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知行天下国家地理:全球100文明奇迹
36156000000087

第87章 婆罗浮屠——通达极乐世界的石头

地理位置:印度尼西亚日惹

修建时间:公元9世纪前后

在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居然存在着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神塔。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婆罗浮屠佛塔矗立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城市日惹西北约41千米处的克杜山谷里,建于公元9世纪前后,为一处闻名世界的佛教遗址。对于它的修建之谜,至少有3种说法。

公元8世纪中叶,爪哇岛出现了信奉大乘佛教的夏连特拉王朝,建造婆罗浮屠之时,正是该王朝的鼎盛期。它一度控制了苏门答腊岛,并远征南洋各地。但由于这个王国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载,所以对婆罗浮屠的修建背景也就很难考证了。印尼人认为,婆罗浮屠是本地人自己修建的,因为佛塔浮雕上都是爪哇式的房屋、庙宇和船只等等。夏连特拉王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宗教信仰,动用了几十万民工,花了15年时间,于公元9世纪竣工。而印度一些学者则认为婆罗浮屠是印度的潘迪亚人建造的。潘迪亚人本住在印度南方山岳地带,由于某种原因,他们渡海南迁到达爪哇岛建立了夏连特拉王国,并修造了婆罗浮屠。还有一些人,特别是印尼的文学艺术界人士认为婆罗浮屠是柬埔寨工匠建造的。这期间有段夏连特拉国王和柬埔寨扶南王国的美妙姻缘故事。说是夏连特拉国王为取悦扶南公主不惜重金从柬埔寨请来能工巧匠修建了这座佛塔。

这3种说法一直广为流传,至今都难以定论,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不管由谁修建,婆罗浮屠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的骄傲,也成为全世界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婆罗浮屠佛塔建在山谷平地中的山丘上,它远含青山,近拥碧翠,周围景色十分壮丽。登临塔顶既可看到尘雾缭绕的麦拉比火山,又可望见烟波茫茫的印度洋海面,令人眼开胸阔,心旷神怡。婆罗浮屠是座实心佛塔,是一个在自然山丘上用200万块火山岩石砌成的。它没有门窗,也无梁柱,是百分之百的“石头方丘”。然而这些石头却像一部佛典一样,开启了凡夫俗子通达极乐世界之门。

佛塔的基层呈四方形,每边长111.5米。各层平台向上依次收缩,在顶部有一座主佛塔,直径9.9米。佛塔共有10层,从底层至塔顶最尖端高42米。四周的中间各有一条石阶通道,从基层直通塔顶。佛教徒必须按特定的路线登婆罗浮屠,从东面进入,按顺时针方向绕行,经过层层佛境的感受,最终走向庙顶。登上婆罗浮屠,就是精神的一次佛教修行,从一个欲望横生的世界进入佛教的崇高境界。

塔的构造是根据佛教的“天圆地方”说、“三界”之说设计的。基层为“欲界”,第二层至第七层为“色界”,都呈四方形。第八层以上为“无欲界”。第八至第十层呈圆形,是塔顶的脚座,三层共建有72个钟形小塔,塔内各置一尊佛像。这种塔叫作“堵坡”,是古代埋葬佛骨的建筑。佛塔本身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塔的各层都有回廊,回廊内视野封闭,人行其中不见外面,目光所及只是头顶的青天和两壁的宗教图像,这象征着佛教徒的一个闭门修炼过程。每隔数步有一石壁佛龛,内供一真人大小的盘坐佛像,共有432尊,神态各异,千姿百态。回廊的石壁上都刻有各式各样的浮雕,如全部连接起来长度可达2900多米,构成一部“石块上的史诗”。其中描述佛本身故事的浮雕1460幅,装饰性浮雕1212幅。每层回廊的浮雕都表现不同的内容,如在第一回廊中有表现当时爪哇民族运用高超的航海技术,驾驶帆船横渡印度洋直抵非洲大陆的浮雕。有关于佛陀讲法,弟子听讲的和反映惩恶扬善教义内容的浮雕,还有表现佛教经典的浮雕,所雕人物鸟兽,形态各异,情趣盎然,形象生动地解释了人由尘世走向极乐世界的路程,再现了印尼古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风貌,令游客赞叹不绝。

当人经过封闭压抑的漫长回廊后,登临上部3层圆台就会感觉天开地阔,精神因此豁然开朗。这里就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上面圆台层层布置形如钟塔的小“堵坡”,钟塔外雕莲花图案,内部镂空,各置真人大的坐佛一尊,人们只能从塔身的菱形孔中窥到佛躯的一部分,使人产生神秘感。从下至上共72座,拥簇顶层中央的大浮屠,势如众星拱月,象征佛教悟道,达到最高境界。

另外,为防止热带雨林的暴雨侵蚀,建筑以假想怪兽为形,在整个建筑中布置了100个石雕排水口,这些石雕形象生动,雕刻精细,也堪称艺术精品。

婆罗浮屠建成后不久,夏连特拉王朝也开始走向衰败。10世纪,马打兰王朝取代夏连特拉统治了爪哇岛,政治中心东移。马打兰王室信奉的是婆罗门教,婆罗浮屠开始备受冷落。在1006年,婆罗浮屠周围的居民也因地震和附近一座火山喷发而纷纷逃离。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尼西亚后,佛教在印尼开始被排挤,婆罗浮屠也开始被人们遗忘。频繁爆发的麦拉比火山扬起的灰尘遮盖着这座千年佛塔,塔边的树木也开始侵入塔石的空隙,婆罗浮屠面临着消失的厄运。

1814年,荷兰工程师科尼利厄斯根据民间传说找到了这座掩埋在尘土和树木里的佛塔。工程师雇佣民工200人,砍伐掉了塔身上的树木,清除了数米厚的浮尘,挖掉了基层10米厚的淤泥,终于使婆罗浮屠重现天日。后来荷兰殖民当局又多次派人清淤伐木,但由于这是一种无政府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致使在清淤和考察过程中,有很多佛像和雕刻品被敲被窃,使这座本来惨败不堪的古塔更雪上加霜。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修复婆罗浮屠的工作进入规范阶段,联合国也参与到了拯救这项人类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婆罗浮屠再一次以雄健的身姿屹立在世人面前。

作为信仰的承载,庙宇在印度教文化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印度教庙宇里,这种古老宗教的历史、文化及其与众不同的奇特之处自会展现无遗。

印度教最早的正规庙宇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印度的商羯罗时代。当时商羯罗在对印度教进行改革时,在南亚次大陆4个方位建立了4座庙宇,作为教徒的朝拜中心。商羯罗的宗教改革是印度教有组织的开始,大大促进了印度教在印度的发展。随其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现象是,印度教庙宇的建造也渐渐兴盛起来。现在,印度教庙宇已经遍布各地。

印度教庙宇不仅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政治、文化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各派庙宇里安置各自崇拜的神像,庙宇里还供养着人数不等的祭司和一般神职人员。在举行公共祭祀仪式时,庙宇周围会聚集大批圣徒、苦行僧、游方僧、星相家、占卜者、相面手、巫师和舞姬等。庙宇的建筑艺术和其中的石刻浮雕则尤具价值。

米纳克西神庙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马杜赖,建于16~17世纪,其雕刻之精巧华丽,造型之奇特雄伟,令人叫绝。

克久拉霍是10世纪印度昌德拉王朝的首都,在现在的遗址上尤以印度教庙宇著称。克久拉霍的庙群是中世纪印度教庙宇建筑与雕刻的代表,是印度教的艺术之城。昌德拉王朝的国王们于公元950年开始修建庙宇,前后经过100多年,共修建了85座,现在只有22座保留下来。这里的庙宇大致分西、东、南3个庙群,其中西区的庙宇保存得最完好,而且全是属于印度教的,最大的瓦哈拉寺建于11世纪,高31米,由84座尖塔堆砌而成。南区供奉湿婆的杜尔哈德奥寺建于12世纪,可能是昌德拉王朝最后的建筑物。虽然这些庙宇的修建过程历时长远,但它们的建筑样式却出奇的一致。庙宇多用沙岩建成,庙体大都是凿雕而成,主建筑物建在高高的基座上,与开有天窗的长廊相接。顶部则有集束型带曲线的尖塔,每一座塔都象征着凯拉沙(即“天山”),是纳戈尔式寺庙特有的标志。

克久拉霍的庙里庙外遍布各式精美的雕刻图案,神话题材和大量娱乐性题材并列。在其无以数计的雕刻作品中,妇女和性爱是最普遍的主题,其登峰造极之处令人瞠目结舌。这是克久拉霍雕刻艺术主要的体现内容,也是克久拉霍引人注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