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1)凡是部门领导认识明确,决心大,措施得力,抓得扎实的,实体办得就多,管理得也就好,效益也就明显。反之,不仅创办实体迈不开步子,即就是办起了实体,也达不到创收的目的,反倒成了包袱。(2)凡是领办人或承包人选得准的,经营管理就搞得好,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就高,经济实体也就能得到发展,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就大。反之,即使项目选得准,有市场竞争力,创办了实力较强的实体,几年也就会搞成个烂摊子。(3)凡是在创办实体上项目论证搞得扎实,项目选得准,并紧紧依托本部门行业办起的实体,实体的生命力就强,效益就好,同时也增强了行业服务功能。反之,不是经营步履艰难,就是关门挂锁濒临倒闭。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部门的领导和职工,对创办实体的认识明确,态度积极,决心也比较大。普遍认为,在我区目前的财力状况下,不创办好实体,不仅政策性增支部分无法兑现,而且一些正常的业务也难以开展,待业青年安置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因此,许多部门在巩固、完善、提高原有实体的同时,已经提出了1995年创办经济实体的目标和措施,并选择论证了一批新的项目。同时,地区水利、农牧、农办、文化等部门,1995年计划新上崆峒山旅游索道抗旱剂、装璜、扶贫开发科技培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一批新项目。但还有一些单位,对1995年创办经济实体仍没有新的打算。
从过去创办实体的实践和现在创办实体的现实情况来看,在行政特别是事业单位中创办实体,既有可能,而且具备了较好的条件。一是经过多年的创办,积累了许多创办经济实体的成功经验,许多部门走出了自己创办实体的路子。二是在创办经济实体的实践中锻炼出了一批能预测、懂经营、会管理由人才。三是论证确定了一批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新项目。
通过调查座谈和分析研究,在创办经济实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经济实体的发展。
1.对国家政策理解上有差异。国家要求党政机关创办的经济实体与原单位划转脱钩,不是不允许办;地区提出创办的经济实体在财务管理上与原单位分开,实行独立核算,并没有要求创办领办的人员脱钩。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许多部门和单位认为,对创办的实体划转脱钩,就是不允许办;在财务管理上与原单位分开实行独立核算,就是领办创办的人员与原单位脱钩。
2.创办实体人员的待遇问题。从创办领办经济实体的人员来看,绝大多数是单位业务能力较强而且年纪较轻的骨干力量,在政治和技术上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但是这些同志一般脱离原来的技术专业和业务工作。一是在评定晋升职称上,由于没有技术成果,怕不能参加正常评定晋升;二是在晋升职务上,虽然1992年地区提出,凡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成绩显著、符合四化标准的干部,可以优先提拔,怕在具体工作中难以落实。因而,或多或少影响了干部领办创办实体的积极性。
3.资金困难的问题。1992年地区提出机关单位创办经济实体,各级金融部门要在开户、贷款、结算等方面积极提供方便,到期偿还不了的,可适当延长,但由于受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很难落实,影响了实体的正常经营,特别使一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好项目难以实施。
三、1995年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从我们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创办经济实体,确实是解决财政经费供给不足问题的有效办法;确实是拓宽业务范围,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发挥机关人、财、物等资源优势,促进行政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的有效形式,同时,也就安排就业的一条新渠道。办好经济实体,不仅有现实的经济作用,面且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因此,要把创办实体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一项硬指标,切实抓出成效。
1.创办实体的总体目标。通过创办实体创收消化“2.3.5”增支的部分,最低要达到237万元,争取达到250万元。以上指标,由财政处和劳动人事处分解到部门和单位。
2.创办实体的任务和措施
(1)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地直未办实体的部门和单位,今年都要办起实体。不论已办或未办实体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定领导、定人员、定项目、定任务,实行责任目标考核,纳入部门工作责任书,年终由财政处、劳人处进行考核。
(2)实行严格的奖罚办法。为了鼓励机关单位大办实体,对领办创办实体的人员,除继续执行1992年地区提出的奖励政策外,对创办实体创收5万元以上的部门,由财政给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奖励500元;对上交税金达到2万元、3万元和5万元以上的部门,由财政分别奖给部门领导班子1000元、2000元和5000元。对到1995年底仍未办实体的部门和单位,除财政部门从拨款中扣除“2.3.5”的增支部分外,视其部门未完成年底主要工作责任目标,按签订的部门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进行处罚。
(3)切实加强对创办实体的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工作。地区成立创办经济实体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行署劳动人事处,人员由劳动人事处内部调剂解决,由一名处长主抓此项工作,每季召开一次协调汇报会,召集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创办实体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对地直部门和单位承担检查督促、组织协调和指导管理的工作职责。
地直党政部门机构改革工作调查(一九九五年五月二日)
按照地区编委的总体部署,我们综合调查工作组,采取“先宣传、后调研、再座谈”的程序和方法,从四月四日开始到二十五日结束,历时二十天时间,对地直十五个党政部门的机构改革工作,逐个上门进行了座谈调查。经过调查、座谈、研究工作,摸清了基本现状和问题,征求了部门的改革意见,并对涉及地区级机构改革的整体工作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分析
我们调研座谈的15个地直县级党政部门,除5个部门未设内部科室外,有10个部门设立内部科室45个,每个部门平均4.5个科室,其中科室设置最多有2个部门,各设7个科室,最少的有2个部门,各设2个科室;实有工作人员282名,每个部门平均19名,其中实有人员最多的有2个部门,平均每个部门62名,最少的1个部门,有3名人员。
从部门担负的职能作用看,这些部门基本上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基本上都履行了“-级政权机关”的工作职能。从总体看,无论是在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上,还是在对外交流、城乡建没、社会进步上,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既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这些方面仍具有其他组织不可代替的职能和作用。但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趋势来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职能划分细,条条控制紧。如老年人工作,既有老干部处、老龄委,又有行署劳人处共同承担;再如****、党员教育等业务,纪监、组织、机关党委等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科室。同时,大多数部门一般都与省直部门对应。二是小而全,事务具细。除少数部门外,大多数部门都设有财务、打字、车辆等完整的后勤服务设拖和人员。三是重复工作,负荷量较大。由于相对独立,条条管理,一种工作许多部门同时干,且要求不一,增加了工作量。按去年部门实际承担的工作量看,超负荷工作的部门有3个,占总数的20%;满负荷工作的部门有7个,占47%;半负荷工作的部门有5个,占33%。四是经费吃紧,运行困难。由于财政供给量不足,加之职能重叠,机构设置较全,经费负担重,导致该干的事干不了,应该削减的费用削减不下,普遍感到经费困难,工作难以运转。
从部门工作人员结构看,在15个党政部门的282名实有工作人员中,其总的结构状况是:①职别结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63名,占实有人员总数的22.3%,其中有3个部门的县级干部比例占到30%以上;科级干部107名,占38%,其中有2个部门科级干部比例占到50%以上,2个部门占到70%;一般干部42名,占15%,最少的有4个部门,每个部门只有1名-般干部;工人70名,占25%,最多的2个部门,每个部门占到40%。总体情况是,“官多兵少”,工人多,一般干部少。②年龄结构。3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32名,占实有人员11.3%,其中有9个部门每个部门没有或只有1名30岁以下的人员;31岁以上至5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198名,占70.2%,其中最多的有5个部门,每个部门占到80%以上,最少的1个部门占到28.6%;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52名,占18.4%,除4个部门没有50岁以上的人员外,最多的2个部门,每个部门占到50%以上。总的情况是:年轻人员少,中午人员多,老年人员占的比例比较大。③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工作人员117名,占41.5%,其中大专比例最高的有7个部门,每个部门占50%以上,有3个部门,每个部门只有1名大专以上人员;中专学历的工作人员87名,占31%,其中占到40%以上的有6个部门,有4个部门没有或只有1名中专人员;初中以下的工作人员78名,占27.6%,其中占的比例最高的有5个部门,每个部门占到40%以上,最低的有5个部门,每个部门没有或只有1名初中以下的人员。
从部门对改革的态度来看,地直部门对机构改革的态度是积极的,对改革工作是支持的,都认为现行机构的设置,普遍存在着机构设置多,职能重叠交叉多,工作相互挚肘、扯皮多、工作效率低的“三多一低”问题,都赞成改革,以加快职能转换步伐,强化宏观调控能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速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对机构改革都有四个担心。一是担心机构设置能不能达到科学、合理、效能的要求,该加强的能不能真正加强,该削减的能不能真正削减。二是担心职能能不能真正转变到能够适应和担负起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职能确定能否科学明确,运行能否科学有效。三是担心人员配备能不能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公务员条例》要求,把真正能干的人配到能干的岗位上。四是担心把富余人员能不能安置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行业和岗位上,特别是对工作一生、年迈体弱、接近退休的老干部,在政治、生活待遇上,能不能真正落实好。
二、部门改革意见
从我们调查座谈的情况来看,地直部门对这次机构改革都十分重视,都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广泛征求意见,专题研究有关问题,按照中央批准的甘肃省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的“五个有利”的指导思想,坚持“四个原则”,达到“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以及“地区按派出机构性质”设置的要求,在总体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部门改革提出了“加强、保持、撤并”的三种比较实在、可行的意见。在15个县级部门中,提出加强的部门有4个,占27%;保持的部门有5个,占33%;同意撤并的部门有6个,占40%。同时,分别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实施意见。
在机构设置上,一是加强的部门。在地委秘书处增设“信息科”和“保卫科”,加强全区党委系统的信息工作和地委大院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在地委组织部,增设“调研室”,专门负责干部“培养、选拔、配备”等途径和问题的调研工作;将地直机关党委改为“地直机关工委”,在内部设立三个相应的科室,以加强地直部门党员管理工作。二是保持的部门。在地委******增设“办公室”,将“对台办公室”改为“对台侨务科”;地区纪监委的职能,是《党章》和《国家监察条例》中明确规定的,机构应当保留,同时,增设-个“执法监察室;对必设的行署民政处,保留机构,合并精减内部科室,调整充实工作人员。三是撤并和业务分离的部门。将地委调研室归到地委秘书处,使调研与决策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将行署办公室的管理科业务分离出来,设立事业性的“行署**************”,统一负责行署机关大院的事务工作,在保证行署部门车辆调派、文件印制、供水供电供暖等服务的前提下,集中发挥机关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对社会开展服务,同时,将地区侨联业务归到地委******的对台侨务科,统一负责全区的侨务工作;将地区****处、老干处、保密委、法制处四个部门的业务,分别归到地区纪监委、地委组织部、秘书处和行署办公室,以增强职能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将地区老龄委,改建成赋有行政职能的事业性机构,统一负责全区“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