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彭越
所在学校:湖南省长沙市清水塘小学
从教年限:15年
最喜欢的书:《卢勤教育文集》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音乐、阅读、运动
第一部分我的成长之路
歌声如诉,所有最静好的时光,最灿烂的风霜和最初的模样,都缓缓流淌起来。在懂得之后,每一个音符下,都埋藏着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
——佚名
习惯了工作在快节奏和热闹的学校,也喜欢在闲时来到学校对门的清水塘畔走上几圈。这里,曾经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生活的地方,内心充满着红色,外表凸显着绿色。这里,很幽静,不张扬,来到这,心静了,生活也静了,仿佛时间就在这一秒停止了。看不见塘边裸露的泥土,淡绿色的波纹在风中超越,涌向生命的岸头。哼着小曲,我的视线干净而明亮,延伸进季节的花园。一个水塘是一个世界。清水塘畔,回忆着我的心路历程,我是一名快乐的歌者。
漂浮而过的歌
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多才多艺的父母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在教育上对我的重视,还有我所接触过的众多优秀教师对我的培养,使爱唱爱跳、组织能力颇强的我很早就在内心埋下了做教师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教育的向往之情也越来越深。1995年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宁乡师范学校,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师范校园。在宁师古老的银杏树下,我崭露头角,凭借自己的舞蹈特长,担任学生会文娱部长,广播站播音组组长,策划和主持着《音乐彩虹》、《说说唱唱过周末》、《年级风采》、《元旦晚会》等大大小小的节目和活动;在“银杏杯”、“银觉杯”舞蹈、独唱、独奏、朗诵比赛中荣获着奖励;代表学校参加了省、市级舞蹈比赛并获得奖励。那三年,是我神采飞扬,满载收获的三年。在那如歌的岁月里我勤奋好学,全面发展,成为年级中的佼佼者、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毕业后当一名音乐老师,在充满掌声和光环的音乐教学中延续我的音乐梦想。1998年8月,我以“全优中师生”的优异成绩毕业,被择优分配至长沙市开福区。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崇敬,更带着父母对我的真诚祝福和企盼,我来到了长沙。满怀喜悦,我想象着我即将工作的学校:它就如一座艺术的殿堂,教学条件优越,拥有着美丽的校舍,宽敞的大礼堂,有一台能弹奏出动听的乐曲的钢琴……而现实却是,我被分配至了捞刀河镇凤羽小学。这是一所农村学校,20世纪70年代的校舍,校园里长满了杂草,简陋的教学条件,只有一台有几个音还弹不响的风琴……憨厚朴实的老校长安排我当大队辅导员兼教数学,并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小彭老师啊,你们师范生都是万金油,能力强,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潜力和优势,让我们这的孩子多学一些知识啊!”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的音乐梦想啊,已经成了一首漂浮而过的歌。就这样,我拿起数学课本,教起了数学,成了一名数学教师,并且,这一教,就是15年。
当音符变成数字
当音乐中的音符变成了数学中的数字,我这一身的文艺细胞还真没有浪费。农村里的孩子淳朴懂事,非常喜欢我这个从城里来的年轻漂亮的老师。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如一首美丽的歌,如优美的舞蹈动作般牵引着我的学生向前行。渐渐地,我的成就感战胜了失落,我弹着那架塌音的风琴也其乐融融,我尽心尽力地将我的所学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我还是一名快乐的歌者。亲其师,信其道,就凭着我对教育的这份热忱,我所教二年级班的59个孩子一个学期后参加镇里的三十几所学校的统考时,成绩排在第二名。这为我迎来了意外的鲜花和掌声,当联校书记在教师大会上以此来表扬我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更坚定地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对数学教学也是更加喜欢。
这是一首幸运的歌
两年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调入了城区一所学校。我是幸运的,在踏上讲台的第三年就碰上了这场“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既是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这里,有更多的新东西需要探索,有更多的未知领域需要开发。这样一个平台,使我在教研教改这一块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对新时代教育有了更高标准的追求。
通过参加通识培训,我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观念上有了转变,理念上有了创新。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我付出了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在一次次的公开和接待课中,我不断接受打磨,教研室的盛建武老师、学校的主管教学教研的行政,都给了我的教学很多的可行性建议,我也以主人翁的姿态做课程的建设者,不断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外,我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和方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互动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构建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过程。
机遇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2002年9月,省教科所选派我参加中央电教馆“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网络环境下的课”赛课。我所教的二年级孩子学习计算机才一年多一点,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就如“蜻蜓点水”,无非就是“开机、关机、用鼠标点击”等。怎样才能发挥孩子们的优势,让数学课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引下更加有效呢?我请教电脑方面的高手,设计和制作了一个可以人机互动、师生互控的教学软件,上了一堂网络环境教学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统计课《快乐的生日》,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水平真实呈现于数学课堂之中。现代教育技术真是魅力无穷!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数学的角度利用先进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快感,这充分体现了“做”数学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较长时间处于积极思索的亢奋状态中,有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积极去思、去练、去发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师机上就可通过屏幕监看学生的学习,实施帮助和管理协调,体现了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
这堂课,由省教科所进行录制参赛送至中央电教馆参加比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我以此为案例写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论文都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奖励。
记忆如一首幸福的歌
时光流转,我不经意与数学结缘走到了现在,只有那些音乐留在了过往的岁月里,成为老歌,容许我们在暮然回首的时刻,体味一种不悔的美丽心情,勾起我怀旧的心绪和对往事的追忆。在这些年里,我一直安心数学教学工作,认真钻研业务,虚心学习,教学成绩显著,多次上各级公开、接待、观摩课,参加国家、省市级赛课也频频获奖,论文多篇获奖并发表,多次参加国家级研讨会并在会上作经验介绍、课例展示。回想十几年的成长历程,每一个足迹,每一滴汗水,每一份收获,就像我所深爱的数字和数学符号一样,记录着自己艰辛而幸福的成长之路。我刻苦钻研教材,领悟到怎样将一个知识点最简单地教给孩子,我幸福!我不厌其烦地给一个个孩子面批着作业看到他们茅塞顿开,我幸福!我热情如火地与同事讨论某一个有关教研教改的问题,享受那种津津乐道、各抒己见的体验,我幸福!我精心设计的课,获得小朋友的喜爱,获得专家、同事们的赞赏,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我幸福!我夜里挑灯撰写的论文变成了铅字,我幸福!我苦读诗书,获得自考大专文凭,完成函授本科的学习,我幸福!……享受着幸福的同时,我戴上了开福区数学“明星教师”的光环,披上了全国“2006年度新世纪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荣誉,并作为“长沙市优秀教师”荣立三等功。我所带领的数学教研组也被评为市“共产党员示范岗”、“市数学先进教研组”,并成功地承办了区级校本教研的展示活动。
我喜欢数学教学,十分享受这份快乐。我的讲台渗透着我对学生的情和爱,凝聚着我对教育事业的无比自豪和挚爱深情,它记录了我这十五年来的艰辛与奋斗,幸福与收获。我崇尚教育事业,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里有令人感动的课堂,这里有天真烂漫的笑脸,这里有渴望知识的目光,这里有让我感悟、令我反思成长的为人之师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多种提问方式彰显学生创新思维
有效的提问方式有何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问到底》的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领悟到问的重要性。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可以说,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引发思维。但是不是提出了问题就能引发思维,就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何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极为的关键。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引起学生深思,将设疑与质疑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一步一步掌握教学要点,理解教学内容,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一定的作用。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基础,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和手段。
课堂提问方式存在的几个问题。
1.随意式提问。
有的教师觉得上课就必须有提问,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一堂课学生是否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因此,处处设置提问,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有所思。殊不知,提问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有的只是太多的简单提问,会使课堂显得冗长而疲惫。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自问自答式提问。
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将学生认真的回答敷衍了,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抹杀了。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教师对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3.口头禅式提问。
有的教师习惯提一些诸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这样口头禅式的问题,表面看,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并无实效,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课堂没有生机。
4.突击式提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尤其是在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中,常常会先叫起某位同学,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回答。一方面,被点名的学生不知所措,而其他同学同时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仅仅充当了一个听众的角色而缺乏了对以往知识的自主性的回忆。
5.整治性提问。
教师发现某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给学生个“难堪”,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教师提问产生畏惧,引起学生反感,严重妨碍搞好师生关系。
如何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呢?
1.根据课型选择。
新授课,大多是在学习具体的新知识点,通常以教师有引导性的向学生提问为主,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所学知识点靠拢,所提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指向性。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教师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学习小数乘法1.27×4.5时,在小数乘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乘数和被乘数各有几位小数?(2)怎样使乘数和被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练习课,可以以学生向老师提问和学生向学生提问为主,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相应知识的基础上,对于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给予机会向老师提问,学生练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全班解决或者同桌相互提问相互解决,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解题后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收获不同的学习效果。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低年级数学课可以以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主,遇到指向性不明确的知识点,可以结合学生向学生提问或者学生向老师提问的方式。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在幼儿园自由惯了,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有好奇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很难做到专心听讲,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
中年级学生数学课上则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提问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他们爱看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
高年级的数学课既要给学生充足的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又要有所控制进行引导性的教师提问。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他们一方面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小学生活,向往进入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环境,所以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
以《分数的意义》一课来谈谈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
在课堂中,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中来。现在,笔者就《分数的意义》一课来谈谈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关系。
1.猜测式提问,营造氛围。
为了创设竞争的氛围,课前我和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今天第一次和大家上课,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希望我们能有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刚才我了解到我们今天来上课的有56人,现在为了学习的需要,我想把我们班的同学一分为二,分为红蓝两队,左边的同学为红队,右边的同学为蓝队,我们来比比哪一队的同学表现最出色好不好?”孩子们都同意我的提议,接下来第一个问题更是激起了他们竞争的意识。“其实刚才我们将全班同学一分为二的过程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大家猜猜,这个数是什么?”问题一出,孩子们有的进入了猜测,有的已跃跃欲试。“这是一个分数”“这是1/2”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这节课的学习主题也就很自然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可见,这种猜测式的提问在课堂上往往能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由于是猜测,学生感兴趣,情绪兴奋,所以想猜;由于是猜测,学生想冒险,有胆量,所以敢猜;由于猜测的结果只有一种,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能猜。而猜测以后的结果一经证实,学生的思维更能达到一种亢奋的状态,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更明确了。
2.开放式提问,探究意义。
开放式提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探究分数的意义时,我以“14”这个分数为例,向学生提问“单就14而言,它可以表示怎样的意义呢?”学生们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四支香蕉图、八个面包图等材料或折或量,或数或画,表示出了14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所表示的14的意义。如:
生1:我把这个正方形对折两次,分成四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2:一根香蕉是四根香蕉的14.
生3:两个面包是八个面包的14.
生4: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14.
师5:你是怎样表示一盒水彩笔的14的?
生6:一盒水彩笔有12枝,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枝,3枝是这盒水彩笔的14.
生7:我用6枝表示这盒水彩笔的14,因为这盒水彩笔共有24枝。……
学生在开放式问题的推动下,利用手中的操作材料,进行尝试解决,多角度、多方位开展思维活动,并能根据不同的信息进行不同的表达,在获得独特的反应的同时又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广阔和灵活的信息。
3.比较式提问,归纳意义。
有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在学生汇报了不同的表示14的方法之后,老师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综合大家反馈的信息,统一了相同之处为“平均分”,不同之处为“分的材料不同”。
我顺势作出引导:“有的是一个圆片,也就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还有的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如一盒水彩笔、四根香蕉、八个面包,我们称它们为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一个物体、一个整体’上板书:单位‘1’)。”
用比较式的方法提问,学生学会了根据结果比较集中,在众多平凡的答案中找到不平凡的答案。这个环节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但在关键、核心处的点拨,恰恰强化了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数感。可见,知识建构不是教师的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交互实现的。
4.启发式提问,理解意义。
启发式提问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而问题的答案又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取。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含义,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提问的环节。
生:为什么一个小正方形、一根香蕉、两个面包、三枝蜡笔、六枝蜡笔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材料在小组内比比看,说说看。
生:因为都是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每份是14.
师:谁能回答“4”表示什么?
生:4表示平均分成了4份。
师:那也就是说分母可以表示什么?生:平均分成的份数。
师:那“1”呢?这里的“1”是否表示一个面包、一枝蜡笔?生:1表示四份中的一份。
生:两个面包是四份中的一份。
生:三枝蜡笔也是四份中的一份。
师:如果要取蜡笔中的2份、3份可以怎么表示?生:24、34至此,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应该是完全得到理解了,这样一个过程也将“分数的意义”进行了最为简洁的诠释。正是“为什么一个小正方形、一根香蕉、两个面包、三枝蜡笔、六枝蜡笔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这样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一般的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好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这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5.突破式提问,提升知识。
学生的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在质疑中创造和更新的。突破式提问正是让学生在正确的分析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可以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为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力量,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回答问题。为了引入“分数单位”的教学,我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12颗糖中4粒绿色的糖。学生想到可以用412、和13表示。
随即我问:“为什么同样是4粒绿色的糖,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程能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学生意识到把12粒糖平均分成12份,4粒绿色的糖是4份,占412.
把12粒糖平均分成3份,4粒绿色的糖是1份,占13.这两个分数表示的糖的数量虽然相同,但是它们的意义却不相同,分数单位也不同。接下来的练习,学生从不同的分数中体会到了不同的分数单位。
可见,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加思考就可以对答如流,这样的问题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不具有探究的意识,只有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才能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第三部分我的反思之乐
(一)一场没有输家的赌注
走入办公室,只见大叠作业本端端正正地摆在办公桌上,我欣喜着:“二(2)班的小组长、课代表们越来越负责了。”拿出纸笔,我开始了每天必做的功课——一批改作业。咦,这儿有张课代表留下的纸条:“一组第四个没做作业。”,我“蹭”的一下火气上来了。“又是他!”顿时美丽的心情全无,不禁感叹:“唉,朽木不可雕也!”
他,吕豪,二(2)班的调皮王,聪明,好动,贪玩,街道上居民的孩子,父亲忙于生计,母亲迷于麻将,典型的“无人管”。为了吕豪不做作业这件事,我和班主任已是几次登门,请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但一直没什么效果。在学校,我们也是使尽浑身解数,吕豪依然我行我素。我反思着,是不是平时给他改正的机会太多,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到老师办公室来补做作业这一形式?
“孺子不可教也!”我长叹一声,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好想放弃!但职业赋与我的责任感又让我思忖着,怎样教育他才能真正有效,让他有全新的改变呢?在这一念之间,我有了一个新鲜的想法,行不行得通也得试试!
“吕豪,你知道彭老师喊你到办公室来干什么吗?”我微笑着把他喊到我身边,只见他几分胆怯,几分后悔地转动着眼珠,半天才吱吱唔唔地说:“我……我没做作业!”“很好,你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为你高兴!”他不禁有点不好意思起来,我居然没有责备他。好戏在后头呢!“看,昨天老师发现你有了小进步,特地提前为你准备了几份奖品,可你今天又退回去了,看来这些奖品得浪费了!”我把准备好的新本子推到他面前,上面写着:“学习进步奖——吕豪”“作业进步奖——吕豪”“认真倾听奖——吕豪”“积极发言奖——吕豪”。每个本子上都加盖了一个大大的“奖”字。“这可是我们班上单项奖的最高荣誉喔!”“哇,这么多!”只见吕豪眼睛睁得大大的,爱不释手地摸着那些本子。“彭老师,我要是能得到它们就好了!”“我本来就是为你准备的,以为你会进步,我和袁老师打赌,你一定会得到这些奖励。可你还是让我失望了,我输了!”我表现出很失望的表情。“我错了,我会改正!彭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小家伙很激动,流露出很急切的样子。“我一定要得到它们!彭老师,你会赢!”聪明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他咕噜了一下,把我想要他说的话全说完了,我心里暗暗欢喜,“那我们也打个赌,”我一副严肃而诚恳的样子,“就赌你能不能得到这些本子,我赌你不能!”我这一激,他马上回应:“我赌我能得到。”“那好,拉钩。”小手和大手的小拇指钩到了一起,我会心地笑了。“这是我们两人之间的秘密喔,想想,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我提示他,“喔,我知道了。”他一溜烟跑回了教室,就在上午放学前,写有“吕豪”的数学家庭作业本出现在我的桌上。我给予了批改并加上了一句“记住我们之间的秘密喔”。这一招可真奏效,他的家庭作业不让我操心了,上课认真积极多了,我适当的表扬更是促使了他学习的劲头。本学期的最后几个星期里,他有了惊人的变化,学习有了进步,期末情况评价数学还得了“良好”,很自然他也得到了那些奖品。我没输,吕豪也没输!
(二)人性化评价,尊重孩子思维的合理性
这是一次期末终结性评价,试卷由教研室提供。我对我的学生非常自信,他们经过五年轻松而扎实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了良好的数学素养与能力,参与这样的考试应该是轻车熟路。按照我们学校一惯的组考方式,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老师交叉阅卷,很自然我要批改六年级学生的试卷,而我们班的试卷由六年级的老师批改,我还要做一份样卷供六年级老师参考。我一边做样卷,一边心中窃喜,试卷中的题型孩子们都学过,做过,题目不偏,不难,不怪。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样卷做好了,并送到了六年级负责阅卷的老师手中。
大家都认真而谨慎地给孩子们批阅试卷,半天过去了,试卷基本上看完了。我心里寻思着不知我的孩子们考得怎么样。这会儿,我的手机响了,是六年级廖老师打来的,“彭老师,请你过来一下。”我放下手中的活来到五年级试卷批阅点,“你们班有个题目只有两个学生对了。”我一听,觉得非常奇怪,试卷中没有如此难的题可以难倒我们班那么多的“学习精英”啊。“而且你样卷上的题也做错了。”再听后半句,我更觉得不可思议,我作为区里小学数学教学界小有名气的老师,怎么可能出这样的低级错误呢,可廖老师是我们学校老教高年级的数学老师,他的定论应该没错,难道真的是我一时骄傲做错了题?我心里“咯噔”一下,很是不好意思,“我来看看。”接过试卷,我马上浏览了一遍题,这是一个填空题,题目如下:
一个正方体摆在桌上,有5个面露在外面,三个正方体有()个面露在外面?
“没错啊,是11个面啊!”我一看是这个题,就将答案脱口而出,我怎么可能出错呢?孩子们出错也不可能,原来是虚惊一场。“当然只有5个面啊。”六年级的另外一个老师说。“三个正方体既然摆成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就只有6个面,下面那个面靠在桌子上,那自然只有5个面露在外面了。”她说得很有道理,我似乎一下就被她说服了。顷刻间,我真想承认自己错了。我一张张翻阅着试卷,真是让我大跌眼镜,除开班上平时最不爱听课的方顺、邓洋答的是5个面,其余的48个同学答的都是11个面,此题被判断成错,扣了2分。我的心不由得非常惶恐,难道是我教错了?让这48个孩子都错失了2分,这可是我的过错啊,理智让我冷静下来,我马上坚定自己的观点:“一个正方体摆在桌上,有5个面露在外面,两个正方体就有8个面露在外面,三个正方体就有11个面露在外面,这是一个看图找规律的题,书上是这样出示的,我是这样教的,学生是这样学的。”“但是数学是严谨的,既然是摆成那就是摆成长方体,长方体不可能存在十几个面。”廖老师也坚持己见。“那就是教材不够严谨,要是这样的意图就必须说‘有几个正方形的面露在外面’。”廖老师继而补充,其他老师也觉得有道理。
无奈之下,我只得拿来教材和教参,势必要弄一个水落石出。教材的意图非常的清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观念,它所指的面是正方体的面,这三个正方体是单独的个体,正方体与正方体重合的部分是有空隙的,是两个面重合在一起的。而我们平常所指的面一般是拼组后图形形成的面,所以就导致了我与其他没教此教材的老师之间的差异。就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开展了讨论,一部分认为,只能有唯一的答案,不能让学生存在疑惑,部分老师认为要尊重孩子的思维的合理性,只要他说得合理,我们都应该给他判对。我们将讨论的结果汇报给教研室的易老师,她的观点也是“只要学生的理由合理,就可给他判对。教材是没有问题的,同样,我们老师要正确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于是,我打电话找来方顺和邓洋,向他们询问答“5个面”的理由。果真,由于他们平时没有认真听课,一看此题的第一感觉就认为“面”指长方体的面。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我们数学组的老师最后达成一致协议,把48个批改错的孩子的题改过来,这两个同学也给批上“对”,真是皆大欢喜。
我想,我们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极其丰富,我们老师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够解释自己的理由、自圆其说,他们的思维就不应该受到限制。同样,老师也应该正视这一个问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