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有关孔子和《论语》
36186100000071

第71章 怎么理解孔子思想中的“知”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可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则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个观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没有呢。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墨子的思想与孔子对立吗

《淮南子·主术训》:“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墨子成长的大环境,与孔子相似,但思相取向与人格特质,二人大不相同,这与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有很大关系。战国初年,为土人阶层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环境,下层社会百姓的生活却更加困苦,墨子就从一般百姓的感受出发,主张节用、节葬,又非礼、非乐、非儒,孔子心目中辉煌的周文传统几乎成为他的反面教材。孔、墨之间最尖锐对立的是伦理观,孔子的伦理观发之于宗法传统、家族组织,讲求新疏、差等;墨子的伦理观建基于墨者团体,他反宗法,反封建,以兼爱代替差等之爱,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不是孝、弟、忠、信,而是正义、公道、平等。如果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道德与人文的教师,墨子扮演的则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的角色。墨子虽因不利于国家百姓之利而非议礼乐,但对相传“制礼作乐”的周公,仍称其“为天下之圣火”。有一位叫程子的人曾问墨子,你既然非儒,为何又称道孔子,墨子回答:“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可见他承认孔子确有其“不可易”的价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