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
36398600000001

第1章 需要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什么是家教

家教是一个固定的名词,就好比佛陀的教育被称为“佛教”,家庭的教育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作“家教”,沿用至今。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有没有家教,是指一个人有没有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或者影响,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暗算》的作者、著名作家麦家,他说,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识字有限,但知识与智慧是两回事。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让他永远记住了——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麦家说,这句话太有哲理了。它以异常的华丽色彩和哲理内涵永远烙在心里,成了他人生接受的第一句“名言”。改变,有时候就是一句话,一念之间。当他带着这句话去上学后,父亲送给他的这句话,让他时时心有磐石和灵犀,对这个日益喧嚣、物化的世界,保持了应有的距离和警惕。

巧的是,我在讲学中经常引用好友田玉的父亲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句忠告:大年三十一算账,人在本钱在。据说,田兄的父亲80多岁,几乎不识字,但有着高深的人生智慧。

朋友转发香港电台著名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的信,抄录如下: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的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二、没有人不可替代,没有东西必须拥有;三、与其盼望长寿,不如早点享受;四、世界上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五、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六、你怎么待人,并不代表别人怎么待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只会徒增烦恼;七、亲人只有一次缘分,好好珍惜,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我想说的是,中国的家教文化,其实与文化水平高低无关,却贯穿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过程,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宗教。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再加上母亲的良好情绪与内心温度,应当是家庭文化最根本的流露。

孩子内心最需要什么

洞察孩子的内心需要,是教育的前提与出发点。那么,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呢?

关于需求,众所周知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了便于阅读,将这个层次阶梯引述如下:

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需求层次,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为便于教育者理解,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我把青少年时期的需求转化为如下层次:

第一层次是美好的食品(象征着物质上的需求);

第二层次是赞美(象征着精神意义上的初步满足);

第三层次是重要感(包括自尊、自信两个方面);

第四层次是学习上的成就感(指经过自己努力而实现目标的满足感,需要教育者的及时反馈与评价);

第五个层次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指自我概念的建立)。

每一个孩子都是想要上进,想要获得深层满足的,教育者若能一步一步给予各层次需求的满足,孩子的自我概念就能逐渐建立起来。

将以上五个需求集中起来,我来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多少教师和家长,与孩子日日相处,物理上的距离最近,心灵间的距离却很远,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这样,即使家长花大把的钱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花大量的精力去“开小灶”,都是无济于事的。

记得几年前,北京发生了一个家庭惨剧。有一对夫妇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他们16岁的孩子忍受不了家庭的压力,忍受不了父母对他交往女朋友的事情强加干预,残忍地把父母杀害了。后来法官在法庭上问他真正的杀人动机,他说了一句话:“是因为我的父母亲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究竟需要什么?”我想,这句话是对所有教育者说的。

无数事实证明,只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长辈的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能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我们每年要接触很多所谓有网瘾的孩子,这些孩子身上有一个共性——他们的心灵是冰凉的,没有在家庭或者学校中得到温暖。我们经常说,他们的心灵实际上每天都在街头流浪,自然就到虚拟的空间里寻找慰藉了。

事实上,经过这几年对网瘾孩子的调研和调整,我可以很明确地说:“网瘾根本不是教师和父母的对手,网瘾问题也并非‘心理疾病’,只要我们的孩子每天在家庭和学校里能得到精神能量的补偿,一切问题都会变得简单。”

把我们心中的能量输送到孩子的心里去,孩子们的心中就能春意盎然。我经常呼吁天下的母亲,无论怎么忙,每天回家都应当做一件事情——毫无怨言地做一顿晚饭,这顿晚饭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能量。现在的母亲,特别是每天上班忙碌的母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做饭,即使好不容易做了一顿饭,也满腹牢骚……因此,孩子和家人会由于得不到精神的滋养,走出家门,他们的心灵是饥饿的。

教育是一种大爱,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这种传递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明的技巧,多么深刻的理论指导,任何一个家长,任何一位教师,只要心存信念和希望,都一定能做到。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猿猴变成人需要几千年的时间,人变成动物却只是一夜之间,现在地球变暖了,人心变冷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况,也给当下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根本性问题。

做温暖人心的教育

教育,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在生命的第一页,教育便在不知不觉中留下各式各样的痕迹,如水般无形,却无处不在。

生命的核心是心灵,是人类唯一能与宇宙沟通的器官。人之所以高贵正是在于心灵。

生命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精神的能量,亦即心灵温度。教育之道在于心灵,温暖心灵是教育的核心,因为一个人的心灵是温暖的,他的大脑潜能就会自然激发与拓展。

我所倡导的教育者之首要原则就是:说有温度的话,做有温度的教育,上有温度的课。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她怀上了双胞胎,因为身在异国他乡,有些紧张。七个月的时候,婴儿早产了,两个稚嫩的小家伙被送进了医院的特护中心。

当被允许去特护中心看孩子时,她发现他们身边各有一个小本子。本子封面上贴着他们各自的照片,写着他们的名字。她好奇地打开,发现上面记录了婴儿自诞生以来每天的变化,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注意到了。

第一天:“宝贝,欢迎来到特护中心。你看起来多么可爱啊!你早早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想给你的父母一个惊喜吗?”

另外一天:“今天你打了一个很大的哈欠。”旁边画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考拉,抱着树枝在睡觉。

等到下次去看望的时候,她发现那个本子里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今天你的父母来看你了,他们还第一次亲吻了你。”

而这一天的记录是这样的:“今天给你做了一次身体检查,为了防止射线损伤你的眼睛,我们给你戴上了眼罩。这可是你平生的第一副太阳镜哦。”那个小眼罩也被小心地粘在了本子上。

……

所有这些都是特护中心的护士们自愿做的。她们像天使一般,为一个新生命的来临而欣喜。她们替婴儿写日记,记录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她们还在纸页空白处画上色彩斑斓的花草和可爱的小动物。她们为孩子留下了生命中最珍贵的第一页。

很快,她就要带着孩子们出院了。护士把那两本漂亮的日记移交给她和她的丈夫,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记录下去,一直到孩子们长大成人。

等孩子们长大,看到自己生命最初的表现时,也许会想起那些陌生而又亲近的护士们,那些注视过他们的人,那些记录过他们的人,那些爱心无法得到直接回馈的人。可以想象,那时候,护士们已经老了,但是依然美丽。

爱是阳光,是人世间最温暖动人却难以言说的东西。温暖,是全世界最美好最轻柔又最能打动人的生命底色。人的生命无法复制,温暖却永远能够直抵内心。

作家罗兰在《好老时光》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有一天,和孩子们一同翻看旧时的照相簿,看着那些发黄的照片,我说:

“我真想念小时候到过的一些地方!”

读大学的女儿在旁边同意地说:

“现在我明白你为什么想念那些地方了。因为我也怀念我小时候住过的那条巷子和那巷子里的邻居。”

于是,孩子们谈起小时候如何与邻居的孩子骑脚踏车、跳橡皮筋、捉迷藏、唱歌。过年的时候,如何大家约好通宵守岁,每家的大门都开着,可以随便到彼此的家里跑出跑进。大家穿着新衣,手里拿着鞭炮和香头,点炮仗,放花筒,好热闹!每家都灯火辉煌,喜气洋洋。每家都供应各种各样的零食,真快乐!

“那时候的邻居真好!像一个大家庭!”

“那条巷子真好!只有一面通马路,另一面是绿绿的稻田。”

“对面住的两家美国人也好,他们和我们一点儿也没有隔阂。”

“对啦!那个叫克丽斯汀的女孩,虽然有小儿麻痹,可是她又会骑车,又会打乒乓球。成天笑嘻嘻的,好乐观!”

“记不记得那时候我们赛脚踏车?”

“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走丢了,还是林妈妈家的老朱把我们找回来的?”

“不是林妈妈家的老朱,是龙妈妈家的唐信武!”

“还有一次,老三爬梯子上了屋顶,不敢下来,在屋顶上大叫,是妈去叫老朱把她救下来的,记不记得?”

逐渐长大的孩子,已经感到有了值得回忆的“好老时光”了。

我在旁边听着,为他们那些小小的回忆感动着。庆幸当初在艰困拮据的景况下,为了房子便宜,而选了那么一个地段定居,才使孩子们享有朴质的生活,温暖的人情,天然的稻田景色。

那些宁静舒展的日子,织入了他们幼年的生命,无形中铸造成他们的人格及人生观的一部分。那段温馨宽朗的日子,使他们相信,人是可以依赖的,人间是充满着友情的,世界是不拥挤的。即使有困难,也必有人相助;即使有不幸,也不必悲观。

那时候,邻居都没有什么钱,小小的房屋,每家只有20坪地,槿篱木屋,孩子们都在巷子里玩。各家都是门虽设而常“开”,孩子们随便跑出跑进。那条一头通大路,一头通稻田的巷子就变成孩子们的公园。对面只有两幢美国人的住宅。旁边也是菜田和草地。所以,孩子们可以有机会看见青草,接近野地,和蜻蜓蚱蜢为伴,做做天然的动物。

孩子们对童年生活的恋念,使我自己也开始了悟,为什么我总不忘老家园中的每一株草木,每一块砖石,每一幅字画,总觉老家后门外的那条宽朗的河水织在我生命里,那些草木也织在我生命里。我开始了悟,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多是受到幼年那个环境的影响与启示。那有着将近百年历史的古老住宅里,印着我童年时候的小小足迹。我是家中第五代的第一个孩子,长辈们的疼爱虽然给我温暖,没有玩伴的岁月又难免使我孤独。那便是为什么我习惯了和后园的树木花草及蚂蚁们消磨长昼;为什么我独自数遍了那雕刻在古老墙壁上各式各样的图案花纹;为什么我那样熟悉河水的浩阔,渔舟的闲适,与河岸两旁芦苇的萧疏。

很多时候,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教育,同温暖的生命一起开始。温暖,就是最简单却最好的办法。

一个教育者,若满怀爱,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的一切,就等于敲开了孩子的心灵之门,触摸到了教育的灵魂。

有这样一段对话:

“太阳能播种吗?”我故意问她。

“能,真的能。”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而且表情十分坚定。

“那怎么种啊?在地上挖一个坑,像种向日葵那样种吗?”

“不是种在地上。”

“那种哪里?”

“种在——对,种在心上啊!”小女儿说。

“太阳也能种在心上?”我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当然能。人心中有了太阳,走路就不怕黑了,就不怕冷了,也不怕累了。”

“啊,太阳原来那么神奇呢?那你在我的心中多种几个太阳吧。”

“不能等着别人种,要自己种。”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用自己的热情和真爱,去感应并温暖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感受到温暖,他的大脑潜能就自然得以释放。

教育之道,就是生活之道。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提高内在生活质量。为教育而教育,是狭隘的,是枯燥的。

教育是生命温暖生命、精神培植精神的事业,其效果好坏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教学设施有多先进,学校走廊上、教室里悬挂多少名言警句,教师布置了多少作业、学生考试考了多少分;亦不在于父母给孩子报了多少课外辅导班,家里准备了多少参考书……而在于每一位教育者以丰富的内心情感去指引和感召孩子。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伴随着梦想,守望着信念,就有永远的源头活水。也许我们无法抵达“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至高境界,但我们至少能做到心中有孩子,心中有温暖,让每个孩子的喜悦和苦恼敲打我们的心,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一旦失去了理想与信念,我们的心灵将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天天走向枯竭与萎缩……

生命在温暖的状态下才能快乐、自在地生长。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生命成长。从教育同温暖的生命一起开始,我们不妨共同尝试我们的生命事业。

本书我们将探讨教育的25个关键精神能量,亦即孩子的最“需要”,包括自尊、包容、开放、真爱、平静、信任、发现等。这应当是新家教的逻辑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