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对于如何准确理解“以人为本”,我仍然感到不是很清楚。我国古代一直有“以民为本”的提法。例如,在《管子·霸形》中,齐桓公问管仲:“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能不能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呢?
这几年,对于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学术界、理论界等确实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以“以人为本”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为由,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民本主义”,用“民本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和解释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此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从萌芽、发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进入文明时代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精神文化水平也提高了,从而开启了从崇拜自然和神灵向相信依靠人类自身力量的转变。在社会意识上,也开始出现与“神本”天命观对立的最初的“民本”观念。到春秋时期,“民”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此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展开和激化以及社会和历史的变迁,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开始意识到,民心向背对封建王朝的兴亡具有决定作用。这在社会意识方面表现出的一个突出成果,就是把“君”与“民”区分开来,进一步确立了“民”的重要地位。这就使“民本”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与“君本”这一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相对应的政治理念。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古代的“以民为本”,在文化上有历史的联系;在关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关心和保障人的权益等方面,有一定的同一性。两者有前后继承的关系。但从本质上看,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实现理想的道路和方法,即立论的基本前提和重大原则上,是根本不同的。当代我国党和政府强调的“以人为本”,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从根本上超越了“以民为本”所能涵盖的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党对“人”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于“君”和“官”而言的。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合名词,相当于英语中的humanbeing,是与“物”相对应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统一。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可见,“人”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过“民”,从内容和形式的普遍性来看,“以民为本”都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
2、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治国执政的理解更加深刻。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即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但“民本”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尽管在个别思想家的着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没有超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围。今天,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治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3、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人类历史的全部事实证明:人的本质是结成社会关系,不断地劳动和创造。由个人集合而成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人民是人类文明和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财富的创造者,是改变世界、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人又是发展的客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对象和目标。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表明,党主张在指导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时,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都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所共享,并最终惠及社会全体成员。而这一将“人”作为发展主体、客体和目标的理念,都是“以民为本”所不能涵盖的。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党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其作了新的科学解释。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更不应在表述上混同两者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