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6244700000008

第8章 农业与农业系统(2)

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道路。做到生物技术现代化和机械技术现代化相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机械化工具及半机械化工具和手工工具相结合、传统管理经验中的有益部分和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同时,要搞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科学地制定农业现代化规划,并注意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大力发展农用工业和农村交通运输业;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和农村能源开发;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合理使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增强国家、地方、个人对农业的投资比重,等等。

农业部门结构

亦称农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农业是一个多部门、多产品的综合性的生产部门,它的结构是多层次性的,有农业部门结构,部门内部生产项目结构,生产项目内部不同产品结构等。

一定的农业部门结构是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反作用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积极地影响着农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影响着农业内部各种生产之间物质能量的互相转化关系;影响着农产品的供应程度。因此,农业部门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部门结构是否合理,通常要用一系列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如农业总产值构成、农业用地构成、播种面积构成、劳动力占用和资金占用指标等,有时还要掺进一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指标。综合运用各种指标,才能具体反映部门结构的状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合理的农业部门结构,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生产部门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取得较大效益。建国40年来,我国的农业部门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性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仍受一定影响,必须继续进行农业部门结构的调整:①要在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林业、副业、渔业以及经济作物的发展,逐步提高它们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作为调整农业部门结构的基本方向。②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差异较大,调整农业部门结构,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意发挥当地的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建立不同的农业部门结构,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成为商品生产基地。

农业技术结构

是指农业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技术内容和技术应用方面的组成配合状况。在技术内容上,可分为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等;在技术程度上,可分为传统技术、中间技术和现代技术等。优化的农业技术结构,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结构有了很大改进,但是远没达到优化结构的程度,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造工作,应该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前提,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适用技术,逐渐实现我国农业技术的优化结构:①要不断总结、改造和提高传统技术。充分发挥传统技术的增产潜力,并注意使之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农业技术现代化。②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同时注意发展机械技术,并注意使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③要十分重视劳动者的智力开发。劳动者的一定的知识水平是有效运用先进技术的必要条件,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劳动者的智力开发工作,使技术装备与知识装备协调发展。④要注意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前,应在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普及我国已有的农业技术成果,同时积极引进、消化、改进国外的技术成果,以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变效率。

农业劳动结构

是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农业劳动组织结构的总称。农业劳动力结构,是指农业劳动力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农业劳动组织结构,是指在组织农业生产时所采取的经营管理形式。农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我国农业劳动结构很不合理。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我国农村经济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局面,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结构也随之逐步趋于合理。目前,我国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转移到林、牧、副、渔和第二、三产业中去,经营管理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如集体、联产、个体等多种经营管理形式。今后,应该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按照农村各产业、农业各部门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分配农业劳动力,确定适宜的农业劳动组织,以尽快形成优化的农业劳动结构。

农业系统

是指由自然环境、生物群体和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并相互影响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既是国民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一定范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合体。农业是在自然环境、生物群体和人类社会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和发展的,这些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彼此影响,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农业系统既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比例。农业系统既包括无机环境,也包括有机生命,如植物、动物、微生物。有机生命之间是有一定组成比例的,破坏了这种组成比例,就要破坏这个系统。②系统中的生物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微生物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动植物又为人类所利用。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了农业系统的众多的食物链。③有着一定的能量流动规律和特定的物质循环规律。所谓一定的能量流动规律,一方面是说农业系统中的能量在转化过程中其总量始终保持不变;另一方面是说农业系统中的能量在其转化过程中必然要有一部分散失掉。所谓特定的物质循环规律,是指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同于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有移出也要有投入。正是由于农业系统有着这些基本特征,所以人们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仅要分别研究制约农业生产的各个因素,而且还要将农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区划

是指在全面调查研究、系统掌握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农业生产方针和各地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若干不同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农业区,以便充分利用各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地区间的互相协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农业区划是各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进农业布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规划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农业区划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类:农业综合区划,即农业经济区划。它是整个农业资源条件和各单项区划成果的综合反映。农业自然区划。主要是关于农业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专门区划。农业生产部门区划。主要是按农、林、牧、副、渔等各不同生产部门而进行的区划、农业技术区划。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土壤改良、植物保护、农村能源等技术措施方面的专业区划。农业区划基本可分为三级:国家农业区划,是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是直接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的;省级农业区划,是省级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是为省级有关部门服务的;县级农业区划,是县城范围内的农业区划,它是三级农业区划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区划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四项:①继续深入开展农业资源补充调查,不断充实和完善农业区划的已有成果;②全面开展农业资源动态监测,逐步地建立起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③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协同有关部门为制定全国、地区性的农业综合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搞好科学论证;④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农业区划的综合和单项成果,积极主动地搞好重大农业投资项目的论证和咨询工作。

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是指建立在农业各部门经济效益上的,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整体的、全面的综合效益。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在农业中,经济再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对自然过程、自然环境和自然因素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这些特殊性,所以,如果不能以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创造出尽量多的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获得尽量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农业生产不要说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如果只从自身的经济效益考虑,拼命生产可多获利的产品,那么,农业生产又要与社会需要不相协调,影响其社会效益;如果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满足社会需要,而不顾及生态平衡,搞掠夺式的经营,那么,必然要破坏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受到自然规律惩罚。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力争使三者统一起来。

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①正确处理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之间的关系,并有效地贯彻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去;②建立科学的农业生产布局和部门结构,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③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注意保护好农村的水、土地和森林等资源,防治各种污染,使之得以永续利用;④正确处理部分和整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地接受国家的计划、调整和安排,不断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