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36182800000018

第18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走进学生的心灵(4)

国外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出生不久的小猴从母猴身边拿走,代之以两个假母猴。一只是用金属做成的“有奶”的母猴,一只则是用绒布做成的“无奶”的母猴。小猴可以在金属母猴那里得到奶吃,可以在绒布母猴那里得到温暖和爱抚。结果表明,小猴总是长时间地依附在绒布母猴的怀抱,特别是在恐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只是在吃奶的时候,才接近母猴。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温暖的抚育者的重要性。

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哲学家说,爱是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媒介物,它使人容颜焕发,青春常在;文学家说,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抒情诗,让人心潮涌动,热情澎湃;医学家说,爱是一剂千古难觅的心理良药,令人经络疏通,忧愁不在;教育家说,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教育手段,使人学业有成,精神百倍。每个学生都想得到亲人、朋友和同学的关怀、信任、尊重和爱护,并且也愿意用同样的感情去爱周围的人,然而更使青少年关注的是学校中教师的爱。“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师爱”具有职业性、原则性、广博性。一般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任、理解和同情、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

“师爱”的心理功能主要有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和引导功能。

(一)激励

教师的表扬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应及时表扬。被教师表扬时,学生会从内心产生一种优越感、自信心,这种力量促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加倍努力,在班级管理中也愿意以身作则、献计献策。一个学生能得到教师的爱,就会感到温暖、舒适,从内心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愿意改正身上的缺点、积极向上,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就把一种外部的社会心理因素转化成为学生内部的道德因素,进而转化成推动他们前进的内部动力,“师爱”对学生成长的激励功能也就展示出来了。在学生犯错误时,应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谈,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从而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要学会客观分析,不要一味地批评、训斥。尤其是学困生,逆反心理较严重,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班级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感化

学生情感体验强烈而富有热情,但其两极性也很突出,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潜移默化教育方式的作用。首先要将事情的情理讲清,并试着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及相应对策;而后提出自己个人的想法供学生参考,并讲出自己如此做的理由及后果分析。在两相对照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案。在与成绩差的学生交往中要注意摒弃个人的偏见,就事论事,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必要时再回馈教师相关资料如心得、感想等。这样“师爱”如一团烈火融化了学生冰冷的心,使他们逐步从自卑走向自尊、由落后转为上进、在悲观中看到希望,实践证明,其无穷的感化力量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取代的。

(三)调节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是一种心与心的碰撞,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应敞开心扉,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协调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在发生矛盾时澄清事实,了解事情的原委;另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建立起一条心灵相通的桥梁。教师如果总是以训斥的口吻和学生说话,或站在较高的位置俯视学生,不能平等地对视,学生就不敢表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更谈不上沟通与接纳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并不想与教师对立,而是教师因为教育方式的生硬拉大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沟通的壕沟。

(四)引导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普遍愿意模仿他们所崇敬、爱戴的人,青少年更是如此。由于师生之间相互的情感互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日益高大,其模仿的动力就会不断增加,当然也就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学生特别注重教师的仪表和行动,并不分对错地刻意模仿。这说明教师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以身示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充分发挥楷模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同时教师也要多与学生接触,关心、爱护她们,了解学生的近期情况,适时听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优势,做到自己与学生共同进步。要有效实现这种引导作用,具体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主动、热心,尤其是对住宿学生要格外注意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另一方面也要直言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共同改正、进步。

以上四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是交叉进行的,不是分离的,要注意将四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师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这也要求教师在履行学校管理规定的同时,体察学生的情况,改善教育方式,注重爱的投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从而不断改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土壤。

二、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

(一)教师应做到“公正的爱”

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歧视、放弃每一个学生,应该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做到这一点,要防止四种偏向:

1.偏爱

所谓偏爱,即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所偏重,也有所疏漏,喜欢一部分学生,不大喜欢或厌弃另一部分学生。其表现是,喜欢学习好、有特长的学生,而不大喜欢学习和能力一般的学生;喜欢听话、顺从的学生,而不大喜欢顽皮淘气的学生;喜欢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学生,而不大关心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学生等。产生偏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由教师个人的个性、兴趣所致。有的教师生性活泼开朗,一般也喜欢活泼开朗的学生;有的教师爱好体育运动,也就特别看重体育尖子,等等。其二,由教师的思想方法所决定。有的教师看问题方法比较绝对、片面,把某个学生看成“一枝花”,而把另外某个学生看成“豆腐渣”,从而产生偏爱和疏漏。其三,与教师工作是否有利相关。一些学生干部常为教师排忧解难,是教师的好帮手;而一些后进生却常惹是生非,给教师添麻烦,于是教师喜恶有别。其四,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觉悟。有的学生家长给了教师一点好处,或教师与家长交往甚密,就对其子女厚爱和特殊关照,而对其同样需要他爱护和关照的学生却不予理会等。

不论什么原因造成偏爱,在教育上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是教师失去了学生的信任,至少失去了一部分学生的信任,威信丧失,学生对教师的离心力日益加大,致使教师很难施教;二是造成班集体的裂痕。学生被教师人为地划分为被信任的和不信任的两部分,被教师厚爱的学生和被教师冷落的学生之间互存戒心或敌意,不易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三是一部分不被教师信任、关心的学生,可能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而被教师偏袒和赏识的学生,又极容易产生优越感,自高自大,脱离同学,个别的甚至养成逢迎教师,看教师脸色行事等不良习气,所以必须防止偏爱。

2.娇爱

娇爱采用的是娇惯的方法,或把学生“抱在怀里”培养,放在眼皮底下监护,一刻也不让其独立自主;或关在温室中育苗,不让接触社会,不让接触自然,不使其经风雨、见世面,害怕苦了学生,累了学生;或对学生专讲好话,不讲缺点,不谈问题,等等。虽然教师是一片好心,甚至对学生也不失为真心爱护,但因采用的是娇惯的方法,结果事与愿违。被娇惯了的学生大都有一种娇气;劳动上怕苦怕累,学习上害怕困难,感情脆弱,意志力差,心胸狭窄,对反面意见缺乏心理上的承受力,等等。娇爱是十分有害的。

3.私爱

私爱是一种掺杂着私心的“爱”。从表面上看,教师也关心和照顾一些学生,但这种关心和照顾是有条件的,有个人目的的。私爱的表现有两种:一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私有物”,自己可以任意摆弄,就是不让其他教师插手管理,尤其是不能指出学生的问题;二是与自己的私利连在一起。关心照顾个别学生,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作为某种交换的条件。私爱的影响很坏,因为实际上已谈不上“爱”而是“害”了。一部分学生从教师的所作所为中看到了问题,表示不满,有损教师形象;一部分学生则受其影响,为了获取教师的欢心,竭力逢迎。

4.溺爱

所谓溺爱,就是对学生过分地宠爱。其表现是:应当严格要求的,不作严格要求,应当运用纪律、制度和各种行为规则约束的,无原则地适就、放纵,不作要求。教师所溺爱的对象,大多是学优生、有特长的学生和教师特别喜爱的学生。这些学生因有某些长处和特点,加上教师看学生比较片面,只见到学生好的一面,而看不见学生另一面,因而产生溺爱的偏向。溺爱导致学生任性,自由散漫,自高自大,不守纪律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毛病,也是很有害的。

教师要爱得当,就要防止偏爱、娇爱、私爱和溺爱等偏向,唯有如此,才能爱得正确,爱得科学,爱得恰当。

(二)要学会宽容学生

什么是宽容?尊重学生的独特之处而能有一种兼容之心是一种宽容;承认学生的长处而常怀赞赏之意是一种宽容;了解学生过失的起因,并给予原谅,常留信任之心是一种宽容;体察学生的痛苦和难处,而抱同情之心,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种宽容……

古代有一位老禅师,夜晚出房门巡夜时,发现墙脚有一把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小弟子违背寺规私自溜出去了。老禅师没有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在那里。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和尚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梁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惊觉刚才踏的不是原来放的那把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出乎他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很关怀地说:“夜深天凉,多穿件衣服,别冻着。”听了师父的话,小和尚很惭愧。他扪心自问,决心改过自新,以后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小和尚没因所犯的错误受到严厉的惩罚,却被老禅师的宽容态度感动了。

有时候,严厉的惩罚不如一句暖心窝的话更能使人受到教育。因而,可以说宽容是一剂良药。

因此有时候,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严厉的惩罚不一定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有时候你对待犯错误的同学越宽容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学生,他们往往是缺少家庭的关爱,以偏激的方式对人待事。你的宽容,往往能改变他的一生;而对于本身很好的学生,难得一次的犯错,你的宽容能让他记住一辈子。

(三)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极易波动,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教师是他们人生的指路人,要做好正确的引导。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几乎没有经受过挫折,感情非常脆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另外,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给予的时代,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奉献,面对家长的无私给予,教师的默默奉献,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指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相应,他认为忘恩负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重视孩子思想教育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深的文化知识,更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排除学生心中的烦恼,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多关心学生的精神状况,努力完成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塑造,为祖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川成都的董老师班上有一位叫韩×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接触到一些不良少年,六年级上期变化特别大,甚至出现了逃课现象(装病不上学),在学校、班上影响非常不好。董老师为了帮助教育他,经常与他谈心,短短一学期,董老师到他家去了不下十次(因为他家没有电话,家长不愿意到校),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帮助他,终于感动了他的家长,愿意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孩子也受到了感化。董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运动,就与体育老师商量,让他参加田径队,去参加比赛。当孩子第一次参加区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时,董老师特地自己掏钱买口琴送给他,并且在全班表扬他,孩子找到了自尊、自信。他还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董老师知道有中学可以招体育特长生时,便主动与他家长联系,告诉他们支持孩子去参加选拔,结果孩子被破格录取,同年级组的老师知道这事后,都说“董老师挽救了韩×,让他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四)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