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36399400000025

第25章 做启发者,而非灌输者(1)

某日,小明很伤心地回到家中。

妈妈就问小明:发生了什么事呢?

小明回答说:班上的小华都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可是我却不知道。

妈妈心想此时可以告诉小明男女之间的事情,顺便做一次正确的性知识教育。

妈妈就告诉小明:男生爱上女生。然后结婚…也提到精子如何遇上卵子。

妈妈把一切她所知道的都告诉了小明。

当妈妈完成满意的教学后,小明仍一头雾水地看着妈妈。眼角滴着少许的泪水说:

小华说他从宜兰来的。可是妈妈您说了一大堆,我还是不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啊。

每个家庭教育模式迥异,每个孩子身处的环境不同,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家长不能以自己认同的或某个唯一的标准判定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对错、好坏。

现在的孩子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不论是接受现代科技知识能力,还是学习理解文化知识都可能比父母敏锐、快捷。

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育,需要父母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融入社会、感知世界等方面加以正确的开发和指导。

下面通过一个母亲给孩子讲《灰姑娘》的故事这样一个场景,看看她是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的:

玛丽手里拿着一本精美的画册,来到妈妈面前,让妈妈给她讲美妙动听的童话故事,妈妈把玛丽抱到怀里,用柔和的声音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一会儿,小玛丽就听得入了神。

故事讲完,妈妈问道:玛丽,你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玛丽对妈妈说:喜欢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灰姑娘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灰姑娘不好。

妈妈又问: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灰姑娘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玛丽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玛丽回答:灰姑娘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妈妈告诉玛丽:玛丽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看,他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也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的朋友会吓一跳的。

玛丽你要记住,这也是女孩子要注意的,将来你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妈妈做昏倒状,逗得玛丽大笑起来)。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一定要诚实呀!

玛丽回答:是的,如果我是灰姑娘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妈妈问玛丽:为什么呢?

玛丽回答: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妈妈又问: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很好,玛丽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妈妈接着说:灰姑娘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玛丽回答: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人。

妈妈对玛丽说:对,亲爱的玛丽,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灰姑娘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玛丽答道:是的,妈妈!

妈妈又问: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玛丽回答: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妈妈听到玛丽的话,笑了起来。)

妈妈接着对玛丽说:虽然灰姑娘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玛丽,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玛丽会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玛丽再想一想,如果灰姑娘因为后妈不让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玛丽回答: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妈妈又说:玛丽说得好极了!如果灰姑娘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说说看,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玛丽回答:她自己。

妈妈对玛丽说:所以,玛丽,就是灰姑娘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也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和朋友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灰姑娘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玛丽回答:要爱自己!

妈妈对玛丽说: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就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沒有人可以阻止灰姑娘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玛丽回答:是的!

父母们听完玛丽和妈妈的这段对话,从中受到哪些感悟和启示呢?

什么是教育的最大技巧?正是启发。

“启发”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就称之为“启发”或“启发式”。

引马河边易,逼马喝水难。这一“引”一“逼”的不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育者更多地应该作为知识的启发者,而非灌输者。学习的主体是孩子自己,孩子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非教育者做了什么。全盘授予虽然也能称得上是“教”,却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使他们自己去探索。高明的教育者应该在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刻,巧妙点拨,或者指引方向,教导孩子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学习。通过启发、引导孩子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的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孩子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

同样,在教学上,一个好的教师,绝不把知识硬塞给学生:

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有一位老师调任一个后进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孩子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放牧场里的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