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有关孔子和《论语》
36186100000042

第42章 孔子的母亲对孔子有什么影响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祷才怀了孕,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则暗示出人头地的意思。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葬于防山。后来颜氏变卖了所有家产及首饰,带着孔子从穷乡僻壤的鄹邑,迁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征在的父亲,也就是孔子的外公,是个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在父亲的传授之下,颜征在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而且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以此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孔丘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由于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以及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这使得孔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没有孔子母亲的母教如山,就没有孔子后来的传世佳绩。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正因为她的难能之举,才成就了一位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我们不能不说孔母是孔子身后一位伟大的女性。

我国古代的学校有哪些名称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称为:“学”、“右学”、“左学”、“序”。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