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49

第49章 在"三面红旗"下(18)

更为严重的是粮食指标居高不下。1958年12月武昌会议确定了1959年的粮食计划指标10500亿斤。1959年4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指标。这个令人不可思议的高指标,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来自既然钢产量能翻一番,粮食产量也应该和可能翻一番的主观臆断;它来自对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000~7000亿斤,1959年5月对1958年的粮食产量重新估产为5500亿斤(实际只有4000亿斤),照此数字翻一番,就得出了1959年计划产粮10500亿斤这个远远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它还来自要提前和超额完成农业发展纲要,到1972年粮食产量实现7200亿斤的要求。所以,在钢产计划指标调整到比较接近实际时,粮食计划指标仍然居高不下。尽管毛主席在1959年4月29日针对当时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不实事求是、不讲真话、瞎指挥等错误作风,向全党发出的五封《党内通信》中,反复严厉批评了说假话瞎指挥等不正之风,并指出: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但粮食计划指标仍然没有进行调整,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8月2日在会上说:上海会议时有同志主张改指标,看来,那时改是困难的。现在要改,变被动为主动。这次会议才把粮食计划指标由10500亿斤调整为5500亿斤。尽管调整幅度如此之大,结果,和这种良好的主观愿望截然相反,1959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只有3400亿斤。1959年、1960年和1961年,农业连续3年大幅度减产,当然,3年自然灾害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原因是瞎指挥、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造成的。农业连续减产,使工业产量被迫下降,国民经济遭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严重的挫折,人民吃穿的基本需求发生了始料不及的难以想像的困难,迫使整个国民经济不得不进行大调整。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

在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4年中,开始两年的粮食计划指标仍然是偏高的,不切合实际的,直到1963年粮食计划指标定为3186亿斤,实际完成3400亿斤,计划同实际才比较一致起来。

从以上叙述中使我们体会到,高指标问题给予我们党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在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毛主席在没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善于动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使主观认识逐步接近实际,对如何搞好计划工作,讲了许多精辟的,对今天仍然有重要意义的意见,现在我摘要列举如下:1959年庐山会议,毛主席在开头的讲话中说: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综合平衡。说是两条腿走路,几个并举,实际上并没有兼顾。整个经济工作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三种平衡:农业本身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平衡;工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过去安排国民经济的次序是重、轻、农,没有执行《论十大关系》确定的次序。应当反过来,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和农业服务。

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说,过去我们制定计划的方法基本上是学苏联的,先定下多少钢,然后根据这来计算要多少煤、电、运输力量等等,根据这些再计算增加多少城市人口、多少生活福利。钢的计划产量指标一变少,其他都跟着削减,这是一种不合实际的方法,行不通,要改变计划方法。我们的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照这个方针制定计划时,先看需要多少化肥、农药、机械、钢铁,可能搞多少工业,还要考虑国防需要。要按着我们掌握的客观比例关系安排计划。1959年毛主席还说过: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如此,社会主义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因为资本主义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不能用计划来调节,只能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就是说经过破坏,然后调节。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所以有必要和可能用计划来调节,也有必要和可能在制定计划时自觉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但计划本身是主观的,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要善于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在比例关系遭受破坏之前预先调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