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174

第174章 恢弘的世界(10)

毛泽东兴趣太广泛了,很难说对某一方面情有独钟。最近,我重新翻阅了大量的日记、笔记,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感到毛泽东终其一生最喜欢的、兴趣最大的,还是读书。

毛泽东有1个藏书颇丰的书房。当人们走进曾一度开放的毛泽东故居,无不对他工作台上、茶几个,和床上的书籍,留下极强烈的印象。毛泽东一生求索,从无止境;而领导1个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完成史无前例的革新,要求他心连广宇,精鹜八极。他要借鉴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经验,他要集世间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我手头留存的毛泽东给我的几十件信件,大多与找书、查书、读书有关。毛泽东出行在外,总要带上许多书。有时带的书不够,或突然急需某些书,就会立即通知田家英或逄先知到他书房寻找,迅速给他送去。或者由我在当地购买,或者由当地的图书馆借来,待他看完后归还。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庐山等地的图书馆,他都借过书。

人们感到毛泽东意溢于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正是他熟读马列经典及文史、哲、经的结果。但如果认为毛泽东主席读书的范围尽限于此,那就错了,他似乎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兴趣。他读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摩尔根的《基因论》、威廉斯的《土壤学--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等等。这些对人文学者都过于艰涩难懂的书,毛泽东读来却甘之如饴,而且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在记忆中。

一次,毛泽东问我:"你知道人体内有多少重要的化学元素吗?"由于毛泽东的一再鼓励,敢于对国际国内时局无忌直陈见解的我,却被这个与我本人密切相关的生理问题,弄得一时木讷。此时毛泽东掰着指头,把十几种主要元素一一数出,言毕竟流露出孩提般的得意笑容。

对这类书,毛泽东不光是泛泛博览,有时还反复咀嚼琢磨。因此他能提出颇为独到的见解,使你不能不钦佩他对民间事物的超人悟性。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钱三强应邀在会上讲述核物理学的研究发展概况。当他讲到核原理时,毛泽东插话问:"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是这样。""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钱三强一时语塞,因其时尚无人提出此问题。他思考着回答道:"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却从容地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现在,实验室里还没有做出来,将来,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一论题的正确者,正是毛泽东。

毛泽东浏览自然科学的经典,也关注最新的科技动态、最新的技术成果。196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刊发了坂田昌一的文章《基本粒子的新概念》,其观点恰与主席1955年的预言吻合。毛泽东十分赞赏,立即让我请《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主编于光远、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到他的卧室座谈。

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谈了他对自然辩证法的见解。他说:宇宙是无限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是无限的。从宏观来说是无限的,从微观来说它也是无限的。原子可以分,电子也可以分,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

于光远问毛泽东:我们能不能把望远镜、人造卫星等看做是认识的工具?毛泽东回答:有道理。工具是人的器官的延长,镢头是人手的延长,望远镜是人眼的延长。周培源问:哲学书上通常是以个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而在人类社会中,认识的主体往往是集体。这个问题,究竟怎样看才好?毛泽东说:阶级就是1个认识主体,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这就说明了整个阶级是个认识的主体。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此一领域到彼一领域。毛泽东自由跨越,相互印证,以丰富自己的理论,以资鉴伟大的事业,并感染着与他接触的每1个人。

1958年10月23日,毛主席有感而发,对我讲了一段关于"细菌"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对我说:"你看细菌是多么小啊,但它就是有那么一种从容不迫、坚决进攻、毫不在乎的精神。在任何庞然大物面前,它都无所畏惧。不管是厚厚的陶瓷、坚硬的钢铁,还是在沸水里、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它都不死,能够生存。我们是人,是万物之灵,难道还不如这小小的生物吗?"毛泽东的胸襟,有如无比广阔的宇宙。

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