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真正的聪明人,也有自作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说透了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比如人要学一艺一技,有二种方法,一个是自己摸索,一个是找一个老师。自作聪明的人,往往喜欢自以为是,自已摸索,由于对自己盲目地自信,他会花很长时间去获得前人早已成熟的经验,假如他去投一个老师,他花很长时间摸到的经验,也许就是老师的一句话。所以,这样看来,自作聪明的人,其实是个笨人。
在学佛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自已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完全是自己在摸索,如果一开始就找一个老师,恭敬地跟老师学,就不会走这样的弯路了。
人生在世,应学会聪明,当聪明人,做聪明事。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事事处处想着自己,把劲用在战胜别人上,只琢磨人,不琢磨事;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事事表现得比别人有能耐,好像谁也没有自己聪明,不论组织和个人,谁也不如自己,谁都敢不上自己,盲目骄傲自满,对谁也不在乎,谁也放不进他的眼里。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想着自己如何不吃亏,少吃亏,自己少干点,多得点,凡是吃亏的事一律不干。只要对自己有利,怎么干都行;对自己没利的事,谁说也不行,惟利是图。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担心犯错误,更害怕别人说自己有错误。一旦有了错误,千方百计进行掩盖,总是找理由,推卸责任,善于欲盖弥彰,瞒天过海,得过且过。越是容易犯错误,错误也总是跟他过不去。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对谁都满不在乎,飘飘然,忘乎所以,老子天下第一,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自以为是,好像周围的人都不如自己,只有自己最聪明,把自己看得很高很大,翘着尾巴做人。实际上,把自己看得最高最大的人,自作聪明的人,翘着尾巴做人的人,往往到头来摔得最狠,教训也最深刻。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自以为很聪明,而且还经常不断地向周围人耍小聪明,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实,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处处表现得谦虚谨慎,谨小慎微,无论在接人和待物上,总害怕有闪失,害怕影响了他人,害怕给他人和组织造成了损失,干什么事情都尽心尽责,一丝不苟。
一个人想聪明,做聪明人是好事,但绝不能自作聪明,更不能随便耍小聪明。社会的确需要许许多多聪明的人,但绝不欢迎自作聪明的人。老实人是最聪明的人。
聪明的人,害怕别人说自己聪明;自作聪明的人,害怕别人说自己不聪明!
活在希望中,才能找到快乐
从前,有一位财主,拥有万贯家财,却不知快乐是何物。他看自己家的长工,整天乐呵呵的,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财主决定请教惠虚禅师快乐是何物。
当他眉头紧锁的来到禅院的时候,院里有一只野猫愁眉苦脸,懒洋洋的走过,恰逢一只小猫在快乐地转着,想要咬住自己的尾巴。
财主叹了口气问惠虚禅师:“您说它累不累呀,干嘛咬自己的尾巴呢?”惠虚禅师笑着说:“你看它这样多快乐呀,其实,要想要咬着自己的尾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这个过程你看它有多快乐呀!人又何尝不是呢,人也是需要生活在快乐中的。有快乐就有希望,如果一个人连一点希望都没有的话,快乐怕是谈不上了,恐怕他连快乐这个词都不敢去想。正是因为有了希望,看透了人生,不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会抱着那份希望勇敢坚强地活下去;正是因为有了希望,人才会在希望中找到快乐的方向呀。”
财主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快乐一直就在自己身边,需要的是一双发现快乐的慧眼和一颗慧心。
佛在心中
其实,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他的主观意识和态度。从心理上的投射现象来看,人在观察事物时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依着各人当时的心情和经验加上情感色彩,再把它看成某种形态。有的人处于贫困艰难之中仍不改其乐,但有的人处于优裕的环境,却忧郁寡欢。从这些现象就可以看出客观环境并不是决定欢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个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悟透、握住、看开、放下,才能有快乐相伴。禅宗说过,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会一片明亮;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禅宗是在引渡世人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环境并不能决定我们是欢乐还是忧伤,而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却能决定我们的情绪。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甚至是极其不幸的事情,对待这些事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面对现实想办法适应,从而得到快乐,另一种是让忧郁与悲哀毁灭自己。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快乐的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接受并适应那些无法避免的困境,善于解脱,善于从苦中求乐。人要做情绪的主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善于适应才能找到快乐。欢乐并不是凭借自己主观的幻想,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客观现象做全面的了解,再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认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人间世态】
彼此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在一个旅游景点,有一对伴侣,可能因为人多的缘故,小伙子不时地将手臂围住女孩,并轻声地问:“累不累?”“晚餐想吃些什么?”女的不耐烦地回答:“我已经够烦了,连吃什么都要来问我?你个大男人不能做主呀。”小伙子一脸无辜地低下头,而后说了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让你决定,是因为希望能够陪你吃你喜欢的东西,然后看到你满足的笑容,把今天的不愉快暂时忘掉。我们在一起,彼此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女孩听后满怀愧疚地说了声对不起。小伙子如释重负地说:“没关系,我们出来旅游就是为了消解工作上的劳累与烦恼,如果因为这一点小事还要和你闹别扭,那我才不是真正的男人呢。其实,只要你开心、你快乐就好。”
安心释语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琐碎、枯燥的工作与人情世故。家本应是避风的港湾,如果把白天的烦闷都带回家里,把一脸的不快乐都带回家,那么家就成了忧伤的收容所。那样,自己的不快乐也会传染给家人,使得家人跟着一起不快乐,甚至有时还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心爱人的身上,使得本应温馨和睦的家庭遭到破坏,何苦呢?想想真的有些不值。
想必大家都看过孔雀开屏,当孔雀尾巴的羽毛竖起来,远远看去,就像是五颜六色的屏风,来回摆动、婆娑起舞的时候,会让你觉得再美的花也没有孔雀的羽毛艳丽。这个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去看看孔雀后面的样子。如果你一定要看个究竟,想看看孔雀开屏后的尾部,那你一定会大失所望,或许连先前的美感都会消失殆尽。这就说到了一个角度与心态的问题。同样的事物站在不同角度与心态去看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当一件事摆在面前,哪怕有许多过错,我们也要学会从中看到希望。沙漠中,两个旅人手中各有半壶水,心胸开朗的人会说,“哈哈,我还有半壶水呢,一定能走出沙漠的。”而悲观的人则会自怨自艾:“唉,我怎么会忘了多带几壶水呢,现在只剩下半壶水了,怎么可能走出沙漠呢?”一个说“还有”,希望在心中;一个却说“只剩下”,绝望已埋在心底。快乐不快乐,显而易见。
世俗中,因为我们牵挂太我,思虑太多,太在意个人得失与形象,太在意旁人的目光与议论,我们便活得紧张,活得劳累。其实如果我们真能放开得失,悟透活着的真谛,对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开得开,放得下,那快乐就会在我们身旁。请记住,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活着,而是为了快乐而活着。
禅机故事
我自调心
俗语云:浮华若梦,人生若萍。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该抱着怎样的心情来面对呢?
有这么一位禅师,在悟道之前有很多罪过,他一直想弥补这些罪过。于是,他悟得真谛后,不居住在寺院反而回到俗世的生活中,过着俗世的生活。只是,他每过不久就会回到他的寺院——匡救寺讲法弘道。就这样,他在俗世和寺院的生活之间来回的替换着。他在寺院的讲法非常精彩,吸引了很多人,甚至同城另一个寺庙的弟子都跑来听,引来了那个寺庙住持的记恨。那住持怒气冲冲地去找当地的县官,诬蔑禅师道:“匡救寺的禅师在蛊动邪说,以非法来谈佛法,听说要造反了。这真是佛门不幸!希望官府维持佛门清净。”有人知道了,赶紧通报他。但是,他怡然自得地说:“没事的!他怎么说由他,我自己心中最是清明。即使死了也没什么,可悲的是哪些不明事理的众生呀。”
在俗世生活时,他会出入酒场,交一些江湖人物,过着一种放浪形骸的生活。这自然也招来一片议论之声。有一天,有人过来问他:“大师,你这样子还是佛门弟子吗?你何苦这样的糟踏自己呢?”他听了,哈哈大笑,然后,神色自若地答道:“我自调心,关你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