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36182800000011

第11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4)

“复合型”教师是“联络员”。学校和社会联系密切,彼此影响。学校要和社会上的各个机构和组织进行交涉,受过良好的社会工作训练的“复合型”教师是称职的“联络员”。另外,众多个性鲜明的学生组成的团体必然会产生摩擦,所以需要富有团队工作经验的“联络员”进行协调。

“复合型”教师是“设计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不仅要参与教育决策和民主管理,而且愈来愈拥有活动课程设计的主动权。“复合型”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原则,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另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正在使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发生变化,使教师从“传授”的角色中摆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

“复合型”教师是“美容师”。心灵美、仪表美、风度美的“复合型”教师,在学生面前亮相,则是通过自己的形象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心灵美。

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单一型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评价指向、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是单一取向的,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而单一型教师无法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这一历史重任。与单一型教师相比较,复合型教师具备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内容综合、评价指向综合、工作方式注重合作等优势,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由复合型教师来承担。

从推进新课程改革这一任务来说,新课程通过设置综合课程,改变了原有课程结构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突破了传统的分科课程结构模式。这一变化符合了当代科学既不断分化又在其基础上不断走向综合的面貌和趋势。综合课程要求教师至少具备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然而从现状来看,目前中小学大多数教师仍局限在一门学科领域内、缺乏综合课程意识,各学科教师之间还缺乏经常的、有效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即使因开设科学课等综合课程的需要而培训了部分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受原有单一学科知识的局限,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我们还发现,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狭窄,大多数教师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导致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推广。

由此看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而言,实现从单一型教师到复合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角色不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因而,从单一型教师走向复合型教师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热门话题。

一、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复合型教师的缺乏而凸显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进程缓慢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作了较大调整,从小学到高中都不同比例地设置了综合实践课程,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同时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对教师跨学科的知识素养和协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综合课程师资的缺乏,不少地方的综合实践课尚未有效开展。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效不大

实施新课改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遮障,大多数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复合程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仍是“忠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课堂缺乏活力,缺乏延伸,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学校原有的师资培养途径、模式、方法、机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复合型教师的培训。

(三)研究性学习未能深入开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复合型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需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复合型指导教师。由于指导教师的缺乏,研究性学习还未能有效地开展。

(四)选修课开设难

高中新课程标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所以高中教师必须胜任“大文”或“大理”的教学任务,学会开展各种选修课,包括基础型选修课、拓展型选修课及研究型自主设计课,而农村高中急需这样的教师。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更需要培育一支现代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以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五)教育科研的开展难

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较充分的认识,都愿意投入教育科研,但相当一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差,不知道如何投入,理论基础缺乏,经验总结、提炼、撰写能力不足;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虽然每学期都上交了一篇教学论文,但真正意义上,投入教育科研、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的教师不足20%,不利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学校全面深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六)教育质量的提高难

长期以来,由于跨学科教师缺乏,文不通理,理不晓文,特别是高考实施“3﹢X”方案以来,综合学科的教师之间因学科隔阂而缺乏协调,导致教育质量很难再上台阶。近年来,由于高中扩招,新教师的大量增加,由本科院校分入或从其他学校调入担任高中教学的教师达到了所有教师的四成以上,同时,原来的骨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也在逐渐老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七)学生的教育管理难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也变得异常复杂。因此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发出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的感叹。由于一些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全校教师中能胜任班主任的教师不足五成,学校每年在班主任的任命上,总是很为难。如果此时的教师再不加强学习,努力由只会教书的“单一型”教师向具有广博的知识、多种能力的“复合型”教师转变,将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复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复合型教师是指具有适应教育实践发展所需的多种意识、素养和能力的教师,如果说单一型教师行为的显在特征是“涛声依旧”,只能“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么,复合型教师行为的显在特征则在于“春暖花开”“走进新时代”。归纳起来,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的复合型教师应具有“四种意识、五种素养、六种能力”,即应具有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具有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素养、跨学科综合素养、信息素养;具有教育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更新个人知识的能力。

具体而言,复合型教师应具有如下基本能力:

(一)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

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综合课程的要求上。综合课程往往横跨多个学科。如“理科综合”横跨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乃至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众多专业领域,“文科综合”也涉及原有历史、地理、公民、思想品德、法律等学科。现有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其知识结构与综合课程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已成为综合课程改革的严重阻碍。可见,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适应能力已迫在眉睫。新型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综合课程的实质以及对它进行很好的设计、施教,就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宽的基础文化知识面。

(二)要具备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只有师德高尚,才能敬业、律己、爱生。师德高尚才有人格力量。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孩子是很迷信教师的,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感召力是巨大的。教师要为人师表,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以献身教育事业为荣,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对学生充满极大的热情。复合型的教师应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艺术表现,言传身教,以身垂范。爱学生应是教师多种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孩子重视教师的爱胜过父母的爱,对师爱的反映比对父爱母爱更强烈。教师的爱会使学生受到感动、感召而引起模仿,使他们产生“应像教师那样做人”的意向,更能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梁,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乃至严厉的批评。

(三)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真正实现了“一纲多本”,不但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就是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也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在课程观上,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综合化、弹性化的意义,认识到经验和活动在课程中的作用,不能将课程当成一种完全“先”于教学的“制度化”文本,而要看到课程的过程性和情境性。在教学观上,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摒弃视教科书为教学的唯一依据乃至“圣经”的教材观,改变以落实“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生活意义”。

(四)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

新课程体系强调活动课程的设置,注重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勤于动手。实际上,这种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的课程要得到很好的实施,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得到良好的组织及操作指导,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才有可能安排好活动课的主题、地点、程序及检测,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操作指导,保证活动课程收到应有的效果。

(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体系迎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十分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实施新课程体系的教师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创造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环境,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性,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农村的教师创新要结合农村实际,农村的空气是新鲜的,农村的天地是宽阔的,要让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们看着蓝天白云读书,尽情地和书中的人物交流感情,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从学习中得到真正的乐趣。

(六)具备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能力

在传统分科教学情境下,教师的教学技能也以学科为界限,且不涉及课程设计。而今,综合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藩篱,变得更全面。比如,对于综合理科教师来说,原来分散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科教师身上的技能,他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整起来的能力。另外,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也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最后,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临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的安排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起冲向教师,且没有现成模式。

三、复合型教师的培养

新世纪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导师型的复合型教师。否则,便很难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培育世纪英才的重任。

(一)教师应该做到的

1.学习是教师知识储备之源

终身学习的新理念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

首先,科技换代、知识更新已成为时代特色。教材改革所带来的教材结构变化、内容更新,使得教师起始学历教育所完成的知识储备远不适应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已由原来的固态结构变为动态结构。师生之间已由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变为流动的大河水与小河水的关系。这些都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信息的传播途径具有多元渠道。学生获取信息的内容、渠道再也不局限于学校的教师、教材。特别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更使学生可随时获取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果教师还死守课本,对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孤陋寡闻,自然难称学生之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获取信息的技术,增强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善于用各种信息充实教学内容,以丰富培育世纪英才的内涵。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再次,教育科研的实践使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仍不能摆脱繁重、重复、低效的劳动,仅凭工作热情而缺乏科学态度和方法。既不能将自己零星、分散的经验进行系统综合,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无力探寻其内在规律。这些都来自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化。起码在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辩证法及文学修养等方面还有待于继续学习深造。完善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方可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边当学生边当先生,边吸纳知识边传授知识,已是新时期教师的显着特征之一。身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谦恭的学者,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知识化身的形象。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学习型教师。

2.研究是教师提高能力之径

仅具备较深的文化知识素养也不过是个学者。作为教师,他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他将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方方面面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为社会发展塑造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形成较强的工作能力,即掌握教育教学这门艺术、这门科学,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工作实践,而要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只有通过研究去探索、去总结。教材需要研究,学生的知识构成、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共性特点需要研究,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需要研究。通过研究去发现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