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36373200000030

第30章 祖咏(5)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

注释:[1]山东:指华山以东。[2]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祸。

鉴赏:这首诗作于开元七年(717)。与王维后期那些精美的山水田园诗相比,这首诗显得质朴自然,但是感情敦厚。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已成为自古至今离乡背井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名言。

先看诗题。“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当时王维正在长安,长安地处华山以西,故称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由诗题可见,这首诗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作本诗的。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来强调作者在长安的孤独远亲的感受。开篇便是一个“独”字,是一重强调;“客”字,是第二重强调。连用的两个“异”字是第三和第四重强调。在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是有着相当大的艺术震撼力的。特别是两个“异”字的重复使用。试想若是换去一个,不说异乡,而说“他乡”,这种震撼力便大大减弱了。联系王维生平,当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长安是繁华帝都,但是周围的环境越热闹,就越显得诗人孤独无依。这正是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自己的一无所有。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描写了一种人人皆有的体验,并用简洁质朴的七字表现了出来。思乡之情或许时时天天都有,但是往往在佳节到来之际会显得格外浓烈。这或许是因为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或许是佳节连带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诗人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感受,用一个“倍”字突出佳节时分的思乡之情的激烈程度。

第三句与第四句进一步联想,不再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是想象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他描绘了想象中的一幅画面: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在重阳节插着茱萸登高,他们会想起身边少了我一个呀。这两句构思极巧,仍是写思乡,却不说自己思念,反说家人对自己的思念,表情达意曲折有致。前人评这两句道:“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倍加凄凉。”实在非常独到。

此诗尽管好像简单平易,却蕴含思乡的浓烈之情。千百年来,多少作客他乡的人都被这首诗深深感染,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自然与高度的巧妙结合。

渭城曲[1]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

注释:[1]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2]浥:湿润。[3]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人的朋友元二将赴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即今新疆库车),诗人在渭城相送。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描绘的是渭城雨后初晴的景象。这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把空气中的浮尘都打湿了。这一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客舍青青柳色新”,雨水洗去叶上的浮尘,柳树显出它不同往日的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是“柳色新”。在柳色的映衬下,客舍都显出青青之色。与常见的送别诗不同,这首诗一反往常送别诗常见的黯淡笔调,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轻快的景象。句中所用的“轻尘”、“青青”、“新”等词,声韵明快,读者的感受非常深刻。

在前两句分别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并渲染了气氛之后,后两句笔调一转,匠心独运,不言其他,单写酒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别诗往往都善于抓取一个特别的、富有感染力的场面。比如他的《送别》,抓取的是别后一个人回家的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而这首诗也别具特色,他不写执手相看泪眼,不写席间的殷勤话别,不写别后的瞩目遥望,而只是抓取席将结束时主人的一句劝酒辞,其他的话似乎不用多说,都已尽在不言中。这种写法容易让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风格,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思索。

这一句劝酒辞包含了诗人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沈德潜评此句云:“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这杯酒里是千头万绪,忧伤、惆怅、鼓励、劝慰,不知从何说起,还是干了这杯酒吧,都在话语之外了。

这首诗后来被收入汉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评价王维的这首诗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有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料,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虽然过誉了些,然而还是很能说明这首诗的影响力是极大的。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2]。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3]。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4]。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5]。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6]。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1]綦毋潜:唐代诗人。[2]东山客:指隐士。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齐采薇西山。[3]吾道非:我的主张不对么?[4]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5]违:离别。[6]棹:船桨,也指船。

鉴赏:“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那些英明之士纷纷弃道下山,以求报效国家。这两句一方面反映了盛唐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则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三、四句中的“东山客”及“顾采薇”借用了东晋谢安曾隐于东山及伯夷、叔齐采薇西山的典故,既是对綦毋潜高洁品质、渊博学识的赞誉,同时也点出他急于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心情。

但是綦毋潜满怀信心地入京赴考,却名落孙山。五至八句写诗人反复安慰友人。“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未能金榜题名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学识与才华。这里的“既至”、“孰云”二词词意肯定,充满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王维想到友人为了参加这一次考试,离家整整一年多了,在“江淮度寒食”,在“京洛缝春衣”,历经了多少艰辛,却未能及第而归,为了朋友非常伤心。

诗的后八句才开始点出送别主题。置酒送别,知心的朋友又要离开了。一个“违”字,多少离情别绪与感慨伤怀尽在其中。伤感之中,王维仍然不忘安慰友人,“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不用太伤心了,很快我就会乘船来看你的。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别之时,放眼望去,远山的树木渐渐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晖笼罩着孤城。这里诗人连用“远树”、“行客”、“孤城”、“落日”四种景象共同营就了一幅辽阔荒漠、令人倍感孤独的画面。就在这临别之际,诗人还是没有忘记再一次叮咛友人,“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失意,便认为世无知音而消沉凄迷。

这首诗安慰落第的友人,层层铺叙,婉转亲切,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一览无遗。沈德潜评曰:“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不怨尤。”虽绝对了些,却比较好地说出这首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1]。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2]。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3]。

注释:[1]宁:岂。微:卑微。[2]傅:着,搽。[3]持谢:奉告。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鉴赏: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发了怀才不遇的下层士人的不平与感慨,具有深婉含蓄的特点。

诗开首四句,描写了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绝对不会久处卑微的境地。“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此句对仗工整,一“朝”一“暮”,写出时间之短,仅是一天之间。“越溪女”对“吴宫妃”,写出身份变化之大。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不正常的世态。

次六句描写了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仍用了对比手法总写。“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用西施受宠后化妆更衣的细节,细描西施受宠后的娇态。“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两句,点明西施际遇变化的根源全在“君”恩。

末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来去。“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一句,化用典故。据《庄子·天运》载:“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此处用这一典故,除说明西施的美态是无法仿效之外,更主要是说西施的际遇不可希求。

全诗读来语句尽管浅显,但是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评实在恰当。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1]。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2]。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3]。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4]。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5]。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6]。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7]。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注释:[1]才可:恰好。[2]良人:丈夫。[3]九华帐:华丽的帐子。[4]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富豪。[5]九微:灯名。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6]理:温习。[7]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鉴赏:这首诗作于开元六年(718),王维十八岁。本诗描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而空虚无聊生存状态。

诗的开头八句是叙述洛阳女儿出身和娇贵的生活。头两句交代洛阳女儿年方十五,“良人玉勒乘骢马”,通过写她夫婿的青白色马戴有饰以美玉的笼头,借以言她夫婿的豪奢。后几句则分别从食、住、行三个方面来描绘洛阳女儿娇贵的生活。其中“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两句用了互文手法,意在说洛阳女儿出门与返回,乘坐华贵的七香车,用宝扇作为仪仗。

“狂夫富贵在青春”以下八句是叙洛阳女儿丈夫行为之骄奢放荡和作为贵妇的洛阳女儿的娇媚无聊。前四句借用了晋石崇的典故。诗中写道“意气骄奢剧季伦”,是以此典故为衬,言石崇(字季伦)的豪奢已是极致,但洛阳女儿丈夫的豪奢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四句着意写洛阳女儿的生活,“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写她们通宵欢娱,到天亮才灭灯,灯灭以后,灯花片片飞到窗上。但是她也常常有“妆成只是熏香坐”的空虚无聊的时候。诗的主旨意在讽喻,然而诗句间还是流露出对洛阳女儿的怜惜之情。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赵李家,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这里泛指贵戚之家。这两句是写她们的交往都是上层人士。

末两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以越女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在贫富不均、世事不平的感慨中寄寓诗人不得志的抑郁之情。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1]。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1]桂魄:月的别称。

鉴赏:这是一首婉转含蓄的闺怨诗。

首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开篇便已扣题。相传月中有桂树。魄,是月牙儿,“桂魄”是月亮的别称。这一句着意写“桂魄”和“秋露”,渲染出一种宁静柔美的气氛。同时,也暗示在这样一个秋夜里,有一股淡淡的凉意,淡淡的凄清笼罩在周围。这样的描写为后面写的思妇之怨已作了伏笔。这一句是在写环境,为下一句引出诗的抒情主人公作了铺垫。

“轻罗已薄未更衣”,“轻罗”一词暗示了主人公身份,那是一名美丽的女子。前句说秋夜微凉,这一句承前句之意,诗人并未正面对其形貌作一丝一毫的描绘,但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选用了一个极简单的描写——懒换秋衣,却是足见其百无聊赖的状态。

第三句“银筝夜久殷勤弄”,表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还在殷勤地拨弄着银筝。寂静的晚上,银筝的声音越发清脆,声声切切,似在拨动着她的内心世界。

这一句为前句营就的画面中加上了音乐,然而毕竟还甚是平常,但末句便奇了,“心怯空房不忍归”。这第四句便好似谜底一般,一下子点出全诗的中心:原来秋夜独坐,原来懒换新衣,原来久弄银筝,都是因为“心怯空房”。而所谓的“心怯空房”,其实是无人临幸的委婉解释。

全诗在写思妇的幽隐与孤寂,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即跃然眼前,是一首流传极广的闺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