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景岳全书
36361200000174

第174章

按瘤赘一证,如前薛论,已尽其略。然此五瘤之外,又惟粉瘤为最多,盖此以腠理津沫,偶有所滞,聚而不散,则渐以成瘤,是亦粉刺之属,但有浅深耳。深者在皮里则渐成大瘤也。余尝闻之,先辈曰,瘤赘既大,最畏其破。非成脓者,必不可开。开则牵连诸经,漏竭血气,最难收拾,无一可活。及详考薛按所载数人,凡其破溃者,皆至不治,诚信然也,不可不知。兹纪予于三旬之外,忽于臀下****前骨际皮里生一小粒,初如绿豆许,不以为意,及半年而如黄豆矣,又一年而如皂子,复如栗矣。此时乘马坐椅皆有所碍,而渐至痛矣。然料此非敷药可散,又非煎药可及,使其日渐长大,则如升如斗悬挂腰股间,行动不便,岂不竟成废物乎。抱忧殊甚,谋之识者,皆言不可割刺,恐为祸不少。予熟筹数月,莫敢妄动。然窃计,此时乘小不取,则日后愈大愈难矣,将奈之何。尝见人臀股间受箭伤者,未必即死,此之利害不过如是,遂决意去之。一日饮酒微醺,乘醉以柳叶针刺之,所出者皆如豆腐白皮之属,盖即粉瘤也。刺后顿消,予甚快然。又两日后,则肿如热痈,予以会通膏贴三日,脓溃而愈,予又快然。不两日又肿起,更热更大,予则大惧大悔,谓瘤赘诚不可刺也。然而无奈,复以会通膏贴之,又三日而大溃,则溃出一囊如鱼胞者,然后收口全愈。今愈后数十年,此间仍有一小窍,诚险证也。向非予之勇决,则此后不知作何状,使开之再迟则真有不可收拾矣。是以病不早治,则不知所终,此亦可为治病者之鉴。(新按)一、刺灸法:向一人于眼皮下弦,生一小瘤,初如米粒,渐大如豆。其人疑畏,求治于外科,彼用攒针三四枚,翻转眼皮,刺其内膜,少少出血,如此二三次,其瘤日缩,竟得尽消。

又一人于手臂上生一瘤,渐大如龙眼,其人用小艾于瘤上灸七壮,竟尔渐消不长,亦善法也。

或用隔蒜灸之,亦无不可。一、凡于不便处有生此物者,当以此二法酌宜用之。大都筋脉宜灸,血病宜刺,或有以萝卜子、南星、朴硝之类敷而治者,亦可暂消。若欲拔根,无如前法。

一、蛛丝缠法:可治瘤赘,未甚大者,其法最妙。予尝见一人于腹上生一瘤,其大如胡桃,一治者取珠丝捻成粗线,缠扎其根。数日其丝渐紧,瘤根渐细,屡易屡细,不十日意尔脱落,诚奇法也。可见诸线日松,惟蛛丝日紧,物理之妙,有当格致者如此。然亦缠治宜早,若形势既大,恐不宜也。

薛氏按曰:一男子左腿外侧近臀肿一块,上有赤缕三年矣。饮食起居如常,触破涌出脓血,发热恶寒,此胆经受证,故发于腿外侧。诊其脉,左尺洪数,左关弦洪,此肾水不能生肝木,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痊。

一男子小腹患之,脓水淋漓,此足三阴之证,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以培脾土,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更用芦荟丸,以清肝火而敛。

一老儒,眉间患之三年,其状如紫桃下坠盖目,按之如水囊,此肝脾之证,脓瘀内溃而然耳。遂刺出血脓,目即开。以炒黑胆草、山栀、芎、归、芍药、柴胡、白术、茯苓等药而愈。

疣(八十)

立斋曰:疣,属肝胆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盖肝热水涸,肾气不荣,故精亡而筋挛也。宜以地黄丸,滋肾水以生肝血为善。若用蛛丝缠、螳螂蚀、着艾灸,必致多误。大抵此证与血燥结核相同,故外用腐蚀等法,内服燥血消毒,则精血益虚,肝筋受伤,疮口翻突开张,卒成败证。

府庠朱宏仁,年二十,右手背近中指患五疣,中一大者如黄豆,余皆如聚黍,拔之如丝,长三四寸许,此血燥筋缩也。用清肝益荣汤,五十余剂而愈。

府庠沈妪文,幼啮指甲,及长不能自禁。余曰,此肝火血燥也。又颈侧常生小疣子,屡散屡发。又臂生一块如绿豆大,若触碎,则如断束缕,扯之则长,纵之则缩,后两鬓发白点,求治。余曰:子素肝病,此部亦属肝胆经也。夫爪为筋之余,胆行人身之侧,正与啮爪生庥等证相应。须滋补肾水,以生肝胆,则诸病自愈矣。乃与六味地黄丸服之二年,白点自退,疣亦不生。

一男子,小腹中一块,不时攻痛,或用行气化痰等药不应。尤以为血鳖,服行气逐血之剂后,手背结一庥子,渐长寸许,形如鳖状,肢节间如豆大者甚多。彼疑鳖生子,今发于外,亦用行血。虚证悉至,左尺洪数,关脉洪数而弦。余以为肾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血燥而筋挛,用六味地黄丸,生肾水滋肝血,三月余,诸证悉愈。

一妇人,左手背,并次指,患五六枚,如熟椹,内热晡热,月经素不及期。余曰:此因肝脾血虚而有热也,当调补二经,使阴血生而诸证自愈。不信,乃用艾灸手,即肿胀发热,手指皆挛,两胁项及胸乳间皆患疣,经行无期。余用加味逍遥散少加炒黑黄连,数剂渐愈。

乃去黄连,更佐以归脾汤,各患渐愈。又百余剂,经行如期,再用地黄丸三料而痊。(俱薛按)

论列方(外科下)

四物汤(补八) 八珍汤(补十九) 一阴煎(新补八) 四顺散(外一五四) 八正散(寒百十五) 五种散(散三九) 五苓散(和一八二) 四生散(外一八六)三气饮(新热十七) 十宣散(痘十四) 四七汤(和九七) 五宝丹(外二百五)六味丸(补百二十) 四神丸(热一五一) 二神丸(热百五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理中汤(热一) 归脾汤(补三二) 生脉散(补五六) 大营煎(新补十四)还少丹(补一三五) 右归丸(新补五) 芎归汤(痘十五) 坎离丸(寒一六五)内塞散(外二三) 保阴煎(新寒一) 圣愈汤(补九十) 保阴煎(新寒一)玉露散(妇八九) 托里散(外三五) 排脓散(外一六二) 率肺散(固六) 宁肺汤(补六二) 连翘汤(外五十) 桔梗汤(外一五一) 犀角散(痘六三)射干汤(外一六八) 消风散(散四七)漏芦汤(外九五) 化毒丹(外七六) 槟苏散(外一八八) 搜风汤(未人)凉膈散(攻十九) 回生丹(外七九) 通关散(因九八) 夺命丹(外七七)通气散(外八十) 大黄汤(外一六七) 必效散(外一七二) 积壳散(寒百一)承气汤(攻一) 清凉饮(外九十) 会脓散(外二百七) 桃仁汤(外九四)槐化蕊(新因四十) 牡蛎散(外二百八) 萆 汤(外二百一) 槐花酒(外百四)苦参丸(外八七) 滋肾丸(寒一六三) 导水丸(攻七一) 蜡矾丸(外七四)当归丸(外百) 黑丸子(外二三七) 茯苓膏(处二百四) 四君子汤(补一)六君子汤(袖五) 仙遗粮汤(外一九八) 小柴胡汤(散十九) 小青能汤(散八)大防风汤(补九八) 小乌沉汤(和二一八) 大秦艽汤(和二四五) 大芦荟丸(小百十五) 牡丹皮汤(外一六七) 牡丹皮散(外一六五)瓜子仁汤(外一六四) 薏苡仁汤(外一六四) 紫菀茸汤(外一五六) 栀子仁汤(寒十九)五加皮(外二百) 制甘草汤(外六八) 余银花散(外四) 仙方活命饮(外一) 人参败毒散(散三六) 神功托里散(外四)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荆防败毒散(痘三一) 参 补肺汤(外三十) 内补黄 汤(外九)参苓白术散(补五四) 参术补脾汤(外二九)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人参平肺散(寒三七) 参 内托散(痘七) 九味异功煎(新因二二)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当归补血汤(补四四) 加味四物汤(补九) 加味地黄丸(外三九)当归川芎汤(外四十) 加味逍遥散(补九三) 附子八物汤(外三六) 加减八味丸(外三八)益气养营汤(外三一) 托里当归汤(外十) 托里消毒散(外二) 内托羌活汤(外二二)补阴八珍汤(外三二) 加味羌活汤(外四三) 九味羌活汤(散四四)清肝益营汤(外八三) 复元活血汤(外二百四十) 当归拈痛汤(寒百三十) 芍药蒺藜煎(新因三五)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加味龙胆泻肝汤(寒****) 黄连解毒汤(寒一) 普济消毒饮寒(十三) 升麻黄连汤(外四九) 连翘归尾煎(新因三二) 连翘消毒散(外六一) 蠲痹消毒散(外二百二) 栀子清肝汤(寒六十) 芩连消毒饮(寒十四)五香连翘汤(外五一) 换肌消毒散(外二百一)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清心莲子饮(寒三二)黄连消毒散(外六十) 葛根牛蒡汤(外四五) 白芷胃风汤(外四四) 内疏黄连汤(外九三) 犀角地黄汤(外四六) 犀角升麻汤(外四七) 解毒防风汤(外六三) 秦艽防风汤(外二二一) 神效栝蒌散(外一八一) 独活寄生汤(和二百七十) 防风通圣散(攻十六) 当归导滞散(外二三九) 五利大黄汤(外八九) 五福化毒丹(外七六)飞龙夺命丹(外七八) 方脉流气饮(外五四) 牛黄双解散(外二百九) 遇仙无比丸(外一七五) 疮科流气饮(外五五) 加减小续命汤(散五二) 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 没药降圣丹(外二三四) 不换金正气散(和二一) 十味没药丸(外二三五) 本事接骨方(外二三三) 葶苈大枣泻肺汤(和百四十)秘傅正骨丹(外二三二) 杨梅痈漏方(外二百六) 雄黄解毒散(外一二四) 广疮点药(新因四二) 洗损伤方(外二四九) 杖疮四方(外二五三)附子饼(外百十六) 豆豉饼(外百十七) 木香饼(外百十八) 桑枝灸(外百二十)猪蹄汤(外一二五) 骑竹马法(外百十四) 百草煎(新因三七) 葱熨法(外一二一)针头散(外一四四) 降痈散(新因三六) 神功散(外一三四) 金黄散(外一九五)如神散(外一七四) 螵蛸散(新因三八) 冲和膏(外一三八) 太乙膏(外三百八)当归膏(外三一四) 火龙膏(外三百二十) 琥珀膏(外三一七) 神异膏(外三百十)会通膏(外三百九) 乌金膏(外一四二) 藜芦膏(外一四八) 芜花线(外二二九)秘传水银膏(新因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