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的核心问题是温饱,温饱的重点是粮食。要使贫困地区的粮食得到稳定发展,必须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坡地改平。H属雨养农业区,干旱对农业威胁最大,新修梯田,蓄水保墒,是旱作农业的基体措施。梯条田建设,是农民的一种劳动积累工程,一次改平,长久受益。据梯条田取样测产调查,在施肥、良种、作物、降水同等条件下,山地梯田平均亩产117.3公斤,坡地亩产73公斤。平整后的梯条田,既具有蓄两季雨水,调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供作物生产之需水的作用,也能有效地控制土壤肥、土、水流失。全区每年保持新修十五万亩,力争十年内把现有粮田全部修平。二是扩大地膜。地膜农业的优越性,概括起来有四点:(1)保水抗旱。地膜覆盖,能抑制土壤水份过量蒸发,促使土壤有限水份循环利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需水。玉米播种至出苗期地下10厘米土壤,覆盖地土壤含水量比露地高出2.2%,约为作物正常生长土壤含水量18%左右,能够保证整个作物生育期水分的需要。(2)保温抗寒。覆盖作物地温较露地提高1.5℃,增加有效积温137℃-244.8℃,播期提前5-7天,生育期缩短18天。(3)保肥增效。地膜覆盖,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防止肥料溶脱,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投入损失。(4)投入产出效益高。87年每吨地膜6000元,地膜玉米亩均收入138.4元,比露地增收57.44元,扣除地膜投入费用外,亩均净增纯收入39.44元,投产比高达1∶2.2。三是农艺配套。主要抓好80万亩粮食作物旱农丰产栽培技术;30万亩“四法”种植技术;中低产田改造;35万亩瘠薄梯田改造;玉米地膜覆盖;泾河川区丰产栽培耕作制度改革试验示范;高寒阴湿山区粮食作物综合丰产栽培示范等课题,大力推广使用的增产粮食的综合配套技术,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如配方施肥,H地区农技站,按照土壤缺氮少磷钾刚够含量,分别山、川、原实行配方施肥,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40.5公斤,比常规施肥地亩增41.2公斤。
第二,突出商品抓养殖。
发展农区养殖业,是农畜物质相互转换利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只有养殖业才能转换农产品加工剩余物和饲草料物质资源,将低廉的物质转化成高价值的肉、蛋、奶产品,实现养殖业低投高产。同样,只有种植业,才能转换养殖业的粪尿肥料,将低廉的畜禽粪尿作为生产粮食最佳有机投入,降低粮食生产资金投入。因此,按照不同畜群种对不同作物饲草转化的需要,在山、川、原不同农作区,建立不同种类的养殖区域,形成区域养殖转化规模,是贫困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1)突破良种。良种是饲草转化、畜禽商品,养殖效益的第一决定因素。据测定,在同一喂养周期、同一饲草料、同一喂养水平的条件下,良种牛比土种体重高60%,挽力增加30%;良种鸡比土种产蛋率高40%;良种猪比土种育肥时间缩短半年,降低饲料成本30%。因此,应按养殖区域,建立引进、试验、繁育、供应区域化、系列化良种推广体系,提高养殖畜群良种化程度。(2)突破配比喂料。畜禽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生产,它的生长发育,对饲料营养含量有多种要求,而且不同的畜种,对饲料营养成份含量要求不同。资料证明,用配合饲料喂猪,比纯粮喂猪提高转换率20%以上。所以,应当把配合饲料喂养,作为促进畜牧商品生产的突破口,建立区域性的收集-配料-加工-供应的粗、精配合饲料加工厂,按不同畜种加工供应不同的配合粗细饲料,充分利用饲草资源,提高养殖投入产出水平和肉、蛋、奶畜禽商品。(3)突破防疫保活。在充分发挥地、县、乡三级防疫机构作用的同时,按不同养殖区域,建立环境监测--抽样化鉴--定期预防--重点治病的横向防疫体系,保证畜禽正常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禽保活率。
第三,乡镇企业上水平。
H地区煤、土、石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畜生物资源和劳力资源雄厚,有发展乡村加工业的独特条件。发展乡村加工业,其一,可以把闲置的物质开发和加工成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其二,可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其三,可以使农村劳动力从简单手工耕作转向技术设备操作生产,促进劳动者智力开发。其四,可以积累扩大再生产资金,改善经济条件。其五,可以扩大城市机械工业市场。乡村加工业,应以半成品、初级产品的粗加工为主,除开办城市加工业没有的精加工业以外,不宜重建与城市加工业争原料的精加工厂。因为乡村初级产品加工业,它既可以为城市精加工工业提供初级产品,又能够降低城市加工业运输费用;既可以就地消化加工剩余物,又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乡村加工业,应以区域矿产、生物资源为依据,建立收集--贮运--筛选--加工区域,形成初级产品加工规模,稳定地向大中城市精加工厂输送初级产品,改善整个城乡物质供应。乡村加工业规模的扩大、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机械装备、技术装备、工艺装备条件的改善。因此,一是提高机械装备水平。以国家投资、联户集资和产品联合(城市机械工业提供加工设备,乡村提供农畜产品)的形式,配置采掘、筛选、加工配套设备,提高区域加工生产能力。二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以选派知青培训、聘请技工指导的方式,培养一批化验、配料、操作、管理技术骨干,提高加工工艺水平。三是提高贮运装备水平。以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农民修筑道路,修建土窑瓦房、木棚的原料、产品储备设施,并增设必要的运输工具,形成原料贮得下、产品运得出的区域加工业。
第四,强化功能抓服务。
社会服务是农牧结合走向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农户经营功能不可缺少的条件。因而,只有加强社会服务,才能促进农牧结合的发展。发展社会服务,既能够促进城乡经济(城市工业提供化肥、地膜、农电等,农村农牧生产提供粮、肉、蛋等)联合,又能推动贫困地区资源、产品、智力开发。因此,应把社会服务作为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1)强化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应大力发挥地县供销、物资、农机、种子、畜牧、石油、电力部门的服务作用,采取区域承包、项目承包的办法,保证农村化肥、地膜、良种、农药、农机具、柴油、电力物资按时供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养殖、种植、加工业的生产需要。(2)强化技术承包服务。技术承包到户服务,是农业技术与农民生产直接结合的有效手段,是开发农民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生产资料的“加速器”。落实“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项目,推广H市北原西九、腾堡村的经验,实行整乡整村技术承包,提高科技推广的规模效益。
增加社会畜产品供给的农户养殖发展战略在《关山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发表(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五日)
要完成关山山区经济开发任务,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就应在抓好以地下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同时,努力搞好以饲草为主的地上资源开发,建立以农户为基础的养殖业生产,增加社会畜产品有效供给。
发展农户养殖生产,是由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长期性和农牧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第一,以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家庭承包制,使农村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得到有机地结合。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对农牧生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南部山区农村长期存在的生产形式。第二,作为畜牧生产发展所必需的饲草料资源,随着土地承包经营,已成为农户的生产资料。就整个社会而言,目前乃至较长时期内,还不可能形成由社会经营、专业生产的养殖业。因而,只有发展农户养殖业,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饲草料资源。第三,就农户生产本身来讲,由于农牧生产的互相依赖和促进作用,养殖既是农户种植业的肥料源,又是农户积累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经济支柱。第四,农户分散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多层收购、集中运销,就能形成小生产、大商品,增加社会畜产品供给。
发展农户养殖业生产,是关山区工业发展的需要。宝中铁路的开通,关山东侧的地下煤炭等资源将得到开发利用,工矿以至食品、轻纺、化工、加工工业,将会迅速发展。在这种工业规模急剧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的态势下,作为土地宽广、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关山山地,就不能单纯靠外地运进去满足城镇对畜产品的需要。而应从现在起,就把畜产品的供给牢固地建立在农户养殖的基础上,搞好农户养殖生产布局,加强农户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养殖生产投入,加速全区农户的养殖生产发展。
1.以饲草资源为转移,搞好农户养殖生产布局
饲草资源的量、质分布,是科学划分农户养殖生产区域的依据。关山山地地域广阔,饲草资源分布地域性强。根据不同的饲草资源区域,确立不同的优势畜种生产区,对开发资源优势,形成区域规模畜商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山区饲草资源的分布特点和畜种特性及经济性状,应将农户养殖业划分为三个区域。
(1)山区牛、羊、兔生产区。关山地带土地宽广,雨水充沛,牧草生长快,是牛、羊、兔等草食性畜种的最佳区。要在保护、开发利用天然草场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退耕坡地,大力种植红豆草、草木栖、苜蓿等优质牧草,以提高土地产草量,增强草场载畜量。同时,要以养殖可供繁殖用的适龄母畜为主,改良牛、羊、兔品种,扩大繁殖规模,提高出栏率,并为浅山区提供育肥幼畜,灵台县向新集、龙门等山区乡村农户购投母畜,推广冻精配种技术,加快幼畜繁殖,为精饲料较为充足的独店、什字等北原育肥区提供幼畜,形成了“南山繁殖、北原育肥”的肉牛生产基地。
(2)川台鱼、猪生产区。关山的河谷川台区淡水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滩涂土地宽广,是建塘养鱼的生产区。要搞好河滩水域开发,大力发展池塘养鱼,改善城镇供应。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作物桔杆和农产品加工剩余物开展粗、精饲料加工,大力发展养猪生产。
(3)城郊禽蛋生产区。南部山区城郊农户,家院宽敞辅助劳力多,发展舍饲养鸡条件优越。因此,要大力推广配混饲料养鸡新技术,大力引进肉鸡和肉蛋兼有良种,搞好防疫,开展养鸡生产,改善城镇禽、蛋供应。
2.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建立农户养殖服务体系
要形成以农户为主体的养殖生产区域,就必须有系列化服务体系相配套。没有社会化、系列化的服务,将很难形成区域化养殖生产。因而,社会服务体系功能的大小,决定着农户养殖商品生产规模的程度。以科技为先导,以配套服务为手段,建立农户养殖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体系,应当成为关山山地畜产品,生产的建设重点。
(1)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建设。良种畜禽繁殖场,应积极引进、培育、优良畜、禽品种,为区域良种繁育专业户提供良种母畜牧技术部门,应按区域、分畜种,在区域扶持建立良种繁殖专业户,推广配、混合饲料的喂养技术,培养科学饲养典型户,扩大良种饲养规模,提高农户养殖技术水平,以形成国营场引进试验-专业户繁育推广-农户育肥出售的良种繁殖生产体系。
(2)防疫治病、饲料加工体系建设。发展农户区域规模养殖生产,畜禽防疫治病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畜禽防疫原则,以区域为重点,普及防疫科技知识,强化防疫治病服务网络,形成户预防、村重防、乡预治、县重治的防疫治病服务体系。同时,应指导农户按畜禽生长的不同时期配喂饲料,以缩短育肥周期,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产出水平。为此,应按区域畜禽生产需要,建立“以加工粗饲料为主、高效添加剂为辅”的区域性饲料加工厂,形成区域“村加工粗料、乡加工精料、县加工添加剂”的饲料加工体系,以改变目前“农户饲草料直接喂、配合饲料无钱买”的状况。
(3)收购贮运、加工销售体系建设、建立畜产品收购贮运、加工销售体系,是促进区域养殖生产和稳定市场畜产品供应的必然。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村收购、乡贮运、县加工销售的服务体系,才能将周期的、分散的畜产品变为连续的、批量的畜商品。
3.以联合养殖为中心,增强农户生产开发能力
提高农户生产开发能力,是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畜产品供给的主要手段。而开发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工矿企业的力量。南部山区经济落后,农户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制约了养殖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应当发挥工矿企业资金、物资、设备的优势,与农户开展联合畜牧生产,增强农户的生产开发能力。
(1)资金与场地联合。工矿出资金,农户出场地,联合开塘养鱼或发展畜禽生产,可以解决农户投资困难,开发水、土资源,扩大养殖生产规模。工矿提供的资金,可以用作联合养殖周转,也可作为联合开发资金使用,产品供应工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