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宋诗精品鉴赏
36373700000014

第14章 唐诗篇(13)

第四段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以及诗人的感慨。战士视死如归,不惧血染白刃、为国牺牲不计功名。这多么勇敢,却又多可悲!这样优秀的战士竟没有遇上爱兵惜兵的飞将军李广呢?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1]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2]。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3]。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4]。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5]。

注释:[1]少府:唐时县尉的别称。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长沙:指湖南长沙。[2]衔杯:指饮酒。谪居:贬谪的地方。[3]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此指李少府贬官之地。[4]青枫江:长沙市南有青枫浦。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城东。[5]圣代:圣明时代。雨露:喻皇帝的恩泽。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点题表关心友人之意。“君”,指李、王两位少府。“意何如”,即“意如何”的倒装。诗人因牵挂这两个朋友,邀请两位朋友解下马鞍来共饮分别之酒。席中询问朋友被贬谪的地方在哪里,共话分别之情。

颔联、颈联四句分叙两位友人被谪居的地点,和将要谪居的心情。“巫峡啼猿”,交代了李少府被贬巫峡,一定会被巫峡的猿啼催流伤心泪。衡阳与长沙接近,用衡阳来表王少府被贬去长沙。相传衡阳有座回雁峰,南飞的大雁飞到这里便折回北方。“啼猿”、“归雁”寄寓贬谪愁思,融情于景,感人至深。颔联之中,诗人安慰两友人还可以书信往来,互相传递讯息。互相安慰,互相鼓励。颈联用“青枫江”、“白帝城”分别承接“长沙”、“峡中”,点明被贬谪的具体地点;用“远”和“疏”暗写二友被贬之地的偏僻。

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宽慰和希望。当时正逢圣明时代,皇帝恩泽多。我们三个人一定只是暂时分别,千万不要让心情苦闷和烦恼,应该更加积极的工作和生活,等待再次被重用之时。可见诗人对当时王朝的治理还是比较满意的,对国家的前途也比较乐观。

刘长卿(?-约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天宝元年(742)进士,曾任长州县尉、海盐令,后贬潘州南巴尉,大历(766)时,为鄂岳转运判官,以触犯大官僚吴仲孺,再贬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又调任随州刺史。诗名盛于中唐前期。他的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弹琴[1]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2]。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1]诗题一作《听弹琴》。[2]泠泠:形容琴声的清幽。七弦:琴本五弦,象征五行。配五音,宫、商、角、徵、羽。后周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成为七弦。松风:即《风人松》,琴调名。

鉴赏:诗的一二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七弦琴的琴声,清幽古典,静静地听,仿佛风吹松林一样。琴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是的琴的声音,逗起“松风寒”。“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将读者引导进人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听琴入神的情态,由此可见琴声的不同凡响。

三四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写诗人虽然格外喜欢那优美的古调,遗憾的是现在已没有几人喜欢弹奏古琴了。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当时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庄重有如松风的琴声虽然美,如今却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的情致来欣赏它呢?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诗人在诗中慨叹古调受了冷落,借以比喻世人追随时尚,趋炎附势,流于随俗,而自己则寂寞无依。

送灵澈上人[1]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2]。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寺庙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2]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一、二句中描写了苍苍山林之中的灵澈上人归宿的地方,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这时的时间已是黄昏。这钟声好像在催促灵澈赶紧回山。

三、四句写灵澈辞别了诗人归去时的情景。灵澈头上戴着斗笠,身上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青山”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灵澈所居住的寺在山林之中。“独自远”写出了诗人伫立远送,对灵澈的依依不舍之情。从中表现了诗人和灵澈之间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也表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从而淡泊的情怀。

饯别王十一南游[1]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2]。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3]。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4]。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蓣[5]注释:[1]饯别:设宴送行。王十一:姓王,排行十一,生平不详。[2]望君二句:在意义上应当是“挥手泪沾巾”在前面,说自挥手告别后,就只能向着长烟阔水望你了。以后四句都从“烟水阔”生出。[3]飞鸟:喻远行者。没何处:指其远行无依。空向人:枉向人,即好友不在,风景徒佳之意。[4]五湖:说法很多,这里指太湖。[5]汀洲:水中平地。白蘋:水草名,花白色。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开头,诗人的朋友王十一已经乘船远去,他乘坐的小船行驶在宽阔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浩淼的的江面,用频频挥手来表达自己依依惜别之情。

第三句“飞鸟没何处”,“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在诗中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没”字紧扣“望”字;“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朋友的背影。思念之情,不绝如缕。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就凝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之上。

五、六两句“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既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地点:朋友的一叶孤舟沿江南下而去,渐渐远行,抵达太湖湖畔后才会停下来。又表达了诗人的心希望追随朋友一同远去,直到伴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下的太湖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呢诗的最后,诗人又从恍惚的思绪中回到送别的现场。“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诗人站在渡头之上,望着秋水出神,久久不忍离去,因为友人的离去,心中泛起无限愁绪。

长沙过贾谊宅[1]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2]。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3]。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4]

注释:[1]贾谊: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出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被重用,抑郁而死。[2]栖迟: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用以暗喻贾谊的失意。楚客:流落到楚地的客人,此处指贾谊。[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这两句诗化用了贾谊《鹏鸟赋》的句子。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以为不祥的鸱鸟,深感自己的不幸,因而在赋中发出了“庚子日斜兮,服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的感喟。诗人借用其字面,营造了“人去后”、“日斜时”的倍觉神伤的气氛。[4]怜君: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诗人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鉴赏:这是一首吊古诗。

首联:“三年谪居”,只落得“万古”留悲,上写句意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的感觉。“此”字,点出了“贾谊宅”。像鸟儿那样的敛翅,飞不起来的生活是惊惶不安的。流落在他乡怎不让诗人“悲”呢?一个“悲”字,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老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羡慕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是当时贾谊的实际处境,更是唐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见”二字,写出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惆怅。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诗人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的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皇,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再被贬,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高妙。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写得很含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时光。这两句,真切地刻画了诗人抑郁无诉的心境。

尾联勾画了一幅荒村日暮图。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吹过,黄叶纷纷飘落。这正是诗人所生活的环境的写照,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相照应,加重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1]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2]。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3]。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4]

注释:[1]吴公台:故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西北,原为南朝刘宋时沈庆之攻竞陵王刘诞时所筑弩台,原名为鸡台。后吴明澈围北齐于江都,重加修筑,以射城内,因称吴公台。[2]摇落:指秋天草木凋零。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入:一作“秋日”。[3]寒磬:寒空中传来的磬声。[4]惆怅:失意,心情不舒畅。

鉴赏:这是一首怀古诗。

首联“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写在一个秋风摇落树叶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弩台上的寺庙,顿生思乡的情感。颔联“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接着写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峰,都在云雾缭绕之中。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写夕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落下,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弥漫。正值秋日,秋风瑟瑟,这钟磬之声也好像带有一股寒意。尾联“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写南朝古迹尚存,当时的人却早已不在。惟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在秋天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1]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2]。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3]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4]。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5]

注释:[1]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御使中丞的简称。唐时边将往往加御使中丞、御使大夫一类的官衔。汉阳:唐鄂州汉阳县,在今武汉境内。别业:别墅。[2]驱:驱使,指挥。[3]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4]三边:汉以幽、并、凉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轻生:指出生入死,建立功勋。[5]江汉:江汉对举时,指长江和汉水。欲何之:打算向何方去呢?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对李中丞去守卫边疆的勋绩推崇备至。同时对他被弃用的遭遇,流露出情感上的共鸣。

首联“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写现在这位四处流落的征南将军,曾经统帅十万大军。颔联“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写罢职归来的李中丞产业全无。到老还留念着以前政治清明的时代。颈联“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将李中丞置生死于度外、威武镇三边的形象勾勒出来。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写面对这茫茫的江水,不知道日落后将军又将去向何方?

寻南溪常道士[1]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2]。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3]。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4]。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5]。

注释:[1]常道士:生平不详。[2]经行:走过。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3]渚:水中小洲。[4]过雨:即雨过之后。随山:沿着山势的自然径路。[5]禅意:佛教指思想上静虑澄心的境界。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鉴赏:诗的开篇:“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写诗人寻访道士,一路走过去,看见莓苔中留下的足迹。既然路上莓苔遍布,可以想象到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三、四句:“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写小洲之上,白云浮进水中。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这里,是写景:悠悠白云缭绕着静谧的小洲,这是远景;道士居处的门静静地闭着,门外芳草萋萋,是近景。远景近景,都突出了一个“静”字。五、六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写诗人沿途观看了雨后的苍松翠柏,一路又沿着山路来到了水的源头。诗人在寻找道士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观赏松林的雨后颜色。雨后的森林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诗人并没有道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会。雨后溪水潺潺,顺着山势,诗人自能找到溪水的源头。七、八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写溪边的花草似乎也通晓禅意,面对人们,不再需要任何语言。诗人最后写他找到了道士,按常理,二人会面会有很多话说。但诗人与道士,相对无言。这说明寻访道士只是一个因,诗人鉴赏道士的隐居环境才是目的。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1]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2]。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3]。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1]江州:唐江南道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薛六柳八:二人生平不详。员外:官名,员外郎的省称,正额以外的官员。因曾有《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故这首说重别。[2]生涯:生业、生计。这里指宦途事业。承优诏:蒙受优渥的诏命。空知:徒知。[3]胡雁:犹云北雁。雁在秋天由北而南,胡地在北,故名。淮南句:战国时淮南皆属楚地,故说楚山;木叶落则山更明显,故言多。

鉴赏:首联:“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写诗人长期飘零,世事早已经参破。预想不到的好事,无非是虚幻的宦海沉浮。诗人只想浪迹天涯醉酒当歌。颔联:“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写在九江所见的江上升起的明月、飞掠夜空的鸿雁和淮南瑟瑟的秋风,树木凋落。这两句写九江秋天夜景,境界凄清。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颈联:“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写诗人寄身在这遥远的地方,感到自由、欣喜,纵然白发丛生也不曾让自己徒然悲愁。然而,接着便感到已经老去的惆怅。尾联:“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写诗人已经衰老,步态龙钟,可朋友还叮嘱他,谨慎人间的风波。这声声叮嘱,让诗人感到惭愧、感动。结语倍见薛、柳两位朋友对他的真情。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1]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2]。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3]。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4]。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5]

注释:[1]夏口:地名,今湖北武昌。鹦鹉洲:在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中丞:官名。[2]汀洲:即鹦鹉洲。楚客:诗人自指。[3]汉口:今武汉汉口。[4]孤城:指汉阳城。戍:哨所。[5]古今怜:古今为贾谊的遭遇而叹息。

鉴赏:首联:“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写静静的汀洲,没有风浪和烟霭,只有诗人漂泊的影子,在思念着旧交元中丞。颔联:“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写在汉口的夕阳中,不时可见渡江的鸟雀,洞庭湖的秋水与长天连成一片。这两句写景气势雄阔,但还透着凄凉。颈联:“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写诗人的所闻所见。号角响彻山背后的孤城,诗人增添一种寒意;临江的哨所旁,泊着诗人的船只。尾联:“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写贾谊上书,是忧国忧民的赤子;无论是古人或是今人,都为他的远谪而叹息、辛酸。

这首诗的前六句,写的都是景物,层次井然。作者从夏口坐船出发,首先看到汀洲,这个时候是在白天。到汉口,将近黄昏;到鹦鹉洲时,已是晚上。一路写来,有所见的近景,有远望的远景。景中又寄寓着对元中丞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