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36398000000019

第19章 挖掘潜能:发现孩子,解放孩子(6)

父母带着孩子去发现和欣赏知识,目的在于让孩子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对学习知识感到愉悦,从而进行更多有意义的、有效的学习。只有让孩子发现知识、欣赏知识,学习的过程才会变得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挑战,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学习欲望。同样,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发现和欣赏,又会反过来促进父母自身的成长、进步与更新。我的建议是:

父母首先要敏于发现。学习不能没有发现,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任何人、任何事情、任何环境,都可以给人学习的机会。发现,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独具慧眼、敏于发现,锲而不舍,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

正确而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兴趣。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真正的爱好,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其次是多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他信心。最后要多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保持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

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之美、发现乐趣。对孩子的行为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在探索中学习。经常给孩子提供一些新的知识,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还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条件地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近年来,“尊重教育”经常被提到,但很可惜的是,它仍然停留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层面上,其深层教育价值没能被进一步挖掘。

为区别于一般的“尊重教育”,我们提出高度尊重孩子的概念,也就是说,仅仅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够的,还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我正是用这把尺子来衡量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教育理念的真伪,只有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影响教育价值的生命发展规律中,有一个规律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主动性是人的素质核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主动性规律,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动要求发展的高级本能,即一种人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历史。

天性为命,人性为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地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但我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探讨中发现,还有很多的教育者,尤其是家长,对人的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教育者应当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很奇妙的是,一旦建立了保护孩子主动性的观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无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对于孩子的成长,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4条总结:

美国孩子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时,就整天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的观念里,让地球掉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受人追捧,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孩子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4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幼儿园的孩子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孩子喜欢早起,7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孩子,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考察团写道: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将近30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中国和美国教育考察团的预言都错了。

当然,我不认为培养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我对美国教育也有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教育比起我们有多强。但是无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这个“黑色幽默”给了我们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敢不敢彻底给孩子松绑?为什么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彻底依靠的?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

佛经里说:“放下执著,就成为阿罗汉,放下分别,成为菩萨,放下妄念,成为佛。”这对教育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教育者的美德是由放弃自我而成的,比如放下我们固守了很多年的师道尊严。

“放下自我”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要做到真正的“无我”,应把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即使放进孩子的眼睛里也不会让孩子感觉不舒服。

所谓放下,主要应做到两点:一是放下面子,向孩子学习。一旦有勇气向孩子学习,你将收获到孩子自己主动学习;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问孩子。一旦有困难找孩子,哪怕是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当你请教孩子的时候,他或许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比任何高明的教育家告诉你的答案要精彩、绝妙。

“教育者是孩子的学生”,这不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孩子对教育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涉及事物好坏、对错判断的价值观方面;二是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消费的看法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方面;三是在对数字化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对文化新潮流的了解上。

据我的观察,相对于刚刚入门的教育者而言,那些似乎有着传统丰富经验的教育者更加难以放下自我,因为他们更加沉迷于显示自己的丰富学识。

这方面,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在他的《道德经》中,有一个词使用极为频繁,那就是“若”,比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这个“若”,一般翻译为“就像”,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解释,是“装”的意思,老百姓要“装蒜”,为政者“装”,则叫“韬光养晦”。

我认为,这个境界对于教育者来说,那就是要“装傻”,特别是对于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来说,学会装傻,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在生活中,那种看似后知后觉、实则不断超越自己的“傻子”比一些聪明人更让人敬佩,这样的“傻子”从不认为自己聪明,甚至认为自己很笨,所以,笨鸟先飞,虚心学习以求精进,最后终成大器。

鲁迅说:“世界上的事是傻子干出来的,那些聪明人为着名利而来,干了不光彩的事情,把世界推向黑暗深渊,结果他们也跟着沉沦,而世界依然在傻子手里,推向前进,世界是傻子的世界啊。”傻,有时候是必要的。

勇于做“后知后觉者”,在孩子学习时,务必缓“说破”,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甚至敢于装傻,虽然教育者暂时会觉得丢了一些“面子”,但孩子将因此获得智慧,而教育者最终将获得教育的成功,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那么,孩子的主动性怎样才能获得发展呢?

歌德说过:“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在实践中教育孩子,使每一个孩子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感知、感悟、积累,这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实践教育更加符合孩子个性发展的需要,它注意孩子学习的活动性、游戏性,其无痕性、可操作性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更能轻松直接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们来看一位妈妈的叙述:

像许多母亲一样,儿子出生前,我翻阅了大量的家庭教育书籍,尤其是早期教育和超常教育方面的。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谁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呢?然而,我的儿子从出生到1岁半,各方面的发展和表现都很平常,没什么令我们惊叹的地方,最让我和丈夫有失颜面的是,儿子说话和走路都比周围的孩子晚。丈夫开玩笑说:“笨鸟先飞嘛,别人的孩子是笨鸟,而后飞的是聪明鸟。”玩笑归玩笑,我还是在轻度焦虑中等待着儿子的成长,盼望他某种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早日出现,并努力促成这种“黄金时期”的早日到来。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新大陆”。

儿子1岁零7个月的时候,我在商场里给他买了一套数字模型,一开始教他认数字,他似乎心不在焉、毫无兴趣,但我还是坚持不断地教他认这些数字。八九天后,他竟然能指出(还不会说)1、2、3、4这几个数字。看来儿子虽然不动声色,其实心里在默默地学习和辨别。接着我在他面前不断刺激5、6、7这三个数字,没几天他就能指认了。我对自己的大胆尝试和教法很高兴,看来只要启蒙得当,儿子自有他的理解方式和接受方式。仅仅1个月,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儿子都能辨认。虽然儿子说不出来,可是他心里明白着呢,一到外面,他就主动“复习”,并且“大显风采”。我抱他走在家属院里,他见到墙上大大的楼号或者有数字的标牌,他就“啊啊”地让我给他指认,如果我不给他说,他就不让走,当我念出这些数字之后,他马上就安静了。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我和丈夫终于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了。

那段时间,他对数字的迷恋,竟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一天凌晨,他在熟睡之中翻一个身,嘴里模模糊糊地发出像是“1”和“8”的音,还“咯咯咯”地笑了几声,我和丈夫会意地笑了笑。我可以猜出儿子的梦境:他正确地指认了几个数字,得到我或周围人的赞扬,自己很得意。一个不足两岁的幼儿就有了这样的上进心,这是多么难得呀!

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接受,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实践中,儿童在做自己情感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主动参与到动手动脑、思想和身体的锻炼过程中去,他的主动性将因此得到充分发展。

关于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我的建议是:

高度尊重孩子。孩子不是玩偶,而是和我们一样具有平等的尊严和地位的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权利、情感和状态,让孩子生活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里。

重视生活。教育要以生活实践为主,通过生活实践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重视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把生活场所当做教育的场所。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幼儿爱玩、爱动、可塑性强,也正是学知识、长身体、塑造品格、陶冶个性、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根据幼儿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乐、在玩中思、在玩中得、在玩中创”。

小心别当了孩子理想的刽子手。不要把自己的理想移植到孩子身上,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的权利,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鼓励和引导其成长,否则很可能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孩子自己设立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促使孩子主动学习,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

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呢?一个有效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体、可以量化、能够实现、注重效果、有时间期限。

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量化和有时限。量化是指可以使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如果不能用数字直接描述,则应能够在进一步分解后用数字描述。时间限制是指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不能量化又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是无效的,很容易成为幻想。

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而没有目标的指引,孩子的潜能也无法完全释放,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之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若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条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第一名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