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数学卷)
36192700000008

第8章 享受过程,快乐成长

姓名:邓小兰

所在学校:湖南长沙市开福区东风小学

从教年限:16年

最喜欢的书:《给教师的建议》《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球类运动

第一部分我的成长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自从教以来,我一直将它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作为老师,“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们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以学生为荣的老师。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高级钳工,有一手精湛的技术;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能干的她把我们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从小,父亲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就影响着我,母亲勤劳朴实的品质就熏陶着我,父母的言传身教时刻鞭策着我。

自上学起我就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考时,我以衡阳市耒阳师范类考生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耒阳师范学校,三年的中师生活,我认真学习,多次测评在年级中名列前茅,毕业时被评选为校优秀毕业生。1996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在长沙市天心区大托乡黑石小学教数学。

一、初涉讲坛

(一)急于求成

黑石小学地处城郊,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幸运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位良师高祝远老师,高老师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数学老师,他上课不慌不忙,条理很清晰,学生很喜欢上他的数学课。我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经常请高老师听我的课,并向他虚心请教。仍记得我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自认为课上得还比较顺利,课后高老师问我了一个问题:“学生在回答3的倍数的特征时,你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打断学生的回答呢?”我说:“因为我担心学生会出错呀!”高老师笑着告诉我,课堂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细细品尝高老师的话,我为之一震,是呀,我太急于求成,以老师为中心在向学生“灌输”知识,我剥夺了孩子们说的权利!

在黑石小学工作的几年中,我常去听高老师的课,课余向他请教教学难题,聊一些教学中的困惑……渐渐地,我从最初的害怕学生在课堂内出错到比较从容应对每一次教学,我在不断地成长着。三年后天心区举行了教学小能手比赛,我通过校赛、片赛、区赛,层层选拔,最后在仰天湖小学执教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荣获了区一等奖。这一荣誉的获得给了我莫大的鼓励。那堂比赛课我设计了计算比赛活动环节,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孩子们在交流中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想,当时那堂课之所以能成功,可能是我放手让学生去做,去交流了。

(二)关爱学生

一个老师仅凭课上得好不一定会得到每一个孩子的喜欢,小学生年龄小,你还得与他们交心。教学中我会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难点,了解孩子的家庭学习氛围。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对应的教育教学措施。代玮廷同学是个父母离异的男孩,爸爸长期在外工作,一直由爷爷奶奶管教,由于长辈的溺爱,他的学习习惯特别不好,经常不做作业,上课讲话,长此以往,数学成绩很不理想。针对他自控能力差,我与班主任商量,将他的座位从教室后排调到第一排,并让自控能力强的唐周与其同桌;针对他数学基础差,我经常利用课余及放学后的时间给他开小灶,同时让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与其建立师徒互助关系,用专门的互助本记录每天的学习情况;针对长辈溺爱的情况,我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经常打电话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天,我在批改他的作业时特别细心,备注评语;每周我都要找他谈一次话,小结一周的课内外学习情况。在我的跟踪辅导下,代玮廷经常能在数学课上举手发言了,作业也不再迟交了,还得到了两张每月一喜报呢,毕业考试得了良。在省教科院对新课程实施的问卷调查中,他发自肺腑地写道:“我以前不喜欢数学,数学太难懂了,如今,邓老师耐心地指导我,帮助我,用浅显的比喻讲给我听,还教给我许多思考方法,我越来越喜欢数学了。”代玮廷的奶奶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曾步行两三公里到学校,气喘吁吁爬上四楼,为的是向我道声谢,望着满头银发的奶奶,我深感到了为人师的幸福!

师徒互助、喜报奖励、促膝谈心是我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育方法,我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尝试去了解、教育每一个孩子。由于工作原因,咽喉炎发作声音嘶哑时,孩子们会悄悄地在我的教本里塞上盒草珊瑚含片……亲其师,信其道!我相信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孩子们也会爱上你及你执教的学科!

二、课改实验的磨练

2004年,我调到了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开福区工作,开福区的课改开展得如火如荼,经常会有开放的教研活动,为我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大餐。

我教学的飞跃期从执教新世纪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开始。新世纪实验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内容新颖,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广阔而开放的学习空间。但是,对于这样的教材该如何把握,课到底怎样才能上好,我没有的把握。于是,我开始阅读大量的课改书籍,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那儿借来了二、三、四年级的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每一个知识与老教材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有哪些异同,细心揣摩教学内容,精心备课,一节课通过多次的反复设计、修改来完善。课后,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审视和评价课内的教学环节及效果。就这样,慢慢地,我能够驾驭新教材了。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还得与同行多交流,于是我常开放我的课堂,上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公开课会给人带来压力,在承受压力的同时又会激发你前进的动力。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迅速地成长。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数学老师我觉得任重而道远。植树问题是“奥数”中的经典问题,新教材将其编入《数学广角》单元,目的是以研究植树问题为载体,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抽取其中的数学模型,发现一些规律,再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可在实际教学时,老师们常会让学生去死记公式,学生常会因公式记得不牢或识别模糊而混淆,在长沙市第二届IT节上我也执教了这一课,在试教时区教研员易虹辉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学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很快对各种植树的情况进行识别,并用公式进行计算,这只是机械的、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即使忘记了计算公式或公式模糊了,还可以用方法将其找回来。是呀,让学生披露思维过程,这对一个数学老师来讲尤为重要。我真的很佩服易老师,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享誉国内小学数学界的专家了,她特别尊重孩子们的思维。日后我的教学多次得到易老师的指点,她的“以人为本”“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我,促使我的教学日趋成熟,我的课堂不再是蜻蜓点水式地浮于表面,而是追求朴实的、有深度的课堂。

渐渐地,我在课堂上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借助画图、列表、举例等方法去解决问题,慢慢地班上的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浮躁,不再畏难了,他们学会了思考,每当看到学生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我就很兴奋,我高兴的决不仅仅是孩子们做出了几道数学题,而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题目是做不完的,唯有方法的渗透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只要掌握了方法,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不完全归纳法”的启示

容积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首次教学时我设计了倒水的演示活动: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指出杯子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接着我又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奶粉桶、茶叶桶的容积的含义,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举几个有关容积的例子”。学生似乎理解了容积这个概念,但是在应用容积这个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如出示没有装满东西的冰箱图片,问学生:“冰箱的容积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冰箱里面装的东西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这时我又不得不再次将容积的含义加以解释。我不禁在想:我的教学难道仅仅是让学生机械重复容积的概念吗?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容积的概念呢?怎样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呢?我请教了数学特级教师盛建武老师,盛老师告诉我要让学生领悟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容积的概念。专家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首先演示向一个空杯子里倒满水,问:“现在杯子里面还有空间吗?为什么?”得出杯子里面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接着又问:“杯中除了装满水,还能装什么呢?”生1:“牛奶。”生2:“装石头。”生3:“不行,石头之间有缝隙。”生4:“那可以再加沙子把它装满。”生5:“沙子的体积和石头的体积加起来就是杯子的容积。”与前面老师的举例、学生的重复举例相比,学生对容积的概念已经深刻理解了。从这次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先领悟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因此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才能从更高的思想高度指导学生学习。正如《实践论》中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中,反思我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已成为了日常教学中的一种自觉习惯,我撰写的二十多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获奖,有部分还发表在国家级教学杂志……正是源于对教育的高要求、对教学的痴爱,我尊重学生,学生渐渐地喜欢上我的数学课了,他们在课堂上越来越积极,乐于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文璇的妈妈说:“我家的孩子原来很害怕数学,现在邓老师来了后,她回家经常讲数学课上的事,可以做实验、进行实践活动呀,她喜欢做数学作业了,学得越来越有味了。”我想,当一个老师能让学生讨厌的学科知识变为他们的津津乐道时,这样的老师她自己和她所执教的学科一定会被每一个学生所深深地喜爱。

(三)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2009年7月我调入开福区东风小学工作,东风小学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校,“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是它的校训。校长陈霞带领了一支博览群书、爱生如子的教师队伍,学校书香氛围极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浓浓的书香中得到心灵的滋润和洗礼。仍记得我第一次踏进东风校园就感觉自己踏进了一个书香四溢的世界,我被学校的读书长廊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简介,然后就一本一本地买来细细品读;我如孩子般期待着每周学校的美文赏析、好书推荐;我如参加重大盛宴般地欣喜于每年的读书节活动,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教育大师的作品、儿童文学作品乃至儿童绘本……渐渐地,我发现教师必须真正走近孩子,守望童年,当我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走进课堂时,急躁少了些,对孩子们更多了一份耐心,更能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了。阅读打开了我教学的另一扇窗,更坚定了我的教育思想: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我得静听花开的声音!

三、名师工作室的提升

2010年我有幸加入了开福区数学名师工作室,成为了一名区级名师,多了与外界同行交流的机会,眼界更为开阔了。在工作室,我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热爱数学的同行,我们集体备课,常为一个教学细节的处理各抒己见,常为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欢呼雀跃;我外出学习,参加了全国的数学研讨活动,近距离接触数学大师们,饱览了大师的风采,聆听了智慧的数学课堂!身为开福区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走在教研的前沿,通过教材分析、教研课,引发了全区数学教师的共鸣与思考,通过上全区的教研课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

(一)读懂学生

2010年我随名师工作室赴江苏参加了海门论坛活动,这次活动全国小学数学界极具影响的名师汇聚一堂,向我们展现了数学课堂的无尽魅力,大师们的课堂条理性强,语言简洁明了,善于启发,课堂气氛活跃,润物无声地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它带给我震撼,温情,智慧……本次活动中提到的儿童数学教学心理对我触动最大:“数学教学应该首先有自己的学科气质,但又必须认识到对象是儿童,基于儿童的认知心理,在数学和儿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心理学对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上师范时接触过这门学科,感觉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常会用到它,可是虽然一直在用,但用觉得自己好象又似懂非懂,用得不透。从海门归来,工作室的老师们一致意识到要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好好研究儿童数学学习心理。于是我们确立了“基于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课例研究”的课题,我研读了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等书籍,将书中学到的理论用于实际教学中,“面积”“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字编码”“年、月、日”“一亿有多大”……我制定课前问卷调查,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起点设计教学,提供给孩子们鲜活的事例,设计有价值的可操作的活动,帮助孩子们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近两年研究我感觉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多地理解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理。

(二)成为导师——教学相长

我于2010年、2011年担任了国培班学员的导师,这些学员是来自各地市州的骨干老师,他们自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还在成长路上的我来说,深知担任他们导师还有许多差距,可教学相长的理念让我充满期待地接受了导师的工作任务,我认为与其说是我指导他们的教学,更确切地说是我与他们的共同研讨,相互学习。我们交流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心得,我带领他们品读优秀课例,推荐他们阅读经典的教学书籍、杂志。忘不了2010年来自常德的刘老师在上完《找规律》一课后的意犹未尽;忘不了他们听了我上的《搭配中的学问》后,称之为“原生态的高效课”,老师们在我办公室里聊得连吃午饭的时间都错过了……因为这一次又一次经历,不断地促使我学习,再学习!

结束语: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十八年了,十八年来我默默地付出,体会到一线教师的辛劳,孩子们带给我的惊喜日益增多!细细想来,正是心中坚守的那份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才让我在课堂里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正是言行中对孩子们的尊重,才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正是在平淡的日子里的辛苦耕耘,才有了一些成功与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漫长的教学的道路上,我将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思想,它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之间的转化,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是,贯彻这一思想时,我们必须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联想、推理和创造能力,以引导为主,这样才能避免机械和呆板的灌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教学思想的教学效果。

一、在计算教学中借助图形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计算技能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前教学计算时,我会直接告知学生计算法则,然后再让学生做大量计算题强化记忆法则,那样的课堂在学生眼中只是枯燥的计算而已,学生对法则、算理的不理解导致了计算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算理,便成了教学的关键。我尝试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以便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学生在讨论“分数除以一个数为什么要乘以除数的倒数”时,以47÷3为例,我引导学生画了图进行说明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如何找到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图形语言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因为有了学生画图,学生才会从图形中感悟出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分数除法计算法则中枯燥的文字提供了直观表象,而且还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有效地防止了学生将计算法则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达到了对分数除法知识的深层理解。算理是抽象的法则,图形是具体的形象,用具体来表征抽象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法则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二、在概念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

过去我一直认为概念教学只要教师讲得仔细,学生能记住(背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巩固,这样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事与愿违,许多学生虽然能完整地背出概念,也能在大量的概念的变式练习题中基本掌握概念的含义,但是却在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相关问题时表现出一知半解、逻辑紊乱。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概念的学习与建构必须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在头脑中生根发芽。画图不失为一项不错的操作活动。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就成功运用了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常会被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搅得思维混乱。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由于平时教学的渗透,学生们在二年级时对图形就已经比较敏感了,学生的表现给了我大大的惊喜。在解决如“苹果和梨共18千克,苹果比梨少2千克,求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这样较复杂的关系问题时,学生画了线段。

“这条线左边表示苹果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右边是表示梨多的2千克,我先用18-2=16得到同样多的两份,然后16÷2=8,就是苹果的重量,最后8 2=10,就是梨的重量。”谭文捷讲完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何远哲说:“我也画了线段图,可是没想出怎么做。原来谭文捷比我更高明的地方是她还画了一条虚线,这真是一条神奇的线呀!”我说:“是呀,这幅线段图再加上这条神奇的线,帮助我们将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这条线我们就叫做解题的辅助线,神奇的辅助线!”不一会儿,李哲帆同学站起来说:“我也有神奇的辅助线,不过位置和谭文捷画的不一样。”他又展示了他画的图。

李哲帆同学图刚一画完,马上就有同学明白他的意思了,说出了解题思路:“先假设苹果和梨同样多,18 2=20,然后20÷2=10,求出梨的重量,最后用10-2或18-10就求出苹果的重量了。”更有学生发现了两幅图的区别,是以苹果为标准,先求出苹果的2倍,再求1倍;是以梨为标准,先求梨的2倍,再求1倍。后来,我要求学生总结解答这个问题的经验时,学生的回答更是妙语连珠:“我觉得画图很有用,能帮助我们解题。”“画图前也要想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神奇的辅助线就是假设了苹果和梨同样多的部分,这个关系很重要!”练习讲评至此,我不禁给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类似的数学问题曾在五年级的时候教过,当时正学习方程,高年级的学生会用设一个未知数的方法来正确求解,可如今,这样的问题在这群稚气未脱的二年级小朋友面前变得如此简单,事后学生们对神奇的辅助线还在津津乐道呢!

数学实际上是一类抽象工具的集合,就如同使用集中了螺丝刀、扳手、钳子、锤子等的工具盒一样,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培养他们灵活设计和搭建各种物件的能力。数形结合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老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并成为他们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工具。

四、“数形结合”之“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是新教材安排的一个以综合应用的形式呈现的探索规律的活动,该活动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较好素材。它由4组点阵组成,每组点阵都是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后面图形点的个数及排列规律,通过“点阵中的规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形结合观察点阵图,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渗透数学模型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案例的教学我指导学生先观察点阵图的变化,同时依据多媒体课件动画直观演示点阵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教学过程中精彩纷呈!

第三部分我的反思之乐

老师,我也想去呀!

本学期,我准备为二年级学生上一堂《克和千克》的教研课。为检测一个教学实验环节的可行性,需要6名学生参与试教。教研课的前一天放学后,我到教室对孩子们说:“老师明天要带6名同学到实验室去做个实验,谁愿意去呀?”孩子们马上小手如林,“我想去!”“我也想去!”我根据孩子们日常表现,分好中差各随意点了几个,随后听到了许多没被选中的孩子“唉”的叹息声。想着还要做教学准备,我匆匆地离开了教室……

晚上十点了,当我准备休息时,“叮铃铃”电话响了,原来是学生扬扬的妈妈打来的,她说扬扬因为明天不能去做数学小实验,认为邓老师不喜欢他了,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还在哭鼻子不肯睡呢……我闻之一震,忙向家长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与扬扬在电话中进行了沟通。

扬扬抽泣着说:“老师,我也很想去做明天的小实验!您没叫我去,是不是我表现不好呀?”

“不是!”我肯定地回答,“你一直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你可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哟!”

“可是你叫了小宇,小宇的成绩没有我好呀!”扬扬停止了哭声,但仍然很委屈。

“小宇的成绩暂时有些落后,可老师认为他一直在努力,在老师心目中他也是好孩子。老师明天的试教需要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表现情况,这次你没去没关系,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老师会叫上你的。”

“那好吧,老师,我可喜欢上数学课了,下次您要记得叫上我啦!”在我的说服下,扬扬终于满意地挂上电话后入睡了。可我却陷入了深思……

扬扬因“多心”而哭泣给了我一个警醒。扬扬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宠儿,可今天他仅仅因为失去了一次参与试教的机会,就伤心至极,受不得一丝挫折与委屈,想想人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希望扬扬随着年龄的增长能明白这一点!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呀,身为人师,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入手,在孩子们年纪还小的时候,就要循序渐地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会少一些脆弱,多一份体谅、坚韧和豁达。

同时我也为自己今天的“随意点名”而自责。我太大意了,面对孩子们的唉声叹气,我竟无动于衷!为何没有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多想想呢?如果我事先向孩子们详细说明做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或者从班上抽一个小组的孩子去,这些方式或许可以避免像扬扬这样争强好胜的孩子的“多心”。一个教学细节处理的不当,不仅挫伤了一部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此以往孩子的种种猜测(“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将会导致自信心的缺失,这将是对孩子莫大的伤害。

“知花莫过育花人,育人要比育花难。”身为人师,我们要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学生的感受去体验,快乐地从事教学工作,那样,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之路将幸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