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家印这个船长带领当时还是个小舢板的恒大地产起航时,万科的王石正收紧战线,把主要精力放在房地产业务上;冯仑在万通成立5年后,也逐渐有了清晰的公司发展策略;杨国强经营碧桂园也有4年;而此时,许家印的地产大亨梦才刚刚开始,他面对的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许家印在看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更看到了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历史机遇。1998年3月,刚刚履新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宣布,中国将开始声势浩大的五项改革,其中包括住房制度改革。这项被朱镕基称做酝酿三年之久的房改,标志着中国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中国住房开始迈向商品化。就像当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许家印的触动一样。这一次,他再次感觉到房地产的春天来了。
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广州的许多房地产公司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不敢贸然投资开发楼盘。许家印审时度势,觉得这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他想办法筹集资金,以“短、平、快”的策略,以“环境配套先行”的理念,迅速出击,攻占市场。恒大地产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地产项目——金碧花园就这样横空出世了,一上市就以其“高标准起步,低价位入市”的营销策略,迎合了人们在特殊时期的消费心理,创造了一天之内便进账近亿元的销售神话。
虽然结局圆满,但过程却无比艰辛。当时,为了找到合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许家印几乎踏遍了广州每一寸土地。经过反复考察、调研和论证,恒大地产决定买下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原广州农药厂的土地使用权开发第一个项目——也就是后来的金碧花园。
创业初期,许家印为恒大确立了“小面积、低价格”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他们顺应当时企业发展战略“规模取胜”而作出的决定。这种战略,是依据他们对目标市场及市场规模的分析、对目标市场内一般消费者负担能力的评估及可供使用的财务资源估计而制定的。
许家印认为“用最少的钱拿更多的地,发展的时间持续更长”,所以他把恒大的第一个项目锁定在海珠区广州工业大道的原广州农药厂地块上。
如今,广州的工业大道板块已是小区云集,房价过万,而在当时,这里还是工厂林立、污染严重、市政配套设施滞后的远郊区。在许多房地产商看来,广州农药厂的那骗土地偏于一隅、地生人冷,实在不适合搞房地产项目。许家印的眼光却很独到,他说:“我们想小试锋芒,至少可以借此检验恒大在房地产开发中变劣势为优势的能力。”事实证明,许家印具有商人的灵敏嗅觉。
不过,即便这个地块,首期也需要500万元的地价款,许家印最多只能从银行贷到300万元,而且一穷二白的恒大地产还未必拿得到。
没有钱,又想做大事业,应该怎么做?许家印在回忆该运作过程时说道:“农药厂是工商银行下面一个企业买去的,搞房地产开发,他们感觉到会不会有风险,就推掉了,后来我们就接手了。这是我们第一个项目、第一桶金啊。买的时候我的思维很清晰,你是一个没钱又要做大事业的人,怎么办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压价,只压付款方式。这块地是十一万平方米,一下子也拆不完,就是分期,十一万分了三个项目谈的,第一个就是4.7万,就没有多少钱了,一个多亿。最后是谈分期付款,因为我是没钱的嘛,只有靠分期付款来解决运营问题。价格要多少钱一平方米,一分钱没有压,但是分期,压力小一点,谈到就是首期付五百万。”“就找到银行贷款,贷了六百万,付了五百万,剩下的是公司的运营钱。施工单位代资,代到五成。当时不像现在有要求,要达到三分之二才能卖楼,所以我们到了第一层就开始发售,以小面积低价格,半天卖完了八千万,首期。半天,八千万回来。”
为了获得这个项目,许家印再一次发挥了他的商务谈判技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既描绘了个恒大的宏伟蓝图,也详细描述怎么付款方便。项目终于谈成,贷款终于到手。于是,许家印立即着手开发,并复制珠岛花园的模式——小户型,薄利多销,快速回笼资金。这就是一场典型的“快进快出”的资本战役!许家印个人的胆识、判断力、谈判技能,在金碧花园的运作过程中袒露无遗。
许家印本人也感叹,金碧花园的启动,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现在是不可能了,门槛那么高,银行贷款也贷不了。价格是次要的,但是付款方式是最重要的,因为起步创业的时候没钱嘛,而且新企业跟银行贷很多钱也是不可能的。当时就是速度快,所以金碧花园就是这样起来了,接下来就滚动发展。”
金碧花园地块是广州第一块通过招拍挂出让的土地。那时广州本地的房地产公司都是通过协议和关系拿地,只有没有根基的公司才会招拍挂拿地。或许正是由于恒大地产的起点比较低,所以,公司的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拼命的劲头。可以说,从诞生起,恒大就是一家“狼性”十足的公司。
在金碧花园的开发过程中,许家印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精力。在决定拿地之前,他和恒大地产就请众多专家和研究机构分析、论证了广州农药厂地块是否有污染,以及如何消除污染这一关键问题。挖地三尺,环境先行,许家印带领大家一道把旧土运走,重新买来新土填上,不仅彻底解决了先前的土壤污染问题,而且培植了绿树鲜花,建起了36处绿化景观和当时广州最大的音乐喷泉。
在整个金碧花园的建设过程中,许家印提出了坚持“六个一流”的指导思想:一流的规划设计,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建设速度,一流的园区环境,一流的配套设施,一流的物业管理。
为了加快开发速度,争取资金的快速回笼流转,就要“追赶日月”,实现“八个当年”。许家印力求“工地一天一个样,三天不见刮目相看”,以此来实现“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受益”的目标。
在营销上,金碧花园采取的是“低开高走、赢得人心”的策略,许家印相信,“得市场者得人心”。金币花园在销售上低价入市,然后随着销售火爆情况适时调高价位。这一营销策略赢得了一大批购房者的信赖,也为恒大地产培养了忠诚度比较高的客户群。
创业之初,恒大地产的高管队伍经常早上6点下班,9点又接着上班。回忆起当时夜以继日工作的情景,恒大地产的一位老员工曾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人人都是“工作狂”,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每个人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工作起来就像打仗一样,没有节假日,不惜一切代价,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实现目标。
1997年6月8日,金碧花园破土动工,8月8日正式公开发售,开盘时,售楼部摆了“长蛇阵”,买家竟要领号买楼。可谓是万众瞩目,一盘倾城。
金碧花园项目,以686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卖出2500元/平方米的开盘价,首期的325套住宅一个上午销售一空,回款近亿元。这是许家印涉足房地产后的“第一桶金”。开发金碧花园第二期的时候,现金流稳定的恒大地产开始注重环境绿化和配套设施,环境绿化好了,配套设施齐全了,售价自然也就提高了,于是金碧花园第二期的售价涨到了3500/平方米。
翌年6月6日,金碧花园A区二期推出的252套高层住宅,也在首发当日售罄,再一次创造了当时广州市楼盘销售的奇迹。许家印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完成了集团发展壮大、规模扩张的原始积累。“金碧地产”的“知名度”也因此形成并完成了其品牌打造的第一个阶段。
金碧花园项目取得成功后,一些人觉得广州农药厂那块地对于许家印和恒大地产来说是“天降奇缘”,但这个“缘”既可能是诺曼底,也可能是滑铁卢。真正叫作“缘”的前提条件是,要有积累——综合素质的积累,加上过人的胆识。今天,恒大地产奉行的“标准化管理”、“精品化楼盘”和“人性化营销”等理念以及快速开发、低价销售、加快资金周转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正是源于金碧花园的成功经验,而这些恰恰构成了恒大地产的核心竞争力。
金碧花园项目的成功是恒大地产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金碧花园的销售回款一下子就解决了恒大地产的现金流的问题。金碧花园的实践让许家印明白:无论何时,“现金为王”,企业运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现金流,尤其是刚起步的阶段。或许这个信念,是许家印在恒大地产此后的几次资金危机中得以成功脱身的根基。例如,大刀阔斧降价售房,敢于引进战略合作者,2006年A股高潮伊始出让绿景地产,而后又筹划香港上市,均是此经营哲学的继续。
许家印只想一点:机会不抓住,过去了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