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1]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一统志》:“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与天台山相对。其峰孤峭,下临嵊县,仰望如在天表。”[2]海客:航海者。瀛洲:瀛(Yǐng),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十洲记》:“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信:确实。[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亮时暗。[4]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5]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6]镜湖:在今浙江绍兴。《述异记》:“越州(今绍兴)镜湖,世传轩辕铸镜湖边,因得名。”[7]剡溪:在浙江嵊县南。[8]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9]******: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南史》:“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尝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10]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天中记》:“桃都山有大树日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B11]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B12]殷:震动。粟:战栗,恐惧。层巅:层叠的山峰。[B13]澹澹(dàn):平静貌。[B14]列缺霹雳:扬雄《羽猎赋》:“霹雳列缺,吐火施鞭。”应劭注:“霹雳,雷也。列缺,天隙雷光也。”《通雅》:“列缺,电光也。阳气从云决裂而出,故日’列缺‘。”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訇(hōng):巨大的响声。[B15]青冥:冥(míng),天空。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郭璞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B16]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B17]回:运转,驾驭。如麻:形容多。[B18]向来:刚才。[B19]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B20]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鉴赏: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诗人以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作为开篇,引出天姥山。同时描写了天姥的气势磅礴、山高耸人云,直冲天外。山势之高峻超过五岳,盖过了赤城山。天台山即使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的时候也好像要倾斜拜倒一样。诗人想梦着游历吴越,一天夜里,真的飞渡了明月映照下的镜湖进入真正的梦游。诗的五至十七句为第二层,具体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情况:镜湖的柔美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把我送到了剡溪。当年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碧波荡漾,猿猴清啼。我穿上了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着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在半山腰上,我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这时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在盘旋蜿蜒的山路上,我正倚着石欣赏艳丽的野花,忽然间天色昏暗下来,接着虎啸龙吟,茂密的森林和层层的山峰都为之战栗。云层黑沉沉的,要下雨的样子,水波浮动生起了烟雾。伴随着电光闪烁和雷声轰鸣,山峰就好像要崩塌似的。这个时候,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虽然天色昏暗看,让我不到洞底,但却有日月照耀着金银台。老虎弹琴,鸾凤拉车,身穿用彩虹做的衣裳的神仙们,以风为马,列着队纷纷从云中下来……诗的最后六句写诗人睡醒之后,顿时感觉万事都像梦里的烟霞,所以就更加不愿屈事权贵,而是渴望寻仙学道。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1]。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2]。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1]吴姬:吴地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用米酿酒,将熟时将酒汁压出。[2]金陵:今江苏南京。子弟:年轻人。欲行不行:要走的人(诗人自己)和不走的人(金陵子弟)。尽觞:喝干杯中酒。曹植诗:别易会难,当各尽觞。“觞(shāng),古代喝酒用的器物。
鉴赏:这是一首惜别诗。全诗开头,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令人陶醉的春色图:春暖花开时节,诗人即将离开金陵。他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飞扬的柳絮飘满了小酒店。这里诗人用”柳花“暗示当时是暮春,以“风吹柳花”进入店内的情景将“金陵酒肆”置于杨柳含烟、十里长堤的芳菲世界之中。第二句:酒店的侍女用新酒捧来劝客,酒香与随风吹来的百花的芳香融为一体,十分美妙。这两句诗写得十分欢畅,意象优美,展现了金陵的春天令人陶醉的场景。此情此景,诗人依依惜别的情绪,不觉的涌上心头。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诗人送行,相送者殷勤的劝酒,不忍离别;告别者“欲行不行”,也表现出无限留恋。诗人用“各尽觞”三字,将双方的惜别之情化虚为实,体现在人物行动之中。风华正茂的诗人并没有仅仅沉溺于离别的感伤。他触景生情深情地写道,我想问问这东流的江水,我们之间的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呢?在这里,诗人既像在问送行的友人,又像在询问读者,这句更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我表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1]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之:去。
鉴赏:诗的开头一、二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自然是顺流东下,向西告别了黄鹤楼。第二句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烟花三月”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描写了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的三月,一定是风光明媚,孟浩然将要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的江南名都,怎么不令人心旷神怡呢。这两句表面上看起来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同时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扬州的无限神往。
后二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之后,孟浩然已经登船启程了。诗人依旧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乘船只远去,渐渐的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和苍凉的感觉。诗人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那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头,仿佛依依不舍的去追赶远行的朋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
注释:[1]郭:古时的城有内城、外城,内城称为“城”,外城称为“郭”。[2]蓬:蓬草,遇风则被连根吹起。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砂坐飞。”[3]兹:此。萧萧班马鸣:萧萧:马嘶叫声。《左传》:“有班马之声。”杜预注:“班,别也。”言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别之憾。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描写的是送别的环境:青山横亘在城墙的北边,河水在日光的照耀下环绕在城墙的东面。颔联点是说,我们就快要在这里分手了,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前方万里征程。一“孤”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顾念之情很深。在这里,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溢于言外。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孤寂旅途生活的顾念。颈联用“浮云”、“落日”生动地表达两人分手时彼此的心情:空中那飘浮不定的白云,仿佛你行踪不定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也好像我对你的依恋之情。尾联诗人以马的悲鸣,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我们从此挥手告别,各奔前程了,我们骑的两匹马似乎也懂得我们的心情,不忍离别,而萧萧长鸣……马尚且不愿意分开,又何况人呢?
宣州谢腱楼饯别校书叔云[1]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2]。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3]。
注释:[1]谢腱楼:南齐诗人谢脁作宣城太守时建,又称谢公楼、北楼,唐末改名叠嶂楼。校书叔云:李云曾为秘书省校书郎,唐人同姓者常相互攀连亲戚,李云当较李白长一辈,但不一定是近亲。[2]蓬莱:汉时称中央政府的著述藏书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唐人用以代指秘书省。建安骨:汉献帝建安时代的诗文慷慨多气,史称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与其先辈谢灵运分称大、小谢。[3]散发弄扁舟:指避世隐居。《后汉书·袁闳传》:“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散发:束发并以簪贯连于冠,散发就是发不整束,解冠归隐。扁舟:小船。越亡吴后,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后世就以弄扁舟喻避世隐遁。
鉴赏:这首诗以唱叹起调,先是感慨去日苦多,今日忧愁烦闷。为了饯别友人,诗人在秋日登上高楼,望着长风飞雁,感慨万端,于是对酒纵歌。在这里,诗人的烦忧并不是惜别,而是怀才不遇。接下来“蓬莱”二句,暗示了自己以及在座诸人的才学和抱负。他称赞校书叔文章老成,深得两汉蓬莱之风;又说自己就像建此楼的谢朓,诗文清新,两人都有壮志逸兴,可一同上青天揽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已烟消云散。但是,这种逸兴来去皆匆匆,愁思又猛然袭来。诗人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由于这种烦闷的心情,诗人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1]。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2]。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3]。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4]。
注释:[1]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2]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衣冠:指王公贵族。[3]三山: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汇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4]浮云: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鉴赏:首联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点明题目。“凤去台空”象征六朝繁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成为了过眼烟云。现在只有长江之水依然不停地流着。诗人在此着意突出人事之“变”,与自然界的永恒形成了鲜明对比。颔联诗人借事抒情:昔日吴国那巍峨的宫殿和葱郁的园圃,如今已经一片荒芜;当年东晋声势显赫的世家贵族也已进入坟墓,成了一抔黄土。言外之意,是说只知道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热衷于权势斗争的豪门,就算得意一时,最多不过是历史上匆匆而来去的过客罢了。颈联由凭吊历史遗迹转而欣赏自然,借景抒情:三山矗立,在云遮雾挡之中,若隐若现,仅仅能看到好像失落在天际的山尖。白鹭洲却清晰可见,好似坐卧于长江之中,将江水分为两道。这两句写景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亘古长存的自然景色,不动声息的在一旁看着历史的兴衰、人事的更迭。由此诗人不禁想到现实情况,开始感叹浮云总是遮蔽日月。长安隐没其中,因而让诗人的内心更加沉痛忧郁。尾联以浮云蔽日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能的人报国无门,表达了对时政的忧虑。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1]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峰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川:平地。
鉴赏:这首诗首句写景:远看,在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之上,冉冉的升起了一团团的白烟。那白烟缥缈于青山之间,在阳光的照射下好像变成了紫色的云霞。这就为不同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次句也是写景:远远地看那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遥看瀑布”四字点题,“遥看”即是望;“挂前川”三字是诗人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同时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承次句描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用“三千尺”来形容他的高;一个“飞”字则把瀑布喷涌奔泻的景象生动的描绘出来了;“直下”二字既描出了山的陡峭、水流的湍急。这样,一副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画面就好像展现在读者眼前一样。
结句是诗人的想象:这可能是银河水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吧!你看,巍巍香庐峰藏在云霞烟雾之中。瀑布如从云端飞流直泻,这就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瀑布是银河从天而降。
望天门山[1]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
注释:[1]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2]楚江:湖南、湖北、安徽为古楚国之地,流经这一段的长江被人称为楚江。回:回旋、转变。[3]孤帆:孤舟。这里的帆指代船。
鉴赏:这是一首写景诗。
诗的开篇就从“江”与“山”的关系落笔:气势恢宏的长江从中间冲断了天门山,滔滔江水从山间流过;这猛烈的江水在向东流时,又向北打了一个回旋,令水势更加澎湃。在诗人的笔下,长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人,显示出冲开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就连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这是借山势描写水的汹涌。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被迫转弯向北,激起回旋。这是借水势衬托出山的奇险。
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做了这样的描写:两岸绵延起伏的青山,向我身后退出,我乘坐的这一叶孤舟,仿佛从太阳出来的方向驶来。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足点,同时又表现出诗人淋漓的兴致。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的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流动的孤舟之上,在行驶途中“仰望天门山”。“出”字给描写出了本来静止不动的山的动态之美。“来”字是“出”字的补充:船在江中乘风破浪,天门山好像张开双臂,迎接着从天边到来的远客。“出”字和“来”字,不仅表现了在船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英姿。同时也描绘出了船上人的新鲜、喜悦的感觉。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1]。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2]。
注释:[1]兰陵:地名,即今山东枣庄,以产美酒著名。郁金香:花草名。古代将其花用作香料。酿酒时放入郁金香,酒便呈金黄色,具有特殊香味。琥珀:树脂化石,呈黄色或红褐色,透明且具有光彩。[2]但使:只要。[5]知:觉。
鉴赏:诗的上两句首先开门见山的点出作客地点:兰陵。再把“兰陵”和“美酒”联系起来,一扫送别诗普遍的那种沮丧的凄楚情绪。使整诗蒙上了一种迷恋的感情色彩。那带着浓郁的美酒,盛在晶莹润泽的玉杯之中,看上去如琥珀般的光艳。
下两句用“但使”二字起笔,一贯到底,出人意外,诗人不单意识到是在他乡,同样也想念着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美酒,让一种流连忘返的心绪,甚至乐于在“客中”的心情完全支配了他。这是本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早发白帝城[1]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1]白帝:《寰宇记》:“公孙述更鱼复日白帝城。”[2]江陵:盛宏之《荆州记》:“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余里,虽飞云迅鸟不能过也。”《新唐书·地理志》:“荆州江陵府,隋为南郡,天宗元年改为江陵郡。”
鉴赏: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下江陵时舟行的情景,诗人用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旅途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