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有关孔子和《论语》
36186100000057

第57章 逝者如斯——孔子

性格中有诗意的一面吗

《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的逝字,汉儒注以及尔雅、说文,都当往字讲,而往字依古注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则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则逝字就是前进的意思。两者都有根据,究竟以何者为是,颇难推敲,这就要在字句以外寻绎了。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中国历史到了五帝时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也见不到,只能梦见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有,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所以李太白的《将进酒》里写道:“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样看来,逝字作消逝解,应当不错。

圣人一言,含有多义,读经虽依注解把经文字句读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须广泛思维言外之意。孔门大贤子贡曾经推崇颜子闻一知十,他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我们普通人,不敢与颜子相比,但也不可以闻一只知一,应当思齐于子贡。例如我们读悉这逝者的意义,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权力财富,都如流水,一纵即逝,只好对酒当歌,叹问人生几何,这就是闻一知一之咎。此处逝者所指的是万有现象,而非本体。万象有生来灭去种种情形,本体则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读经如果不是闻一只知其一,便须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只要追求到一点信息,便能茅塞顿开,眼前呈现的宇宙人生,别是一番境界,这才体验到读经的乐趣。

经文的字句义理虽通,仍然未到止境,这只是知道学理而已。知理之后,必须依理去实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与不逝之理,便须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与人争,但求不逝的本体。得其本体,亲见不生不灭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贪心,起念与人争名夺利,便是放不下,严格说来,实未通经,应当反省,一切贪心妄念起时,当即克制,这就是“克念作圣”。读经不希望作圣则已,希圣就应当如此用功。

古人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刘禹锡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