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香格里拉地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貌美如花的女子,有最富有诗意的村庄,有最杰出的建筑,有最灿烂的笑容,这就是四川甘孜州的丹巴。
这里最杰出的建筑就是丹巴碉楼了,丹巴因为碉楼而闻名于世,碉楼成就了丹巴的美名。丹巴碉楼与别处的碉楼不同,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开平碉楼是风情万种的女子,那么丹巴碉楼就是一个个骁勇善战的战士,至死不渝的守卫着美丽的家园。
二十世纪的一个秋天,一个法国传教士惊叹于丹巴碉楼的神奇与壮观,以摄影爱好者的身份拍下了一组丹巴碉楼的照片,寄往法国里昂参加一个国际摄影展览。传教士的这组照片没有获奖,但照片里的碉楼却震惊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者,他们不相信,在那遥远而古老的国度会存在如此杰出的建筑。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也同样是一个秋天,世界十大图片社之一法国伽玛图片社的一个中国籍记者肩负神圣的使命,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世界各地的摄影杂志推出一组气势恢宏的丹巴照片。这一次,丹巴碉楼不再沉默,他发出了有史以来最嘹亮的呐喊,世界震惊了。于是,摄影师、旅游爱好者、民俗学家、建筑学家纷纷涌入丹巴这一块神奇的土地……
2006年12月18日,这是属于丹巴人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丹巴碉楼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甲居民居和丹巴美人
秋天是香格里拉最美丽的季节,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们走进了丹巴最美丽的村寨——甲居村。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丹巴碉楼,而是那一座座像白玉一般点缀在绿色大地上的甲居民居。站在山坡上往下望,这分明不是人间,而是天堂。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草甸上有红色的花朵,映红了整个天空,牛群低着头,安详的啃着丰美的水草,白色石头房子静默在天地之间,不是人间烟火,如梦如幻。
丹巴三绝,甲居民居是我们见到的第一绝。甲居是一个藏族村寨,一脸纯朴憨厚的藏族大妈热情的把我们迎进她的屋子,为我们倒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在酥油茶的香气中,我们听藏族大妈为我们娓娓讲述她所居住的屋子。
甲居遍地都是石头,所以聪明的甲居人就地取材,用坚固免费的石头垒建起了他们的家园。这一栋栋像都市人眼中的别墅一般的石头房子通常有三四层楼房那么高,最下面的一层通常用来圈养家畜,二层则用来烧火做饭,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二楼的一侧还设有跳锅庄的场所。三层是主人的卧室,甲居人每晚在这里入眠,美梦连连。
甲居民居的屋顶是一个奇妙而有意思的地方,这不是普通的屋顶,它承载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农忙时节,屋顶充当打麦场,打好的麦子摊在屋顶上在阳光下暴晒几天,楼顶有一个洞口,洞口下面就是通往木仓的管道,麦子晒好后直接倒入洞口,这样可以免除往楼下搬运麦子的劳累。农闲时节,屋顶又是全家人的娱乐场所,同时也是游客用来眺望风景的观景台,很多小资情调浓厚的游客喜欢搬一把椅子放在楼顶上,享受日光浴带来的那份安然与惬意。家家户户的楼顶的四角都各供奉一块白石,白石上有专门用来烧香叶的焚香炉,每当春祈、秋报,或者逢年过节祭祖时,甲居人都要对着白石祈祷。屋顶平台靠山方向有一个用白石砌成的鼎状物,上面置一陶罐,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办或者家人要出远门,甲居人就用陶罐祈福,希望事情一帆风顺或者出远门的家人早日平安归来。
甲居人是一个藏族村落,藏族对白色有特殊的情感,在他们看来白色代表着圣洁,代表着对神灵的敬重。甲居民居墙壁四周都被涂成了白色。而且,每年腊月,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开始之前,甲居人为了使他们的房子不被污染,都要用白石灰重新粉刷一遍,这样我们看到的甲居民居就像刚刚修建起来的一样。
从藏族大妈家里出来,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藏族大妈并没有收我们的茶钱,而曾经的我们在哈纳斯湖边一个图瓦人家里,只不过喝了一杯奶茶,看了一会电视,他们就收了我们35块钱。
在通往丹巴碉楼集中地梭坡的路上,一个时髦的藏族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向我们追来,他把车子停在我们面前,竭力游说我们找一个丹巴美女导游。丹巴和米脂一样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地方,我们也想见见丹巴美女到底有多美,于是同意了。
很快,一个叫拉姆的丹巴美女站在了我们面前,藏族小伙子介绍说她是甲居村的一朵金花。拉姆热情友好的向我们打招呼,头戴一顶白色的帽子,鹅蛋形的脸,一双美丽乌黑的大眼睛,两条辫子垂下来。宽大的藏袍掩饰不住拉姆婀娜多姿的身段,她身上挂满了佛珠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藏饰。丹巴美女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她们不仅有外美,也有内在美,能歌善舞。
丹巴为什么出美女?这里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是一只凤凰飞到了丹巴谷底变成一个绝世美女,她的后代个个都是美女。历史传说则跟《西游记》里的女儿国有关。
一位美丽痴情的女王,一条喝了其中的水就能生孩子的子母河,《西游记》里描写的“女儿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女儿国并不是吴承恩凭空捏造出来的伊甸园,它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的东女国。
远在唐朝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女子在丹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史称“东女国”。史书记载,东女国南北长22天的行程,东西宽9天的行程,如果按照过去一天骑马40公里或者步行20公里的速度,那么东女国应该南北覆盖400公里到800公里,东西覆盖180公里到360公里。
东女国在丹巴建立起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雕楼,美丽的女王就住在九层高的碉楼上,她穿着华丽贴金的长裙向她的子民们发号施令。东女国,顾名思义,就是东方的女儿国,遍地都是美女,在这样一个温柔的国度,男子的地位卑微,女子的地位至高,女子可以做官,男子只能充当兵役。
传说终归是传说,丹巴出美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跟这里的风水有关,这里花木成林,阳光充足,雨水充沛,自然就形成了丹巴第二绝——丹巴美女。
丹巴的第三绝自然就是碉楼了。
丹巴碉楼的传说
高原的天空是明净的,阳光下的梭坡是一个英俊的男子。
白房子少了起来,大片的葱郁还在,但已经掩盖不住直耸云霄的碉楼。碉楼的突兀映入眼帘,它的光芒盖住了任何一个景观,它似乎有一种魔力,使得我们不断地向它靠近,向它仰望。它是英雄,它是战士,它牢牢的抓住大地,却不断向天空延展,以孤傲的姿势俯视着人间。
拉姆向我们介绍,丹巴有“千碉之国”的美称,而梭坡则是千碉之国中的千碉之乡。
这形如烟囱的碉楼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历经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有的已经偏倚,有的弯曲如弓,却始终没有倒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么这令人叹为观止的古碉是怎么来的?
很久很久以前,丹巴是一个旷世桃源,这里万物生长,老百姓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一个巨大的食人魔出现了,食人魔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带给老百姓噩梦一般的生活。不断有小孩神秘失踪,大人们在山谷发现了头颅,霎时间丹巴所有的老百姓都不敢外出,失去孩子的大人绝望的哭泣。当时一位神匠提出,修建四角碉房,能抵挡食人魔侵袭。为了拯救老百姓的性命,丹巴国王召集一批勇士和能工巧匠,开始夜以继日的修建四角碉楼。
很快高约二丈的四角碉房修好了,这四角碉楼只有高不过三尺的门和一寸宽的窗户。当食人魔再次袭来时,面对高高在上固若金汤的庞然大物,愣住了。食人魔笨重的身躯进不了只有三尺高的门,食人魔想从窗户钻进去,却发现根本没有窗户,其实是窗户太小食人魔没有看见。食人魔束手无策,咆哮起来,并用手臂拍打碉楼,然而碉楼却纹丝不动,食人魔大叫一声,突然呕血而死。
食人魔被消灭,老百姓呼唤雀跃。从此,国王动员全体老百姓大肆修建古碉。为了有效的惩治妖魔,对付部落的侵略战争,古碉越修越高,越修越复杂,并设计出了射击孔、嘹望孔。
碉的发展使国富民安,国王十分满意,于是颁布一道命令,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碉。从而碉也从原始的四角开慢慢向五角、六角、八角开发展,高度也从10米、20米逐渐向30米、35米延伸,功能也随之增多。建于村寨要道傍、交通要隘、关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为土司守备等统治者服务而修建的叫做“官寨碉”;建于村寨中心,用于镇邪魔的八角碉叫“风水碉”。还有通讯预警碉、界碉等等。
于是,现在的我们走进丹巴这片曾经硝烟弥漫的土地时,无论在森山狭沟,还是在田间林园,到处可见高大的古碉以及断壁残垣的古碉废墟。遥远的过去,修建一座古碉很不容易,需要付出血泪的代价。先民们赤脚背石,手抓绳索一石一泥,一檩一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点点背上去,一寸寸砌起来。有很多先民活活累死在修建古碉的过程中。这些可敬的古碉,它的每一个角,每一块石头,每一铲泥巴,都是先民们血泪的结晶。
史书记载,古碉最早是由羌族建造的。古碉是羌族最坚固的防御武器。历史上有名的平定大小金川战役,是时间最长的规模最大一次碉战。古时候的金川就属于现在的丹巴地区。乾隆皇帝两次派兵攻打大小金川,战事长达二十四年。当地土司联合各地方势力,凭借险要地形,仰仗高耸入云的坚固碉林,抗击清军,使其累遭重创。四川总督阿尔泰以进攻失利而处死,最后定西将军阿桂率军,求得大小金川内部的支持,先安定了小金川,继取大金川,才取得胜利。整个大小金川战役,双方皆围绕着守碉、攻碉这个核心而斗智斗勇,尽力排杀。战争胜利后,为研究石雕的性能,阿桂把在大金川战役中的部份俘虏,押解到北京香山,建筑类似大小金川式的石碉。
有趣的是,丹巴碉楼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别,性别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呢?通过木梁的位置来区别,女性碉楼的木梁露在外面,时间长了会发黑,所以女性碉楼的楼身上有一道一道的黑色痕迹,而男性碉楼的木梁在内部,不外露,所以没有痕迹。
我们见到的一座四角碉,名字叫“拥忠”,非常奇怪的名字,不知道什么意思,是男性,它倾斜的角度将近三十度,站在下面的人莫不胆战心惊,唯恐它突然倒塌。而拉姆却告诉我们,这座四角碉已经倾斜了四百年。
我们又见到了一座八角碉,叫做“弄比”,是牛头的意思,为女性,形状细长秀气。可惜我们没有见到十三角碉,十三角碉是梭坡最神秘最有气势的古碉,据说整个丹巴地区只有两座。
丹巴的高碉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家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修建在屋后的高碉与居住的楼房紧紧相连,属于家用碉。家调较为矮小,一般用作贮藏室,御防匪盗,遇有战事,亦可防御。寨碉则是保护村寨、部落和地区的战争工具。要隘碉建筑在要隘险道上,有许多则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用于防御阻止敌人的进攻。烽火碉则用于传递战争信息,也同时具有其他高碉的作战功能。
碉堡,碉堡,自然,最重要的是用来防御敌人。丹巴的碉楼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浴火重生,大片大片的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丹巴碉楼中有一种专门用来作战的高碉,墙壁非常坚固,这坚固的墙壁用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巨石砌成,碉门设在四到六米高的地方,要用独木梯攀援才可进入高碉。这种独木梯现在仍然是丹巴地区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敌人到来时,将独木梯抽入高碉内,关上碉堡门。碉堡门矮而小,门板用厚实木料作成,轻易不能破入,碉内用木隔层,高达十几二十层,每层均有箭窗枪眼,在高一些的地方还有类似小门的大窗口,能抛掷巨石打击敌人。碉内层层皆堆集大量石块,只要敌人靠近高碉,随时都会遭受沉重打击,即使敌人破门攻入碉内,上层掷下石块,敌人必死无疑,更不说是占领高碉了。可见,高碉的军事防御功能之强大。
最后的守望
烽烟散去,星辰依旧,在和平年代,丹巴碉楼失去了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风光远不如从前,但丹巴碉楼却生出一种浪漫的用处,在丹巴地区一个叫扎坝的村庄有这样的美丽故事。
小伙子和姑娘在锅庄舞会相识了,小伙子看中了姑娘,抢下姑娘身上的一个饰物,姑娘对小伙子也有意思,所以并不回抢,只是羞涩的笑。于是小伙子明白了,姑娘也喜欢他呢。到了晚上考验小伙子的时刻到了。姑娘梳洗打扮之后,高高的坐在碉楼顶层,忐忑不安的等待小伙子的到来。碉楼一般有20米以上,否则显示不出小伙子的诚意。姑娘在小窗户旁点燃一支蜡烛,告诉小伙子她在这一层等他。小伙子呢,自然要上到碉楼的顶层,但并不是走上去的,而是用手指头插在石头缝中,一步一步爬上碉楼。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小伙子手指头磕出了血,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只找放弃这一段爱情。
经过考验的小伙子自然就会得到姑娘的芳心,爬上顶楼的小伙子会得到姑娘早已准备好的温水和毛巾,洗去尘土和汗水,接着,姑娘吹灭了蜡烛,两个人的洞房花烛夜开始了。也有等不到小伙子的姑娘,并不死心,第一天等不到,第二天接着等,除非小伙子亲自来告诉她,他没有通过考验。但很多小伙子没有颜面去告诉为他等待的姑娘,姑娘只好一次有一次的望断秋水。据说有一位刚烈的姑娘,不吃不喝等了一个礼拜,最后在忧郁中死去。
当姑娘们在碉楼的顶层痴盼着她心爱的小伙子时,丹巴碉楼却像一个个忠诚的战士,守望着他们的家园。这些被称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乐章”的丹巴碉楼,经历了战争的摧残,风雨的侵蚀,地震的考验,成为藏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代表着藏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了面前,正如一个老人,即使他的身体有多么健康但仍然有随时垮下的可能,丹巴碉楼即使它有多么的坚固,但仍然有随时倒下的可能,毕竟,丹巴碉楼已经老了。
多年前的一个午夜,睡梦中的丹巴人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大家都以为发生地震了,惊慌失措的跑出来,却沉痛的发现,并不是地震,而是远处的一座四角碉楼在倾斜了几百年后终于倒塌了。所幸的是,这座碉楼里并没有居住人。从此以后,在政府的劝说下,住在碉楼里的丹巴人陆陆续续的搬了出来,现在再也没有人住在碉楼里,碉楼里只存放杂物。政府派出去的一支地质考察队,测定一部分丹巴碉楼处于危险状态之中,也就是说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在这样的危楼里是不允许靠近的,更不用说在里面堆放杂物了。
丹巴碉楼,最古老的有汉朝时修建的,最繁盛的时期是在清朝,而现在,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到繁盛时期的三分之一,我们在看到高耸入云的碉楼的同时,也看到了满目皆是的碉楼废墟。
2006年12月,丹巴碉楼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丹巴人在喜庆的同时更应该忧思,成为世界遗产实在不是一件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因为,它已经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