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10

第10章 农民的儿子(10)

学校来了一名建国才毛泽东是1910年秋到东山书院求学的。这是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韶山。当时,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思潮影响下,东山书院已改为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校长李元甫,是1个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人士,教员也多数是维新派,还有在日本留学受过明治维新影响回来的。学校开设有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体操、图画、音乐、英文等课程。从开设的这些课程可看出,这所学校在当时来说,是属于时髦的新学堂。

入学那天的早晨,毛泽东在家吃了团鱼,满心高兴,脚穿草鞋,自挑行李,走了几十里山路,傍晚时分,到了东山高等小学堂。

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言志》。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大都写的是些尊孔读经,表示要成名成家,光宗耀祖等庸俗内容。而毛泽东却与众不同,他联系农民的痛苦,社会的时弊,民族的危机,祖国的前途,一气呵成,纵情地抒发了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校长和监考的国文教员,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文章,频频点头,连声称赞,惊呼:我们学校来了一名建国才。录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谁知口试却出了波折。原来毛泽东是湘潭口音,而学校规定是不收湘乡以外籍贯学生的。于是,在收不收毛泽东入学的问题上,教员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最后,由于校长的力争,他才被破例地收下了。

毛泽东学习非常刻苦。大部分时间是在自修室里度过的。他最喜欢的是国文、历史、地理。学校后斋有1个藏书楼,收藏了许多中外古今的书籍。在学校读书的,绝大多数是所谓缙绅和豪富人家的子弟,很多人连正课也懒得学,哪里还有什么兴致光顾藏书楼呢?而毛泽东一来学校,就成了藏书楼的常客。他还经常向同学和校外的亲友借书看。现在保存着的一张他向亲友归还《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11本书的借书条子,据分析考证,很可能就是在这里求学时写的。他的学习成绩好,作文更是全校首屈一指。他写的论说文,立论新颖,气势磅礴,教员看后,几乎每次都要在班上朗诵,并加圈加点,批给全班同学"传观",深受同学们的赞许。解放后还健在的1个当年与他同班的同学舒融春,很佩服毛泽东的文笔,几乎把他"传观"的文章都抄下来当做范文背熟。解放后,有人访问过他,他还能记忆起毛泽东当年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天下无中立之事,不猛进斯倒退矣,苟畏难斯落伍矣",等等。毛泽东的另1个同班同学谭世瑛,其父就是当时班上的国文教员,他回忆说:有一次他父亲出了个叫《宋襄公论》的作文题。毛泽东写的这篇文章文笔独特,见解迥异于流俗。有人看了说不好,而他父亲却特别赞赏,在该文后面写了一段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而且,毛泽东的字当时就写得很有功力,他的草书被称为全校"两绝"之一。学校没有开生物课,但是,毛泽东的动植物学知识也比别人丰富。比如,有些植物的学名和用途,别人不知道,他却晓得。当然,这些并不是由于毛泽东是什么"天才",而是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博览群书;也与他在家务农多年分不开。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的时期,也是他进一步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时期。据萧三回忆,当时毛泽东向他借过一本叫《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看得很仔细。在还书时他对萧三说:我们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蹈越南、朝鲜、印度的覆辙,有句古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后不久,毛泽东就给自己取了1个名字,叫"子任",意思是要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要担负这种责任就要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这就是毛泽东早年刻苦学习的动力。

为了使自己担负救国救民的大任,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时就很注意锻炼身体。那时,学校虽有体操课,但并不重视,连个运动场所也没有,还禁止学生在便河中游泳,平时也不准过石桥。毛泽东就抓住午休时间,在学校墙后无人处下便河游泳,总要游个痛快才上来。他除星期天总是要邀集两三同学到东台山上去读书,还坚持每天没有打起床钟就起床,先围着学校的围墙跑上几圈,然后沿着崎岖的山路,爬上东台山的凤凰亭,极目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