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1]冯著:与韦应物同时人,为好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仕途不得意。[2]客:指冯著。灞陵:即灞上,汉文帝葬于此,故名,在长安东。[3]采山:采伐山上的树木。[4]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样子。飚飏:轻快飞翔的样子。[5]昨别:指去年春天相别。今已春:指今日相逢,已是一年后的春天。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与好友冯著于长安相遇时所作。诗歌以亲切和风趣的笔调,既对失意朋友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劝勉,又生今年相逢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首联交代冯著是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汉代灞陵山是长安附近的有名隐逸地,不少名人在此隐居。冯著从著名的隐逸地来,一定也有不快之处,一定有名人隐士的风度。诗歌以汉文帝的灞陵风雨起兴,又隐约表露作者悯世思治的心情,隐含对有才有德的冯著不得志的怜悯之情。
颔联自问自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原因。要问冯著为何而来?大概是想来长安谋发财而采铜铸钱吧,没想到最后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采山”化用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买斧”化用《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此联承上表达冯著的确失志不遇,心情郁闷。
颈联回想去年在花开燕乳的春天相别时,冯著所居春山寂静的情态。百花悄悄盛开,燕子刚哺育了雏燕而欢快飞翔。诗人选取春天典型形象的描写,劝勉冯著在隐逸之时要坚信天地造化的公正,对自己的未来要有信心。
结联生发人生感叹。去年在春天相别,今又逢春,时间已过整整一年,风景依旧,你的鬓丝却比去年多生几缕了。从而表达对冯著的充分理解和真诚同情,也说明诗人在闲适的生活中,自己的内心世界非常不平静。
这首诗在叙事中抒情写景,借景寓意,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烘托气氛,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风趣。
滁州西涧[1]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2]。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
注释:[1]滁州:今安徽滁县。[2]独怜:只爱。深树:树林的深处。[3]野渡:郊外的渡口。舟自横:渡船自由自在地浮泊。
鉴赏:这是唐德宗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春游滁州城西郊野两山之间的溪流所作,是一首山水诗名篇。诗人通过对比,从“涧边”写到“涧中”,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暮春游西涧赏景与晚雨渡口所见,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在诗中得到自然流露。
首句以“独”字领起,“怜”字紧承。诗人用“独怜”二字表明自己喜爱的心情,“独怜”的对象是那涧边生长在僻静处的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野草。诗人不写春天的桃红柳绿,唯独喜欢这种安静而又有生气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洁身自好的人品和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勾画,枝叶茂密的树木深处,黄鹂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深”字既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树林深处的静;“鸣”字以动衬静,也为西涧增添了无限生机。
第三、四句写雨中所见所闻。春潮带着雨水,夜晚急着上涨;渡口无人之小船,独自打横在江上。晚潮带春雨,水势更急,倘在要道,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会“舟自横”;而郊外渡口,行人本不多,此刻更无人,船夫也回家了,空空的渡船只有悠然漠然了。诗人以“急雨”、“春潮”来显示静中有动,又以“无人”和“舟自横”使动归于静。这也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情。
诗人在仕途生涯中,忧中唐政治弊端,疾百姓生活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退隐所困扰,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诗人思归隐,故“独怜幽草”,自己的无所作为,正像水急之时的野渡舟横。以情入景,景融情,此诗令千古读书人步入画境。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1]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2]。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3]。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4]。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5]。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6]。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7]。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8]。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9]。
昊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10]。
方知大藩地,岂日财赋强[B11]。
注释:[1]郡斋:指苏州衙中刺史官署内公余休息的斋舍。[2]燕寝:小寝。古代天子、诸侯相对于“正寝”而言的起居室。州刺史司说是古代的诸侯,故以燕寝称郡斋。[3]池阁:指池塘和楼阁。[4]烦疴:指暑天闷热让人产生的烦躁之感。[5]居处崇:居住宏丽,借指身居刺史高官。睹:一作“瞻”。[6]是非遣:排遣世俗事务的是是非非。[7]属时禁:正为时下所禁止。这次郡斋宴在五月,刚好赶上禁止屠宰杀戮。[8]金玉章:指文士们创作的美好诗篇。[9]凌风翔:乘风翱翔。[10]吴中:苏州的古称。彦:对文士的美称。汪洋:指文士们文章气势磅礴。[B11]大藩地:大的州郡,这里指苏州。
鉴赏:贞元五年(789),诗人顾况贬官途经苏州,韦应物为顾接风,在苏州郡斋与吴中文士宴集时写的这首古体诗,通过对雨中环境和宴集盛会之乐的描写,既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又表达了自己身居宦海的出世情调。
一二句交代郡斋的配置和气派,点题目中的“郡斋”。郡斋门前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佩带有画饰兵器的仪仗,室内焚香不止,始终保持着迷人的清幽香气。这样的环境让人感觉有社会地位,也让人感觉安适。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前可列仪仗。这也说明,当时一定的官职诱惑力是极大的。
三四句继续写郡斋的优越,并点题目的“雨中”。苏州地理位置临近大海,海上风雨到来之时,这郡斋中的池塘、亭台和楼阁都能感觉。这也寓意郡斋中能了解国家之大小事。
五六句写郡斋亦可消除人们的烦恼,且点题目中的“诸文士”。“烦疴”照应前文的“凉”。“嘉宾”,指吴中诸文士。
“自惭居处崇”至“性达形迹忘”,诗人自己述怀。自惭身居刺史高位,未关心当地百姓的安乐;自己也能领悟事物的道理,却不履职责地追寻自己心性的豁达,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反省和不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心态。
“鲜肥属时禁”至“意欲凌风翔”,写宴集盛会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古代有停止屠宰牲畜的禁令,本次郡斋宴吃的鱼肉正为当时规定所禁止,吃的蔬菜和水果也属尝鲜;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座中文士创作的美好诗篇;精神愉悦身体自然得到放松,思想想乘风翱翔,很好地照应五六句。
末四句称赞吴中文士。吴中岂止赋税收入多,文化也兴盛。“群彦”,指众多才士。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与“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脉相承,当为古今为官者之鉴。
夕次盱眙县[1]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2]。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3]。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4]。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5]。
注释:[1]夕次:晚上停宿。盱眙:在淮水南岸,今江苏盱眙。[2]落帆:降下船帆,指船停泊。[3]浩浩:水浩大的样子。[4]山郭:山村和城郭。芦洲白:指芦花洲的芦苇秋日开白花。洲:水中陆地。[5]秦关:陕西长安一带多关隘。
鉴赏:这首诗可能是诗人上任苏州任刺史途中所作。诗歌主要写停宿江苏盱眙,旅途思乡之情。
首联交代停宿地点。在淮河边的城镇盱眙卸下船帆,停泊在专供邮传和官吏旅途中住宿的地方。“淮镇”,指淮水边上的城镇盱眙。“孤”,指“驿”的附近无其他房舍,比较孤单,以环境衬托人物心理,环境的孤单引发环境中人的内心孤独。
颔联描写傍晚的苍茫景象。夕阳西沉暮色苍茫之时,江面上风浪很大,已没有了行船,视线渐渐模糊,无法吸引诗人的注意力。开阔画面的展示,也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思念。
颈联描绘人归雁宿、各安其居的祥和图画。诗人由远及近,收回视线:夜幕降临的时候,只见劳作的人们扛着犁、荷着锄纷纷归家;飞雁也纷纷停落在白色的芦苇丛中,结束一天的劳累。这样的所见更催生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结联承前三联的描述,自然地表达羁愁旅思,揭示主题。独自一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结束了所见,只能回忆故乡长安的人事物,越回忆越不能入眠,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又不断地提醒诗人客居他乡。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叙为主,语言平实。意境苍茫,从大处落笔,“孤”来自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浩浩”、“冥冥”、“郭暗”、“芦洲”都是远观,“忆秦关”、“听钟”跨越空间距离。
东郊
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1]。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2]。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3]。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4]。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5]。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6]。
注释:[1]吏舍:官署。局:拘束。旷清曙:清新、明亮的郊原景色使自己心情顿感舒畅。[2]散:散播。[3]丛:树丛。憩(qì):休息。还复去:徘徊。[4]霭:云气,这里指笼罩。[5]乐幽:喜欢幽静。遽:匆忙。[6]结庐:修建房舍。陶:指陶渊明。直:一作“真”。
鉴赏: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郊外美丽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赏、仰慕陶渊明归隐山林的感情。
首四句:交代来到郊原的妙处,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在官署中关了整整一年,来到郊原,优美的景色舒畅了自己郁闷的心情。杨柳被春风吹散,呈依依状,青山使诗人的愁思浅淡。“局”、“旷”,对比了狭小的官署和开阔的大自然,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散”、“淡”,化静为动,托物传情,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次四句:主要写郊游。沿树丛、小溪或行或止,徜徉其间,由于身在官府,不得不离开这心之所往的理想环境。微雨如丝,郊原一片迷濛;只闻春鸠的鸣叫,却看不见它在何处,仿佛进入了仙境。这正是诗人所希冀的远离尘世的境界。“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点明春景。
结末四句:即景生情,写出了内心的不快,以仰慕陶渊明绾结,照应前文。喜爱幽静的心愿屡屡未能实现,由于官务缠身,现仍行迹匆忙,不能如愿。最终,只有辞去官职,才能在这里修建房屋,像陶渊明那样亲近自然。“结庐”,化用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第五),此指隐居。陶渊明因不满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不愿同流合污,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很敬仰陶渊明的做法,下定决心摆脱束缚,回归自然。
这首诗风格淡雅,“散”和“淡”用字非常巧妙。
送杨氏女[1]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2]。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3]。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4]。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5]。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6]。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7]。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8]。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9]。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10]。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B11]。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B12]。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B13]。
注释:[1]杨氏女:出嫁到杨家的女儿。[2]永日:整天。出行:出门远行。[3]有行:出嫁。江:指长江。[4]无恃:指母死失去依靠。抚念:抚心思念。慈柔:慈爱温和。[5]幼:指妹妹。长:指姐姐。两别:指姐妹两分离。[6]结中肠:郁结于胸中,形容内心万分悲痛。[7]阙:同“缺”,缺少。内训:闺门之训,即母教。[8]赖:幸好。令门:有名望的好人家。[9]资从:陪送的嫁妆。[10]容止:容貌和举止。猷:规矩。[B11]秋:借指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人重视秋天,常以秋代年。[B12]临感:临别时的伤感。难收:难以控制。[B13]归来:指送别出嫁的大女儿归来。缘:即沿。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为出嫁的长女送别,感触早丧爱妻、与女儿们相依为命的特殊遭遇所作。诗歌通过对出嫁女儿的叮嘱、训诫和爱怜的话语,写出了人间父女的情深。
首四句总起点明题目送嫁。长女出嫁前夕,诗人全家整天都被悲伤的气氛笼罩,长女将出嫁到很遥远的地方,逆长江而上。用“轻舟”反衬诗人全家人心情的沉重,为下文铺垫感情基础。
从“尔辈苦无恃”至“义往难复留”写伤别的具体原因。两女自幼都失去母爱,诗人平日对她们更加慈爱温和。因母早逝,长女便担负起抚育幼女的责任,两姐妹情谊深厚,分别时哭泣不止。面对两女哭泣不休的情景,诗人内心万分悲痛,女大当嫁理应前往,自古如此,又不能挽留。
从“自小阙内训”至“仁恤庶无尤”写诗人对长女不懂闺训的担忧,希望长女能得到婆家的爱怜。长女自幼缺少母教,侍奉婆婆、丈夫方面的事情的确让人担忧。幸好现在出嫁到有名望的好人家,婆家的涵养和爱怜可使女儿免除过失。
从“贫俭诚所尚”至“容止顺其猷”写诗人渴望长女不自卑而遵守妇道。出身贫寒,嫁妆岂能丰厚?孝公婆、敬丈夫遵守妇道,仪态、举止顺从夫家的规矩。
最后六句写送别之后,作者自己伤感的情绪,关乎父女、姊妹之情。送别在今天早晨,再相见不知在何年?平常无事还能排遣忧愁,临别时的伤感突然变得难以控制。送别出嫁的长女归来再看还在哭泣的幼女,诗人不久又将送别,别后将陷于更加孤独的处境,痛上加痛,再也控制不住伤心的眼泪,任其沿帽带落下来。
这首诗取材于家庭琐事,又娓娓道来,用语清浅,但情真意切,字字感人,是富于家常情味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