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转型时期省际经济增长差异
36225800000010

第10章 人口、人力资本理论与省际经济增长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人力资本,通常被定义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受到忽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发展贡献进行研究。从增长核算方程来看,经济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由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解释。索洛残值主要来源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根据舒尔茨的估计,美国1929~1959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大约为3/5,而其中教育的贡献更占了一半以上。丹尼森则估计出美国1929~198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了1.02%,而其中有60%以上来自于教育、医药卫生和知识进步。

舒尔茨(Schultz,N。)进一步将人力资本的形成概括为5个方面:(1)健康设施和服务;(2)在职培训;(3)初、中和高级的正规教育;(4)成人在职教育;(5)适应就业的个人和家庭的移民。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许多也表明人力资本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献不断出现,G。曼昆、D。罗默和D。威尔在1992年构造了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和技术创新共同决定的经济增长模型。他们对方程的估计表明,利用各个国家的数据,人力资本可以解释经济增长中的40%以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开始注意人力资本理论。李建民(1999)对人力资本理论及研究模型、方向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李忠民(1999)进行了人力资本形成的均衡分析和博弈分析以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契约均衡分析,还设计了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型;沈利生、朱运法(1997)以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形成理论为基础,从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开发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王金营(2001)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时间里人力资本存量(人才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才数量的乘积)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和间接贡献率进行估计,结果分别为9.99%和6.7%;沈坤荣(1997)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介绍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利用新增长的人力资本理论解释各省经济差距的文献很多,其中有些研究一直延续到最近。如李爱君、王亚楠、韩利红(2005)对河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存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显著,其产出弹性为0.325.聂笃雄、杨军昌(2005)对贵州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同样进行了实证性分析。

从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引擎,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初始,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已有的国内研究虽然采用了如劳动简化系数法,总量生产函数模型,二次型最佳拟合优度函数等不同方法,但这些研究都是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偏重总量的分析,并未对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从业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分层次的深入分析,对东西部的差异未作对比揭示。因此,有必要对人才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考察各层次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敏感程度,以使研究成果更具实际意义。

二、人力资本省际流动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发展经济学中将城乡的人口流动概括为几个基本模型:即刘易斯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的模型认为通过资本积累,劳动力可以顺利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托达罗模型旨在分析城市失业与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并存现象。当劳动力预期在城市中收益高于其在农村的收入时,迁徙就会发生。应该说无论哪种模型,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既是工业化持续的结果,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在我国这种劳动力的流动同样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同时也是由西部向东部省份的流动。

以上的流动模型主要解释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短期进城务工的现象。并没有注意到中国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带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迁移。发展经济学中定义了“智力外流”这一概念,是指受过技术和职业培训的人在本国接受教育,然后到收入更高的国家工作的现象,这种现象成为“智力外流”。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经济学以往对于中国各省人力资本的考察往往注意的存量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省外出务工现象。而没有注意到由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城乡福利的差距使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城市。而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从1996年前后开始高等教育的费用基本由家庭承担,可以估算的是农村以及西部的受教育人口在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前,其教育成本主要是由家庭自己承担。换句话说,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家庭支付的教育成本最终由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大部分留在了东部发达省份,甚至主要是省会以上城市。实际上在我国不仅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还存在着经过接受高等教育发生的由西部向东部发达地区,向大中城市的跨省的“智力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