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全球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游遍欧洲)
36165800000033

第33章 光辉属于上帝

圣彼得大教堂 大浪淘沙始落金

世间万物,最易流失的是时间。所有的事物在时间的流逝中,都会消磨殆尽。圣彼得大教堂历经世间的沧桑变化,竟能耗时百年,吐故纳新,兼容并包,岁月沉淀之后,更显尊荣,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大教堂生存年代久远却依旧精神焕发,魅力独具。经历了世事变幻和岁月磨砺,大浪淘沙始落金。

去过很多地方,参观过无数座教堂,建在圣徒陵墓上并以其名字命名的教堂却是第一次听说。怀揣着满腹的问号,我们来到了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过后,如退潮后沙滩上残余的贝壳,也留下了无数影响至深的痕迹。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运动对罗马的馈赠。作为基督教世界中最大的教堂和天主教信仰的中心,它每年接待了数以万计的游客,成为弹丸小国——梵蒂冈的游览中心。

除了以圣徒的陵墓作为基础,它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如今的样貌是经多年重建的。重建一幢建筑,需要多长时间?一年、五年、十年抑或更多?当我们知道答案时,感觉到那似乎是一个天方夜谭的传说。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都聚集于此,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德拉·波尔塔、卡洛·马泰尔,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都是点缀在教堂建筑史上的璀璨之光。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用忙碌充实了120年的曲折时光,直至1626年建成开门迎客。它为一场场宗教仪式准备了合适的场所,披上了隆重的盛装。

圣彼得大教堂呈长方形,十字架结构,更能贴合对救主耶稣受难的深切同情和敬佩。教堂外部的繁复装饰都令人惊叹,可以说是宗教艺术的集大成者。因为建造的年代历时久远,建筑物本身采用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罗马式、古希腊式、哥特式等都可以若隐若现地窥见其貌。多种建筑风格混杂却不显凌乱,使整幢建筑物都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感觉源自天成,带给人一种气势逼人的美感。而教堂内部的装饰华丽丰富,丰富到令人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

想进入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的内部,必须要遵循一些特定的方法,否则会迷失方向,无功而返。大殿下面对5扇门的选择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导游告诉我们,必须从中门进入。而若想换门进入,则需要等待25年的时光,25年后的圣诞之夜,才可跟在打开圣门的教皇身后缓缓进入,意义不同反响,意为走入天堂。进入能容纳几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屋顶和四壁都雕饰有以《圣经》为主要内容的绘画,漫步在教堂内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穿行于透过彩窗射进的温暖阳光中,目接四周环伺的《圣经》绘画,如若走进了三维立体的圣经故事中,被显耀的光环包围,圣洁、肃穆的气氛深深感染了每个人。人说魅力源自内心,此言不虚,不止人,物也如此。倘若不是走进教堂深处,不会体味到如此美妙的神圣气息,经受一次身心的洗礼。

除了拥有绘画,教堂内还存有很多杰作,不啻为一个艺术的宝库。引人注目的作品周围,总有团团人潮围的水泄不通,大家都争相近距离目睹这些大师的杰作。米开朗基罗所塑造的圣母怀抱着死去的儿子的图像,她眼神中所流露出的悲伤,令看者动容。凝望着圣母的塑像,如同看到了天下所有平凡母亲深情、慈祥的面庞。站在贝尔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和圣彼得宝座附近,不由得睁大了双眼,流露出惊叹的神色。倒不是珍贵的青铜和华盖迷乱了我的眼睛,令人称奇的是青铜立柱那5层楼房的高度及华盖上永恒闪亮着的99盏长明灯。华盖下方的宗教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是教堂的圣地,青铜材质的圣彼得宝座彰显了它独一无二的尊崇地位。

抬头仰望教堂正中的大拱形屋顶,“天似穹庐”的感觉不言而喻,大厅内的一切都显得渺小而近乎玩具。说起这个圆顶的最终落成,也颇有一段曲折的历程。由最初敲定到改为教堂装饰中最常见的玫瑰花窗,再到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一锤定音,走过了百年的波折。内壁上镶嵌的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的著名画作,美妙绝伦,形态逼真,仿佛活生生地矗立在眼前。宗教赋予艺术家灵感,才能有如此美丽的壁画传世。这些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丰富了宗教宣传教化的内涵。圆顶不仅对于这个教堂,对于整个罗马都具有至高点的意义。如果乘坐电梯直登教堂的顶部,罗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在这里可以看花开花落,风起云涌;能欣赏旭日东升,夕阳落幕;还有四季更替,柳绿花红,世俗的一切,都能看的很清楚。

穿过浓浓的宗教迷雾,走出了教堂,左侧一队士兵列队站立,满脸的肃穆刚正,最令人着迷的是他们身穿的精致制服,据说是由米开朗基罗所设计,为保存大艺术家的心血才华,历经了500年而不改最初的样式。罗马人对于文化遗产的细心保护和留存,令人感动。

世间万物,最易流失的是时间。所有的事物在时间的流逝中,都会消磨殆尽。圣彼得大教堂历经世间的沧桑变化,竟能耗时百年,吐故纳新,在岁月沉淀之后,更显尊荣,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经历了世事变幻和岁月磨砺,大浪淘沙始落金。

巴黎圣母院 历史和爱情

从《巴黎圣母院》中看到的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范本,还收罗了法国社会丰富的风俗民情,记录了社会变革和阶层互动的激烈斗争。阅读这本小说,你会感受到那风云迭起的历史画卷,借由此加深对法国历史的认知和感受……

美丽与丑陋,善良与卑鄙,人心的险恶、世间百态,纷纷在巴黎圣母院这个大舞台上登台、表演、谢幕,营造了浪漫凄美的舞台效果,演绎出了无比精彩的剧情。

座落于西岱岛上的这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已沐浴了近900年的风风雨雨。经由大作家雨果的精心渲染,它如今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物,而成为了法国文学史中的一个标记和符号。提到巴黎圣母院,首先浮现于脑海的必是一位吉卜赛女郎翩翩起舞的欢快舞姿和一位丑陋驼背的人敲钟的踯躅身影。激昂的音乐声和悠扬的钟声交错共鸣,让人回想起了那凄美的爱情故事。

若不是因为你,我不会来到这里。为了实现寻找书中人的梦想,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尽管明明知道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还是义无反顾地到来,瞻仰、研究这座心中呼唤了千百遍的殿堂。

起源于法国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巴黎圣母院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教堂顶部尖端高耸的塔身直插天际。正面的构造严谨庄严,修长的立柱纵向将其分割为三部分,3条装饰带横向交叉,如经纬线编织了一张精彩的网页,随便点击那个部位,都能发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最下面的一层是3个内凹的门洞,供游人出入,门上尖角状的雕工层层累积,如三维立体图形,仔细凝视就能发现背后隐藏的图画;门洞上方是著名的“国王廊”,历代国王的肖像并列一排,象征王权、教权的和谐共存;“国王廊”之上的部分,堪称圣母院的特色景观和主体部分,两个门洞状的中棂窗子守卫着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园窗户。走进圣母院的大厅,和外观繁复的风貌迥异,教堂内部非常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物,只有白烛涣散出柔和的光芒,恰与宗教肃穆的气氛相吻合。可容纳9000人的大厅中央的讲台后方,矗立着3座雕像,两位国王均不约而同地注视着神情哀伤的圣母,眼中满是悲悯。登上圣母院的二楼,举目望去,就会在教堂内单纯的色彩中发现了一抹亮色。那是世所闻名的玫瑰玻璃窗,色彩斑斓、闪亮缤纷,彩色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现出灵动、多样的光彩,似花非花,似虹非虹,在空中摇曳闪烁着。不要小看了这些玻璃,因为在每个玻璃窗上都刻画了一个个传奇的圣经故事,神职人员借以传经布道,影响世人。再向上行进到达三楼,这里是圣母院的顶层,也是雨果笔下的钟楼,由此可以眺望巴黎如诗如画的特色风光,捕获塞纳河上的多姿剪影,在河上游弋的船艇,满载了人们的期冀,开始了一段段精彩之旅。对于如此美景,小说中的敲钟人或许并不以为然,而是经常站在美丽的窗子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心爱的姑娘,那是世间独一无二的视觉享受。

每逢重大的节日或庆典活动,圣母院总会飘出悠扬的管风琴声,时而空灵,时而悲壮,令听者动容,心中不由生出圣洁的情感,天下一家,永享太平;或是悲怆凝重,只差分毫便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情绪的波动并不是问题,带来的只是内心愈发的平静异常。不知是教堂的神圣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是音乐的魅力平息了教堂内外躁动的灵魂,仿佛时间凝滞,天地通合,我们都深陷于纯粹的真空世界,那里没有烦扰忧愁,没有喧嚣浮躁,仿佛天降甘霖,潺潺的流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地;美妙的乐音飞进你的心田,轻柔地拨动了你身体深处的心弦。

从古人打磨石质工具开始,石头——这个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材料就被人类无数次揣摩、雕刻、塑造,屡屡演绎出不同凡响的精彩。像巴黎圣母院这样巨大的石质建筑物被誉为“石头交响乐”却是第一次听说。在坚硬的材质上刻画出柔美的形象和栩栩如生的图形肖像,不止是单纯的雕刻艺术那样简单,还糅合了宗教、美术、历史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知识,倘若没有学识渊博的总指挥筹划设计,后人很难欣赏到这视觉的盛宴。

巴黎圣母院开创了哥特式风格的新领域,正是为了扭转石质建筑厚重、笨拙的下坠感,整座建筑中的屋顶、塔楼等顶端都采用了尖塔的样式,弧形的拱顶轻巧别致,空间饱满,营造了一种凌空、轻盈的飞升感,使修长的建筑形体看上去亭亭玉立,卓然不凡。建筑物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上去俏皮而不失庄严,如童话中的古堡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和对以往庞然大物建筑的感觉不同,站在它面前,那凌空而动的风姿飘逸而轻巧,如同月宫里的仙子,稍不留意就会飘然而去。

《巴黎圣母院》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范本,还收罗了法国社会丰富的风俗民情,记录了社会变革和阶层互动的激烈斗争。阅读这本小说,你会感受到那风云迭起的历史画卷,借由此加深对法国历史的认知和感受;而对于初到法国的人,不参观巴黎圣母院,就不能算真正地到过法国,因为巴黎圣母院寄托了法国人的骨子里的浪漫情怀,说是法国人的灵魂都丝毫不为过。对于小说中到处弥漫的浪漫气息,每一个亲临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会感同身受。为了那心中的梦想,我们还会再次来到巴黎圣母院。

神圣家族大教堂 一个城市的生命

有人将神圣家族大教堂比作建筑史上的断臂维纳斯,三个世纪的坚持,神圣家族大教堂已经不再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优秀的建筑师只是将名字刻在建筑之上,而高迪却将他的精神镌刻在了整个大地之上:对传统的坚持、对信仰的忠诚、对变革的从容还有对巴塞罗那的热爱。

狂欢之城巴塞罗那是一个令人相信奇迹的地方,地中海蔚蓝的海水与明媚的阳光给予它舞动的灵魂,巴塞罗那肆无忌惮的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有人说神圣家族大教堂是巴塞罗那的象征,此言不虚。无论你在巴塞罗那哪个角落,神圣家族大教堂都铺面而来。高耸的尖塔、看似凌乱的布局、鬼魅的装饰,阳光下冷色的石头……第一眼你就无法再忘记它,以至于它总会回到你的梦里,与你再次约会。

没有人否认神圣家族大教堂的独一无二,犹如热带雨林般繁密的尖顶承载着西班牙的浮华旧梦,170米高的塔身上五颜六色的马赛克透着灵动的气息,螺旋形的楼梯扭曲向上,琳琅满目的雕像仿若从墙上生长出来一般,精灵般栩栩如生。如此庞大的建筑竟然显得十分轻巧,没有钢筋水泥冰冷石块的压抑,就像孩童随手在沙滩上堆砌的沙雕城堡。只是原石堆砌的教堂只用斜柱支撑,危如累卵又傲然挺立,过于诡异的装饰令人多少有些畏惧,以至于巴塞罗那民众戏谑的称神圣家族大教堂为“石头构筑的梦魇”。

神圣家族大教堂又称为神圣家族大教堂,它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建筑,因为它凝聚了一个天才建筑师一生的梦想与心血,尽管他并没有参加神圣家族大教堂的开工仪式,也永远不可能参加神圣家族大教堂的竣工仪式。高迪,这个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建筑师,淋漓尽致地表现着巴塞罗那独特的城市气质,在光荣与梦想中,巴塞罗那也被称为“高迪的城市”,当你领悟了高迪,你就读懂了巴塞罗那;当你读懂了巴塞罗那,你就读懂了高迪。

高迪清楚,铸造一个城市的生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1883年当他接手神圣家族大教堂时,他为巴塞罗那编制了一个充满雄心的梦想,不需要设计规划和草图,只有一个完整的模型就足够了。高迪穷尽43年心力,恣意挥洒着自己的创意。当有人质疑何时才能完工时,高迪曾经笑着说:“我的顾客并不急。”因为神圣家族大教堂供奉圣父、圣母以及圣子的,永生的神并不急于一时。神圣家族大教堂仿若有生命一般,让人相信神就此居住。1926年高迪离世,而他的追随者依然继续着他的信仰。到今天,神圣家族大教堂已历经5代建筑师,如果一切保障有序的话,它至少还要50年方能竣工。

有人将神圣家族大教堂比作建筑史上的断臂维纳斯,3个世纪的坚持,神圣家族大教堂已经不再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

优秀的建筑师只是将名字刻在建筑之上,而高迪却将他的精神镌刻在了整个大地之上:对传统的坚持、对信仰的忠诚、对变革的从容还有对巴塞罗那的热爱。

群峰耸立般的神圣家族大教堂,棱角鲜明,凸现的宗教特征提醒着世人的神圣家族大教堂是奉献给上帝的“礼物”。3个立面各有设计理念,耶稣诞生、普降福音、基督受难。每个立面有4座尖塔,12座尖塔象征着耶稣基督的12位门徒;4座雄伟的钟楼献给4位《福音书》的作者。两个巨大的苍穹般圆形拱顶,献给圣母和圣子。礼拜堂间甬道相连,天与地、神与子民交汇于此。高迪在此诠释着整个基督教世界,无论教义或者思想。

在高迪的世界里,呆板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因为那是自然的真实。于是神圣家族大教堂看不到直线和平面,而以波浪、螺旋、双曲线、锥形、抛物线变幻出无穷组合,些许动感、些许魅惑。高迪不喜欢发明,认为那是徒劳的,自然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教堂爬满了自然的生灵。花草植物、绵延山脉、诡秘的洞穴,就像一首石头间的诗歌,吟唱自然的宏大与流长;各种怪兽如晰蜴、蛇和蝾螈盘踞在墙体之上,讲述着万物平等皆有生灵。神圣家族大教堂内没有设计照明设备,高迪巧妙地将阳光聚于殿堂之内,星星点点的小洞内汇集了明媚的阳光,这是来自天堂的圣洁之光。

对于真实的极致追求,高迪费尽心思,不惜拿实体来做石膏模具。为了成功塑造一个送信天使,他可怜的助手浑身涂抹石膏,以致因窒息和疲劳而当场昏厥。为了表现犹太国王屠杀千百婴儿的残暴形象,他甚至找来死婴制成石膏模型,垂于天花板之上。现在走近神圣家族大教堂,有着令人窒息的真实感,一种对于生灵的畏惧和自然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想必这就是高迪所追求的。

基督诞生与受难两个立面已基本完工,教堂内众多石柱仿若原始莽林,20多米高柱体顶端分裂开来就像硕大的树枝支撑着顶部。阳光打向石柱,四散开来,天花板斑斑点点,明亮质感,就像印象派的油画。登顶而望,巴塞罗那汇聚眼中,地中海安静地伸向远方。周围尖塔形状错综复杂,有的像拜祭上天的彩色果篮,有的线条简单有力……组合在一起却又那么和睦,完美精巧,每个塔顶都有一个球形花冠的十字架,尽管它还未完全建成,已经令人感到鬼斧神工也未必有此功力。

神圣家族大教堂秉承赎罪的理念,一切资金都来自私人捐助,高迪晚年因为时局等原因,工程陷入困境。为了完成理想,年迈的高迪曾挨家乞讨募捐。如今,神圣家族大教堂工程资金依然只取自门票和捐助资金。将宗教精神贯穿始终,不论困境或顺境,这也是神圣家族大教堂300年延续的主要原因吧。

脚手架林立,继续着高迪伟大的设计。我们无法想象完工时神圣家族大教堂的伟大,我们只有等待,只有祈祷。鸽子飞过,教堂顶部耶稣微笑着,仿佛在讲述着什么,是这百年的沧桑?抑或不变的守候?巴塞罗那的信念坚持已过300年,依然还在空中飞翔。

科隆大教堂 聆听上帝的福音

千年的坎坷,几十代人的坚持,科隆大教堂所蕴含的沉重文化积淀绝非其他教堂可比,与天耳语,高达157米的科隆大教堂无疑是与上帝最接近的地方。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标志,古老的教堂,古老的城市,书写着德国对上帝的虔诚。科隆大教堂轻盈雅致的轮廓完美地呈现了哥特式建筑的高贵与典雅,16万吨磨光大理石堆砌的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如石笋般林立的塔楼玲珑剔透,凌空升腾,这是灵魂升天之路。教堂内外雕饰巧夺天工,每一根石柱、每一尊雕像、每一块色彩鲜艳的玻璃都有故事可循,它们宛若一气呵成。尤其那一万平方米的彩色玻璃,零零碎碎的镶嵌出圣经故事,巧妙多彩,阳光下异常夺目。精致的拱廊式屋顶气势森然,稳稳当当地撑起了上帝的荣光。当钟楼上5座响钟回荡在莱茵河畔时,莱茵河水色都为之动容。

科隆大教堂最珍贵的宝器是供奉三王遗骸的金神龛,这是12世纪末著名金匠尼古拉·冯·凡尔登集毕生精力完成的,金色光晕圣洁明亮,正面雕刻三王朝圣图,刻工丝丝入扣,笔笔渗透着作者的虔诚。神龛前总有一排排信徒默默祈祷,他们相信上帝就在不远处,相信离上帝最近之地一定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

科隆大教堂最美在夜色下,周遭的聚光灯把一道道青蓝色的光一起射向教堂,教堂莹光点点,仿佛太空中的蓝色星球,绚丽又神秘,恍惚间会认为,此刻上帝就在科隆大教堂内。蓝色光晕下妩媚的尖拱窗层层叠叠飘向云霄,科隆大教堂冷峻清奇,充满着力量。

有人说,科隆大教堂体现了欧洲基督教的力量和耐力,它的诞生历时632年,期间因宗教改革原因停工近600年。如若不是基督徒的坚持——他们要建造一座人间天堂祈求上帝赐福;如若不是德国国力的强大,想必科隆大教堂早已灰飞烟灭。二战的炮火也拜倒在了科隆大教堂脚下,点点炮坑,更证明了它的魅力。千年的坎坷,几十代人的坚持,科隆大教堂所蕴含的沉重文化积淀绝非其他教堂可比,与天耳语,高达157米的科隆大教堂无疑是与上帝最接近的地方。

体验科隆大教堂,只需静静地坐在莱茵河边,遥望静穆的科隆大教堂,在静止的空气里呼吸它既古老又朝气蓬勃的味道。

佛罗伦萨大教堂·文化灯塔上的明珠

佛罗伦萨大教堂又被称为“花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喻示佛罗伦萨的百合花。当初夏娃无奈离开伊甸园时飘飞的眼泪化为了白色的百合,成为童贞和纯洁的象征,也成为圣母的化身。

佛罗伦萨,浪漫的名字有着不寻常的历史,西欧千年岁月中,它仿若一座文化灯塔,指引着文明的进程。它是艺术之都,是心灵流浪的家园,是作家亨利·詹姆斯笔下的“精致之城”。而它怀中的佛罗伦萨大教堂便是它灵魂最好的诠释。

13世纪时的佛罗伦萨自由而民主,“……把它塑造的无愧于这颗结合了万众一心的公民精神而显得极其伟大的心灵……”基于此,聚合宗教与政治意义的大教堂拔地而起。建成之后的170年间,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而今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性建筑物之一。无论你在佛罗伦萨哪个角落,都能遥遥看到大教堂漂亮的圆顶,它俨然已经成为佛罗伦萨城的标志。

佛罗伦萨大教堂又被称为“花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喻示佛罗伦萨的百合花。当初夏娃无奈离开伊甸园时飘飞的眼泪化为了白色的百合,成为童贞和纯洁的象征,也成为圣母的化身。

大教堂的设计突破了教会的禁制,虽然主体还是拉丁十字式。大教堂圆润的穹顶就像一把撑开的巨伞传递着上帝的福音。有人笑言,这个穹顶像四郊的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嫉妒,一次次用雷鸣电闪轰击它,但它仍然屹立无恙。外围各个祭坛多为半穹顶,众星捧月。夕阳西下,光环中的穹顶七彩霞衣,仿若与天耳语。周遭静谧,浮躁的心慢慢澄净,前尘往事也许都是庸人自扰。

教堂墙面黑、绿、粉三色条纹大理石相间,精美的纹饰,耀眼的马赛克,雕刻的石窗,倒有些文艺复兴奢华之感。教堂南面延续了意大利传统,白、绿、红三色,有着地中海阳光般的纯净。

教堂侧面的大钟楼,各色大理石相映成辉,既沉静又华丽;登顶揽云,佛罗伦萨美轮美奂,浓浓的艺术气息洒落在大街小巷中。八角形的洗礼堂青铜大门雕刻着著名的“天堂之门”,《旧约全书》十个清晰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也许你不懂宗教,但是这并不妨碍你理解天主教诞生与成长的历史。

有人说佛罗伦萨的浪漫来源于一个伟大时代留给今天的独特标本,大教堂内琳琅的文艺复兴壁画与雕塑便是例证。

但丁画像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为众多画家模仿学习的对象,从这里走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巨人。

佛罗伦萨大教堂,犹如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盛开在意大利的上空,永不衰败。

圣瓦西里大教堂 民间缔造的传奇

现在战争的硝烟已日渐远去,当年耀武扬威、歌颂功德的功能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教堂高超建筑技艺的欣赏和研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幻化为有形的物质实体——教堂,接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虔诚祷告,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勿忘战争,和平共处。

莫斯科红场上,有一个被誉为“石头的神话”的建筑物——

圣瓦西里大教堂。它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民间工匠们缔造的传奇,不论风吹雨打,都屹立于风雨中。

说起这座教堂,背后深藏着一个凄惨的故事。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伊凡四世对内实行残暴的统治,人民怨声载道;

对外实行扩张侵略,攻打弱国,扩充地盘。在远征喀山汗国凯旋后,他为庆祝胜利下令修建教堂。教堂的一个圆顶就代表一次胜利。在无数能工巧匠的努力下,圣瓦西里教堂建成,伊凡四世看到这无以伦比的辉煌建筑,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叹。随之,一个罪恶的念头也在他心中滋生,他为了不使同样的壮丽辉煌重现,遂下令将修建教堂工匠的眼睛全部挖去,令他们不能再有所创作。这似乎是应了那句“天妒英才”的老话,从此,世间又多了一批苦命人,他们悲惨遭遇的根源竟是因为自己杰出的创作才华。

关于修建这座教堂的原因,还有一个动人的历史传说。相传当年俄罗斯军队远征外域,水土不服,面临困境,多亏了8个圣人帮助,才得以摆脱不利的局面,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为了纪念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俄罗斯军队回国后积极筹建了这座教堂,并得到了沙皇的支持,才有了后日光彩夺目的传世不朽之作。从此,这座设计精巧绝伦的教堂成为了俄罗斯的标志和象征,每年的阅兵式,军队列队走过红场时,整齐的方队都忍不住向其投以致敬的目光。而每一个普通人走过它的身旁,也会志得意满起来,因为它无可匹敌、宏伟壮观的气势代表了俄罗斯人冲上云霄的勇气和豪情,它承载了无尚的光荣。

这座被誉为俄罗斯最美丽的教堂,展示了俄罗斯16世纪时民间典雅、庄重的建筑风格。是由9个独立的小塔楼相连构成,团团围在一起组成一个口字状的8个小教堂和中心主教堂是在一座地基上拔地而起的,它们由曲折蜿蜒的长廊连接起来,串联成一个整体。8个小教堂的正门都面向中心主教堂内的长廊,因此无论你从哪个小教堂的门进入,都能看到教堂内部的全景展示。虽然教堂的外部装饰足够华丽多姿,可教堂内部却简朴肃穆,唯一能展示它与众不同地方的是绘制在墙上的古老壁画,内容丰富,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发展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仿若回到了中世纪那神奇多彩的古代世界。我们都像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两双眼睛怎么也看不够墙上绚丽多姿的连环画作,仿佛洞穿了那一个时代的人情风貌,更加觉得不枉此行。

教堂的墙壁是用红砖白石层层堆砌而成,色调明朗,红色代表奔放热情,白色代表圣洁肃穆,两种寓意截然不同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没有感到丝毫的突兀,反而觉得对比感强烈,华丽中透出朴素,张扬中满是低调。虽然没有传说中金碧辉煌的色彩和感觉,却也是令人过目难忘。每一个访问过圣瓦西里大教堂的人,看到那9个洋葱样的大圆屋顶令人眼前一亮,难掩满脸的喜悦之色。远远看起来,仿佛一个巨大的花丛中好几个花骨朵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含羞待放;又似几个洋葱生长在教堂的顶部,等待有心人的采撷;更似童话中公主居住的城堡,王子一个深情的呼喊,就会吸引多情公主的目光,那些洋葱头上,必定会有公主悄悄张望的窗口吧。此外,每个圆顶上还镶嵌了一个十字架,彰显了它作为教堂的特质,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它的功能。十字架在阳光下闪耀着炫目的光彩,光晕的投射背景令它们看起来无比神圣,令人禁不住想要匍匐膜拜。这就是宗教的魅力,能在无形中影响人的心理动作,做出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的动作,举手投足间体现着虔诚和敬意。

走近教堂,就会看到,它是由两层构成的,分别为底层:内走廊下由厚砖墙分割成副礼拜堂和房间;第二层:有内外多条走廊将9个礼拜堂组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它作为教堂的功能近些年来已鲜少使用,更多的是开辟为展览室。室内设有展览厅陈列图片、模型及实物,用以介绍这一组教堂的建筑历史和多个世纪以来的变化。每间展室的展出主题各异,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不一样的独特体验。有一间展室再现了教堂底层的风貌,几乎是一件密不透风的火柴盒子,光线黯淡,看到的都是模糊的影子,只有一个细小的通风口维持其新鲜气息的疏通。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圣瓦西里大教堂,就似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归隐人,不参与红尘的纷争,悠闲自得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静静地回顾过去,却很少展望未来。圣瓦西里大教堂如同一个冰雪聪明的智者,巧妙地保护、隐藏自己,免受世俗的伤害。走近它,感受不到陈腐的气息,只有启迪教化的醍醐灌顶,那是穿越百年而不朽的普世价值。

现在战争的硝烟已日渐远去,当年耀武扬威、歌颂功德的功能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教堂高超建筑技艺的欣赏和研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幻化为有形的物质实体——教堂,接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虔诚祷告,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勿忘战争,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