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1]。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2]。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3]。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4]。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5]。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6]。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7]。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声衣[8]。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轨[9]。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10]。
注释:[1]荦确:险峻不平的样子。[2]升堂:指进入寺中厅堂。[3]佛画:佛像绘画。[4]疏粝:指饮食简单粗劣。疏,同“蔬”,指菜蔬。粝,即糙米。[5]扉:指柴门。[6]穷烟霏:尽在流云轻雾中行走。穷,尽。[7]枥:同“栎”,落叶乔木。[8]当流:面对溪流。[9][革几](jī):马缰绳。此处作动词,有控制的意思。[10]吾党:我辈。
鉴赏:这是诗人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从徐州到洛阳,途中留宿洛阳北面的惠林寺,而作的一首记游山寺的诗。通过对“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对仕途坎坷的不平与愤懑。
第一层(一至八句)写入寺至就寝之前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首句描述了到寺之前的行程是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只有在黄昏时才出现的“蝙蝠飞”点明了到寺的时间。“升堂”是急于让寺僧安排食宿,“坐阶”表明主人公是来游览的且游兴很浓。新雨后的“芭蕉叶大栀子肥”也确实惹人观赏,这里的“大”和“肥”准确地突出了客观事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喜爱它。热情的僧人还夸耀寺里的“古佛壁画好”,并拿来火把,引客人观看。这时,饭菜已摆好,床已铺好,主人公才感觉自己一天行路的疲劳和饥饿。这惠林寺不但景色美,同时人也热情。
第二层(九至十句)写主人公夜宿并陶醉于寺中的清幽。静卧细听百虫各献特技而合奏的夜鸣曲,主人公自然忧虑俱消,心境格外清净。不觉“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下弦月已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应该快天明了。这说明主人公彻夜未眠,自然而然地陶醉其中了。
第三层(十一至十六句)写离寺早行,一路的诗情画意。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一片“烟霏”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被浓雾包裹着。烟霏既尽,朝阳升空,“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顿时映入眼帘。穿行于松栎树丛中,清风拂袖,泉水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赤脚涉山涧,让清清的涧水自足背上流淌,山风吹拂着衣裳。主人公早已融进了自然之中,彻底地被自然所陶醉。
第四层(十七至二十句)总结全文。“人生如此”,概括这次游览惠林寺的全部经历,用“自可乐”加以肯定,表达自己的收获,用“为人轨”反衬,表达对自然美、人情美的热爱和无限向往之情。
本文是一篇诗体山水游记,却为传统记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山水游记的特点,依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一句一个样,如展画卷。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及不同色彩,早景新奇又多变,光用“红”、“碧”、“纷烂漫”加以渲染,表现得极其鲜艳。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2]。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3]。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4]。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5]。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6]。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7]。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8]。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9]。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10]。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B11]。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B12]。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B13]。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B14]: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B15],有酒不饮奈明何[B16]。
注释:[1]张功曹:指张署,贞元十五年贬为湖南临武令。功曹,指功曹参军,官名。[2]四卷:从四面收卷过来。天无河:天上没有银河。[3]相属(zhǔ):相互敬酒。属,倾注。[4]终:完。[5]九疑:九疑山,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境内。鼯:形似松鼠,又名“大飞鼠”。[6]到官所:到达张署的贬地临武。[7]湿蛰:指蛰伏在潮湿地的虫。熏腥臊:蒸发出来的腥臊气味。[8]嗣皇:接嗣的皇帝,此指宪宗。登夔皋:进用夔和皋那样的贤臣。夔、皋,分别指尧舜时、虞舜时的贤臣。[9]万里:一作“千里”。大辟:指死刑。[10]涤瑕荡垢:指大赦后的迁者和流者都能因此而洗清自己身上的污垢和耻辱。清朝班:指获赦返京参加朝见皇帝的清明行列。[B11]州家:州刺史。申名:申报名册。使家:观察使,为刺史的上级官。荆蛮:指江陵,荆州州治所在地,历史上是楚国郢都所在地,而楚又被称为“荆蛮”。[B12]判司:是对诸曹参军的总称,评判一司事务。捶楚尘埃间:指伏在地上手刑。[B13]上道:指上路回京。[B14]殊科:不一样。[B15]多:指月光最明亮。他:别的。[B16]奈明何:怎么对得起明亮的月色呢。
鉴赏:韩愈和张署在担任朝廷监察御史时,于贞元十九年(803)目睹天旱人饥,进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税,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韩愈任阳山(今广东境内)令,张署任临武(今湖南境内)令。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及位,大赦天下。韩愈和张署同时获赦,但仍不能官复原职,被就近安置,在郴州待命。两人同度中秋之夜,共忆往事,触发了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作此诗。诗歌通过叙写张署被贬到获赦期间所受的困苦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对仕途坎坷的愁苦内心。
首四句诗主要写中秋夜饮的环境。天高云淡,明月当空,凉风习习,万籁俱静,诗人和张署把酒望明月,低头忆往事。特殊遭遇中度中秋,没了雅兴赏月,很好理解。
从“君歌声酸辞且苦”至“天路幽险难追攀”:借张署“声酸”“辞苦”的“歌”,主要述说被贬期间生活的凄苦和转移的曲折,表达了对无辜被贬和仕途坎坷的不满。南迁途中艰难险阻,山高水阔,千里迢迢,地僻人荒,蛟龙出没,野兽当道,犹九死一生,历尽万苦千辛,才到达任所。而“幽居默默”像躲藏的逃犯,行畏毒蛇,食怕中毒,空气中弥漫着腥臊臭气,环境实在恶劣。接着交代得赦的原因,最后叙写唐代地方行政机构“司”中小官的无聊情绪。
从“君歌且休听我歌”至“有酒不饮奈明何”:既用“明月”和“酒”照应诗的开头,又别出新意地自劝自解,命运在天,面对“一年明月今宵多”,理当举杯邀明月,开怀痛饮。“人生由命非由他”,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宦海浮沉、自己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这首诗精心选用“对歌”的形式来结构,虽为赠诗,却以“君歌”为主,借张署之口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波澜曲折,从被贬的悲到获赦的喜,马上又跌入转移“荆蛮”的不平。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1]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2]。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3]。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4]。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5]。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7]。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8]。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9]。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10]。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衰[B11]。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B12]。
手持杯玟导我掷,云此最吉馀难同[B13]。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B14]。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B15]。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膻胧[B16]。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