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教师成长的“润滑剂”
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在教师整个教育生涯中的一个课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读书是最好的学习。
首先,读书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教育事业在21世纪将对人类社会、时代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因此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并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尤其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这样教师才可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自己看似平凡的工作,从平凡中感受为人类自身发展的教育事业之伟大”,也唯有如此,才能具备真正自觉而高尚的师德。而新的教育理念不会在教师的头脑中自发地形成,必须通过学习,而读书是重要的学习渠道,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们不断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新理念》、《国际教育新理念》、《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书,并组织教师交流学习体会。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现状,一些教师也因此脱颖而出。
其次,读书可以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一些教师看来,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就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但是在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要不断面对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当代教育家叶澜提出当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即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知识面及相互关联,包括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运用的技能、技巧,一至二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科知识。要建立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知识结构,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再次,读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能力。教师必备的能力即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按照叶澜教授的解释,这些能力具体包括: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他人包括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主管领导、社区人员等;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与设计能力,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要靠教师多读书,通过读书获得相关知识,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学习、实践、思索,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最后,读书,可以帮助教师分享当代的教育成果,从而获得教育的智慧与灵感。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这一理论向评估学生智力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当前的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德纳不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而且在美国组织了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他主张学校应该成为“学生课程的代理人”,与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开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理念,为我国当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极大重视。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教师理解、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学生,关注教育的文化性、差异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聪明的教师由此可以在吸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并在其中提炼智慧、捕捉灵感。
事实上,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读书,在实现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的范例很多很多,魏书生、窦桂梅、李镇西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事例证明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教师不读书、尤其不读教育科学著作,意味着教育的运转肯定出了偏差。不读书,就意味着没有科研,就意味着非专业状态。”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差距,渴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我们根据教师们的需求及时开展大规模的读书活动,全区大多数教师都沉浸在“读一本好书、推荐一本好书、交流一本好书”的氛围中。读书活动分为几个部分:“好书美文推荐—汇编发布—经典导读—学以致用—相互交流—网上评选—建立文库”。我们为教师提供了实验教师必读书目,日本佐藤学教授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因此在长沙脱销。我们将教师们推荐的美文汇编成书,由市教育局领导取名为《给你一生的幸福》,免费发给全区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给他们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在读书活动中,我们还提倡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来读专业书籍,以弥补学科知识的缺陷,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比如中学数学教师,由于新教材中新增了很多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读高中数学课本,读《概率论》;教材中新增了密铺等知识,我们又提倡老师们读数学文化史,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背景,以便更好地驾驭新课程……
二、勇于实践——教师发展的“基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教学实践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没有这一根基,教师专业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大凡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家都是很注重实践工作的,如中国的陶行知,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陶行知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王阳明的思想翻了个儿,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成功地实践了他的“乡村教育”。陶行知先生,原来是叫陶知行,后才改名为陶行知,这也是他的“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实践性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是一位是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既是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又做过班主任,还教过许多学科。他所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被称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之“圣经”。因为这本书是他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写的。由此可见,勇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勇于探索,这才是教育科研的根本出路。
一般来说,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智慧的途径不外乎三种,即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岗前的培训,教学中的“做中学”。从我观察到的优秀教师成长经历来说,我认为第三种途径是最主要的,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正如杜威先生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所说:“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
三、自我反思——教师发展的“助推剂”
什么是“自我反思”?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肖川教授在《教育的力量》一书中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
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反思,教师就不会有警悟,也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突破自我的勇气;没有反思,教师就无法摆脱自身职业的惰性和局限;没有反思,教师就无法寻找到自己行动的方向;没有反思,教师也无法成为充满自觉意识和创造活力的专业群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和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
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自身素质、教学行为、教学计划、教学评价、自身成长、学生发展等。目前,较常见的是教后反思,主要涉及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环境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还存在哪些问题,诸如此类。据研究和实践证明,自我反思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教育叙事、反思日记、反思随笔、理论学习、微型教学、相互观摩、对话研讨等。所谓教育叙事,就是讲述自己教学的故事,在讲故事中暴露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改进的想法。这样教师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能更有效地提高自我意识。反思日记是教师将自己生活工作上的经验、教训、困惑等反映在日记里,通过日记来激发自己进行批判的自我反思,杨玲老师的数学日记是中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最好例证。
如何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根据我的理解和体会,至少要做到“五个不断”: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这“五个不断”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从讲教育故事到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是适合教师个体专业化成长的很好的途径。教学工作每天都在悄然进行,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也许某天一个很小的课堂事件,不经意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学生,感动了家长,感动了他人……我们指导老师们把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用自己的感情和理念,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写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杨玲老师的数学日记,张玉杨老师的“让爱为教育插上翅膀”,彭越老师的教育故事,曾经感动了无数同行,同时也使很多老师体会到了什么是教育的宽容、理解和人文关怀……清水塘二小刘友华老师以“我的心路历程”为题自编了一本长达近五万字的“第一责任人的故事集”,以教学日记、课程故事和教育自传等多种叙事的表达方式,述说了自己在教学岗位上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经历和感人事迹。当老师们采用叙事的方式表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和收获的时候,他们已经走上了个人专业成长的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