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有关孔子和《论语》
36186100000024

第24章 孔子招生要收多少学费

孔子一辈子周游列国,东奔西跑、颠沛流离,政治幻想彻底破灭之后,便神情黯然地回到了故乡鲁国。这时候,他已经是将近七十的老人了。他争不动、也跑不动了,来日无多,不如办个私塾讲学吧。泗水、洙水是两条古河,淙淙流水环城而过,孔子创办的私塾就坐落在曲阜的松阴柏影之间。

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有七十又二人。”“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礼”,指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指音乐、诗歌、舞蹈;“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文字读写;“数”,则是算法。孔子的教学概括起来就是全面发展,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泗洙书院的学生也是大杂烩,什么人都有。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是个穷苦人;子路先后做过两家贵族的家臣(宰);子贡则在曹、鲁之间做生意,而且富至千金,还当过鲁、卫的行政官员,是聘问各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重要人物。尽管弟子们贫富悬殊,还是要出些钱物供养孔子的,否则招收一大群学生乱哄哄的,白吃白住不干活儿,书院早就关门歇业了。那么,孔圣人教书,究竟收多少学费呢?

《礼记·少仪》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古代诸侯大夫拿这些东西互相赠送,学生入学时也向老师进献这种礼物。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什么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朱熹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

原来,几条肉干儿算不得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至薄者”,带一点儿这个,有聊胜于无吧。看来,泗洙书院的门槛并不高,学费近乎象征性的,简直就是一所平民学校。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有什么特点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唐代,明清时期走向全盛,清末走向衰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启蒙时间大多在6岁左右。学生入学也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要征得授课先生的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则二十余人,少则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是我国古代通行的私塾教材,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在蒙养教育阶段,私塾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的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打学生的手心,揪脸皮和耳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