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养心道养性2,心中有佛人自安
36222200000028

第28章 常怀感恩情,心中自然安(2)

暴躁易怒容易导致多种疾病。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伤肝、伤肺、伤脾、伤神,会增加患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多种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另外,人生气时样子是丑陋的。经常生闷气会使人颜面憔悴,皱纹增多,容貌超过实际年龄。

可见,暴躁发怒,危害很大是需要调节的。克服暴躁,控制生气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避开刺激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可使人产生愤怒,如遇到这种情况要尽量躲开,或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使矛盾激化,这是一种消极的制怒方法。

2.转移注意力

人在愤怒时,往往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并且它还会向四周蔓延。为此,要在“怒发”尚未“冲冠”之际,善于运用理智有意识地去转移兴奋中心。比如赶快转变一下思路,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报纸、逗逗孩子;想象一些轻松、愉快的情景,例如风和日丽的天气,青山秀水的风景,鸟语花香中的感受;或闭眼几秒钟,从矛盾中逐渐解脱,使激动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3.找适当的宣泄方式

寻找适当的宣泄方式,把怒气发泄出来比让它积郁在心里要好。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或是对天空大喊都可以缓解自己的冲动。另外,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既可泄怒,又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了解。

4.从生理上放松

用冷水洗脸,降低皮肤的温度,有利于平静下来。说话尽量平缓一些,自己变得轻松,怒气也会随之减少。自我按摩头部或太阳穴,有助于减少怒气,缓解肌肉紧张。闭目深呼吸,再用力伸展身体,可使心神慢慢安定下来。喝热茶或热咖啡,也能使人平静下来。

佛学常识

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是梵语,翻译为“天热”,因为他在世时,专门从反面来帮助人,使人心里感到很热恼,天气也变成炎热了,以此因缘为名。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可是,他处处和佛作对。有人说他与佛有仇恨,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他是属于逆增上缘助道的人,而且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来帮助佛成就道业。

如能感同身受,往往可止造恶业

在古印度一座幽深的山谷中,住着老鬼王波阇迦和他的妻子鬼子母,他们有一万个孩子,个个都是凶猛有力的大鬼王,经常扰乱天上或人间,而鬼子母最疼爱的是他的幼子,名叫嫔伽罗。鬼子母是所有罗刹鬼中最残暴的,而且,最喜欢吃人类的小孩儿,因此,经常下山捉小孩子来吃。山下的人们,都被鬼子母的血盆大口吓得毛骨悚然,整天提心吊胆,唯恐稍不留意,自己的爱子将变成她的佳肴。如今,城里的孩子已经愈来愈少了,鬼子母还是贪得无厌,又从城市找到乡村,从乡村再找到城市。失去孩子的母亲,痛苦得几近疯狂,成天哭叫着:“还我孩子啊!还我孩子啊!”

这些可怜的母亲都十分难过,但是,也商量不出解决的办法,最后,只好求助于最慈悲、最有智慧的佛陀。佛陀慈悯地看着大众,决定要拯救孩子们,也要救度鬼子母,使其不再造更多的恶业。

这天,鬼子母回到家,像往常一样,数着孩子:“一、二、三……咦?好像少了一个,是不是数错了?”她又数了一遍,仍旧少了一个。“啊!嫔伽罗不在。他跑到哪儿了,是不是躲起来了?”她推开孩子们,开始寻找嫔伽罗。从这一个房间找到另一个房间,从屋里找到屋外,却始终找不到嫔伽罗,这下,鬼子母真的慌了:“嫔——伽——罗!嫔——伽——罗!你——在——哪——里——啊?嫔——伽——罗!”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鬼子母从这个山谷找到另一个山谷,从这座山找到另一座山;甚至运用神力,到天上去找。然而,整整找了七天七夜,寻遍了每个角落,始终没有嫔伽罗的踪影。

找不到爱子的鬼子母伤心欲绝,疲惫的身体使她更显得憔悴,步履蹒跚,手脚伤痕累累,脸上的泪水不停地落下。她不断地呼唤嫔伽罗的名字,声音都喊哑了。

后来,听说佛陀是个具有大智慧的圣者,知道世间上所有的事情,于是鬼子母来到佛陀的精舍。

一见到佛陀,鬼子母马上跪下来,涕泪满襟向佛陀哭诉:“我最心爱的幼子嫔伽罗不见了,请告诉我他到底在那里?想到我的小儿子,我就……我就……呜——”“你有一万个孩子,现在只少了一个,有什么关系?何必这么忧伤、辛苦地四处寻觅呢?”佛陀若无其事地说着。“什么!孩子都是我的亲骨肉,比任何宝物、甚至比我的生命还珍贵。少了一个,我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佛陀静静地看着鬼子母说:“既然你明白失去孩子的痛苦,为什么要捉别人的孩子呢?普天下的母亲,也都是把孩子视为比生命更珍贵的宝贝,不只你一人是如此!而且世间上的人,有的只有一个孩子,或者三、五个孩子,可是都被你杀害了,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想必比你现在还要悲伤吧!”鬼子母听了,十分惭愧地说:“佛陀,我知道错了。我现在终于体会到失去孩子的悲痛。只要我能找回嫔伽罗,从今以后绝不再杀害人们的孩子。”

佛陀听了,便将钵拿出来,原来佛陀将嫔伽罗放在钵里,悄悄带回了精舍。

鬼子母一见到心爱的儿子,高兴地冲向前去,想把嫔伽罗抱起,然而,纵使施尽所有神力,也无法将他抱出佛陀的钵。佛陀告诉她:“如果你能发心受持三皈五戒,尽形寿不再杀生,我就把孩子还给你。”

于是,鬼子母听从佛陀的教诲,受持了三皈五戒,成为真正的佛弟子,终于,她抱回思念已久的嫔伽罗。

从此,鬼子母不再捉小孩子为食,甚至成了佛陀的护法,称为“鬼王母”,并且令其一万个儿子也都受持三皈五戒,不再恼乱他人。

佛在心中

佛法常说要发慈悲心,但要发大慈悲心者,必定要能对一切众生有“感同身受”的心。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是非,往往都是欠缺一份体谅,若能角色互换,必能善于体察众生的苦,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慈悲心,不伤害众生,进而善待一切众生。

【人间世态】

爱在家庭暴力下窒息

柔柔刚刚结婚半年,丈夫就因一件小事对她大打出手。柔柔很伤心,但在丈夫真诚的真诚忏悔下,柔柔原谅了他。可是从那以后,丈夫就经常动手。他们从小学至初中一直都在一个班,对彼此印象都不错。后来经人介绍,因彼此原本就认识,所以谈恋爱时间很短,仅相处了几个月的时间就结婚了。当时柔柔感觉他是个细心的男人,并没有感觉到他脾气暴躁的一面。更没想到结婚后他会对自己频繁地施加暴力。因为他们结婚的时候家里并不是很赞同,所以柔柔也不敢对家里人说,觉得没面子。

虽然他每次动手并不严重,但一次次的柔柔的心被伤透了。用柔柔的话说就是:“皮肉伤掩盖不住心碎的疼痛,他打我时的冷酷表情比他的拳头更让我失望。”有时候柔柔都佩服自己,怎么能够一次次原谅他?一开始是因为爱,柔柔甚至以为宽容和爱能够感化他。可现在,柔柔的爱却在他的暴力之下快要重伤窒息了。

安心释语

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内部,它既指肉体上的伤害,例如殴打、体罚、行凶、残害、捆绑、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也指精神上的折磨,通常表现为以威胁、恐吓、咒骂、讥讽、凌辱人格等方式,会造成对方精神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压抑等。

很多家庭暴力的主要诱因是心理障碍。具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男人在家称王称霸,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稍有不顺就拿老婆孩子开涮,这是引发家庭暴力的主要祸源。这种人高兴时海阔天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则不分时间场合乱发脾气,全然不顾别人的情绪和态度。

提起家庭暴力,人们自然会想起丈夫对妻子大打出手、恶语相加。其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只是妇女,老人、小孩和部分男人也可能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对象。

家庭暴力的手段很残忍,比如辱骂、殴打、关禁闭、罚跪、不许吃饭、赶出家门等。因此家庭暴力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然,家庭暴力也不单指肉体上的,还有许多人采用的是冷暴力,如不和你说话,对你采取冷漠的政策等。

家庭暴力虽是对人权的侵犯,但由于其发生在家庭内部,受害程度不可测,而且原因往往很复杂,所以执法机关难以介入。另外,很多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往往邻居也不好劝,单位也不好管,一些受害人自己也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致使施暴者有恃无恐,家庭暴力愈演愈烈。

专家认为,女性在面对家庭暴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舆论遏制施暴者

很多女性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当家庭暴力发生后,为了维护自己及家庭的名声而极力掩盖,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丈夫,无形中给家庭暴力蒙上了一层遮羞布。殊不知,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家庭暴力的存在,只会纵容施暴者。很多施暴者也害怕亲友的指责和舆论的压力,所以不妨向亲友诉说,请妇联出面维权。

2.消除依赖心理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的依赖心理一般重于男性。很多女性缺乏独立性,对丈夫有崇拜心理,她们认为,男人是女人的依靠。有的女性对配偶有经济依赖,只能听任对方的打骂。在幸福的家庭中,这种心理会成为幸福的源泉,而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则会成为人格失衡的根源。要知道,夫妻双方是平等的,女人并非男人的附属品。

3.不要过度忍让轻信

有些女性性格软弱,她们害怕家庭破裂,为了孩子家庭,总是忍气吞声。男性施暴后,只要赔礼道歉写保证,她们就幻想对方会改邪归正,甚至认为自己的宽容会感化对方。要知道,很多有暴力倾向的人都很自负,而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忍让轻信只会使对方更加有恃无恐。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地位,设法从心理上使施暴者有所认识,发生转变。

此外,家庭暴力受害者长期生活在重压之下,心情忧郁、沮丧,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但无论如何都不能采取自杀或杀死对方等极端的手段。实在没有办法,就宣布离婚——离开对方。

佛学常识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纵使修行成佛,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佛陀带领众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仪严整,众人无不投以钦仰赞赏的目光;然而才刚刚转入一条小巷,情势马上有了戏剧性的变化——“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扬的婆罗门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画出一道凹线,瞪大眼睛直勾勾地望向佛陀说,“你交出五百两金子,才许通过!”

佛陀一行人安静地站立于巷口,在烈日下没有人移动半步。这件意外的插曲惊动了瓶沙国王和波斯匿王,纷纷带来奇宝珍玩,想替佛陀解围。

“不要!我不收!”婆罗门非常固执,毫不妥协。没有谁了解他究竟葫芦里卖些什么药。

终于须达长者闻讯赶来,带着好几车金子。“先生,请笑纳,让尊贵的佛陀通过好吗?”须达长者小心翼翼地指着准备好的五百两金子,陪着笑脸。

“如果是你的话,就姑且收下吧。”婆罗门点了点头,接过金子,满意地走了。

“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事情?世尊,是什么因缘造就了今天这场遮难呢?”众比丘松了口气,一起向佛陀请教事件的本末。

佛陀笑了:“过去无量世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波罗。波罗国的大臣有个儿子,赌输了五百两金子,仗着权势而不肯偿还,当时,刚好波罗国太子路过,见二人僵持不下,就对赌徒承诺:假如大臣的儿子不偿还赌债,我代替他还。从此以后无量世中,赌徒常常向我索债。当时的太子就是我的前世;而大臣的儿子,就是须达长者;赌徒不是别人,正是挡路索金的婆罗门啊!所以,凡是负债的人,不可以不偿还;否则纵使修行成佛,依然不脱此难!”

佛在心中

佛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修行不离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一切果报皆自作自受,无人可替代。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努力断恶行善。

【人间世态】

为人处事很偏激

20岁的周树刚升入大学读书。由于前半学期大家不熟识,老师指定他暂任班长。半学期后,由于与同学关系不和,他被撤换班长之职。于是,该生就怀疑是现任班长在老师那里打他的小报告,嫉妒他的才干,使他受到了排挤和压制。因此,他对班长撤换一事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他觉得同学与老师这样对他不公平,他指责、埋怨,常与同学、老师为此事发生冲突,有时还状告到校长和家长那里,要求恢复他的班长之职,否则就要上告,要伺机报复。大家都耐心细致地劝他,他总是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急于申辩,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视为恶意、敌意。这样无理取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日益恶化,到大学毕业时,仍无根本性的变化,他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正。后经心理医生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安心释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一种人,从表面上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不像某些精神病人那样“两眼发直”,甚至在得病多年之后依然能完成原先所从事的工作,当会计的继续当会计,当教师的继续当教师。但是,跟他们谈起话来,你就会发现在他们的思想里有一种极其偏激的东西。这种人很可能是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所谓偏执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是为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

偏执的人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他们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他们喜欢走极端,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他们在行动上往往莽撞从事,不顾后果。

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偏执不但妨碍人格的健全,而且还会导致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到人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使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易患多种疾病。

那么,怎样克服偏执心理呢?

1.培养谦虚的品德

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至于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越有知识越要谦虚,这是做人的美德。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议论别人的不足。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要和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品德优良的人多交往,养成虚心向别人求教的习惯。

2.培养高尚的情趣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这用不着掩饰。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美好、崇高的东西。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饰打扮和赶时髦上。更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3.加强自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