中曾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混沌如一的状态,“两仪”即阴阳,“四象”是指金木水火,“八卦”是指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代表物象的八种符号。这是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早期的哲学,即万物由阴阳而生。继承了阴阳学说衣钵,着有《太极图说》的北宋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最先开始使用太极图这一形象化图式来揭示大至宇宙、小至万物的阴阳关系。而诞生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因其自身的特点、拳理与太极图说相符合,如太极图呈圆形、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多呈弧形也为圆,处处分虚实,强调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要做到上虚下实。而且“太极”有“最高”、“最深”之意,与集众家所长的太极拳相吻合,故而得名。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流传,许多轶闻史事仅见于拳术家的言传身教。
太极拳始创于明末清初。它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当时在民间广为流行的少林拳等拳法,以及明军中习练的实战性技击术,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养生方法如运动肢体的“导引术”、作腹式呼吸的“吐纳术”,并吸取古典唯物主义的阴阳学说、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集各家精华成为内外皆修、皆练的顶级拳术和武林新锐。
太极拳从始创至今经历三百多年的世间变幻,风雨沧桑。在传递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着名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诸派源出一门,但又各领风骚、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繁荣了太极拳的套路,共同把太极拳耀升为武林至尊的显赫之位。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增添了太极推手、太极剑、太极十三枪、太极刀等套路和器械,使之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武术系统。
伴随太极拳的诞生、发展、传播和推广,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一颗颗耀眼的太极拳之星。从开山鼻祖陈王庭,到太极拳理论大师王宗岳;从德高艺深的陈长兴,到苦心钻研的杨露禅。再如:武禹襄、李亦畲、杨健侯、杨班侯、吴全佑、吴鉴泉、郝为真、孙禄堂等等。这些太极名家,都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固有的定式,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使之融各家所长,剔除己身之短,久经历史考验,长盛至今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