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
36393100000005

第5章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整体上还不高,国际竞争的压力促使我国必须尽快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将在相当长时期内采取追赶型战略;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约束较大,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更为复杂;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尽完善,我国政府还在不断的探索如何更好与市场结合,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协调好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的相互关系。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要尽快完善起来,才能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一)我国规划形式上与其他国家差别不大,但内部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规划功能、规划内容、规划编制流程等形式上与国外规划差别不大,规划功能体系相似、内容演变趋势基本一致、编制程序大都遵循五步法。但中外规划的调控功能强弱差别很大,我国规划的调控功能较弱;尽管各国规划内容演变趋势较为一致,但我国“战略目标+政策措施”的内容组织方式仍不成熟,经济内容过多、社会领域内容较少,涉及领域过宽;与成熟规划相比,我国规划编制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也不足,尤其是规划协调环节更为薄弱;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

国外较成熟的规划多重视评估的作用,将评估做为调整完善规划的基本手段。相比之下,我国规划评估工作很不健全,一些中期评估、应急性评估等工作基本属于空白,这是中外规划形式的最大差别之处,需要尽快补充完善这一环节。

(二)中外规划普遍具有三类功能,未来应着重加强我国规划的调控功能

信息功能、协调功能、调控功能是规划的基本功能。其中信息功能和协调功能是规划的基础功能,调控功能是规划的核心功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较弱,除了规划本身的原因外,尚不完善的经济体制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从我国政府调控工具体系来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战略与政策措施之间的传承者,承担着提出、分解、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功能,引导、约束各种政策方向,促使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协调,具有独特的调控空间。未来应在市场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的背景下,逐步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

(三)国内外规划内容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应本着“有进有退”的原则调整我国规划内容

国内外规划内容演变趋势基本一致,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核心内容,逐渐由经济向经济社会领域拓展,空间发展内容、生态环境内容、国际性内容等普遍增多。但也应看到,我国规划还存在经济领域内容偏多、社会领域内容偏少、涉及领域过宽的问题,尤其是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不具体,导致规划实施难度较大。

未来,应本着“有进有退”原则调整我国规划内容,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的内容,缩减经济内容,逐步删除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之外的内容。采取“规划目标+配套政策”的规划文本写作模式,保证各规划领域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采取总体框架和近期具体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政策对规划内容的支撑保障作用。

(四)“五步法”是中外规划编制的基本方法,我国应大力加强规划协调工作

尽管存在着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相互结合等不同编制模式,但各国规划的编制程序都可分为五个步骤:前期研究、初步方案、充分协调、最终方案、审批实施等。其中前期研究与充分协调阶段是促使规划编制科学化、民主化的关键环节。我国规划的前期研究存在着较多问题;相对较为成熟的规划协调而言,我国规划缺乏与企业、民众的协调,也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时间偏短。

未来,我国应建立专门负责规划协调的组织机构,加强规划与企业、居民的协调。以委员会的形式搭建规划协调平台,借鉴“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成立规划协调委员会,吸收行业代表、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普通民众等参加,与规划编制同步开展协调工作,保证各利益主体全程参与规划协调。在进一步加大与专业部门、地方协调力度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与企业、民众的协调,尤其是与战略性产业的企业代表、不同阶层的民众代表进行协调。

(五)规划评估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应尽快建立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评估理论方法

规划评估是我国规划体系中的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完整的规划评估体系包括四类评估,即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应急评估、最终评估。年度评估报告的内容重点是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和进程;中期评估报告的内容重点是规划实施环境、实施进程、修改建议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应急性评估报告的内容重点是重大突发事件对规划的影响;最终评估报告的内容重点是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

规划评估基础理论研究较为缺乏,规划评估理论体系、评估技术方法、评估工作组织等研究都不成熟。西方国家在公共政策评估领域已经初步建立了成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公共政策与发展规划的评估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借鉴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尽快建立规划评估理论方法,是完善我国规划工作乃至完善政府调控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威廉·刘易斯:《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2.刘瑞、武少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实践、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马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4.莫里斯·伯恩斯坦:《东西方的经济计划》,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成思危:《发展计划的制定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杨伟民:《规划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版。

7.许峰:《阿根廷:一个人民的经济复兴计划》,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3期,第14~19页。

8.朱云贞:《菲律宾的“747经济计划”及其前景》,载于《亚太经济》,2004年第2期,第20~22页。

9.Tony Killick。The Possibilities of Development Planning,Oxford Economic Papers,July 1976.

10.M。Bornstein。Plan and Market:Economic Reform in Eastern Europe,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11.车耳:《法国经济计划化的终结》,载于《欧洲研究》,1998年第2期,第43~51页。

12.高中毅:《试论俄罗斯的规划体制》,载于《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3期,第36~44页。

13.白成琦:《日本经济计划四十年》,载于《世界经济》,1997年第10期,第56~59页。

14.沈越:《德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市场经济:韦伯模式对联邦德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62~68页。

15.百百和、夏目隆、福田亘:《经济计划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相伟:《加强中长期规划的战略性》,中国物价出版社2008年版。

18.相伟:《科学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建立健全规划评估体系》,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7期。

19.相伟、樊杰:《新时期区域综合规划中的“协调”问题初探:基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的思考》,载于《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