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5岁知道就晚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做的50件事儿
36402100000015

第15章 积极充电,可以“通吃”很多领域

爱默生说,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而学习就是不断强化自我的手段之一。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将学习视作劳动——充满思想的劳动,这样才能获得更充实的人生和更广博的智慧。而只有内容充实的生命才是长久的生命,才是年轻人发展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充电,要有成为精英的渴求

“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话,它是一种智慧。不断学习的人才会保持头脑的灵活,才能保证自己的思想不断向前跨越。因此,年轻人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保持这种习惯会帮助你走向精英人群的行列。系山英太郎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系山英太郎,一位在日本政商界呼风唤雨的显赫人物,30岁即拥有了几十亿美元的资产;32岁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显示,系山英太郎个人净资产为49亿美元,排行第86位。他的赚钱秘诀何在?系山英太郎回答道:“善于学习是制胜的法宝。”系山英太郎一直信奉“终身学习”的信念,碰到不懂的事情总是拼命去寻求解答。通过推销外国汽车,他领悟到销售的技巧;通过研究金融知识,他懂得如何利用银行和股市让大量的资金流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后来年龄渐长,系山英太郎仍不甘心被时代淘汰,他开始学习电脑,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发表他个人对时事问题的看法。即使已进入老迈之年,系山英太郎依然勇于挑战新的事物,热心了解未知的领域。

正是凭借终身学习的信念,系山英太郎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所以,如果你想事业有成,如果你想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将终身学习作为你一生的不懈追求吧!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保持优秀。任何一个人,即使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了所有知识学问。“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滞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自己优秀的地位也会逐渐丧失。

皮特·詹姆斯是美国ABC晚间新闻的当红主播。在此之前,他曾毅然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自己。他做过普通的记者,担任过美国电视网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又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新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

而此时的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略微有点生涩的小伙子成长为成熟稳健又广受欢迎的主播兼记者。

皮特·詹姆斯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于,当他已经是同行中的优秀者时,他没有自满,而是选择了继续学习,使自己的事业再攀高峰。

一个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人,无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会把不断学习当成一项重要习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知识对于所服务的机构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他必须好好自我监督,不能让自己的技能落在时代后面。

因此,当你的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要加倍地努力学习;当工作进展得不顺利,不能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时,更要加紧学习的步伐。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习是让我们能够为自己开创一番天地的利器。当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超越以往的表现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没时间阅读,是最拙劣的借口

严文井说:“读书,人才更加像人。”是的,在更多的时候,读书不只是与官、财相连,它是人的风骨的基石;它是文明的卫士,守卫在没有痰迹的风景线上;它是我们行为风范的精灵,不会使我们把商品和零钱扔给柜台外的顾客,惹恼了他们后还不知道为什么;它也是青春智力的储存器,使我们的未来不至于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送给孩子一本书,上面画满强调线的却全是他们认为最不深刻的地方;它也是人类经验的车船,就像培根描述的一样:“如果船的发明被认为十分了不起,因为它把财富、货物运到各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夸奖书籍的发明呢?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示和发明。”

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来阅读或者抱怨学习的环境太差,其实这都是非常拙劣的借口。只要你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跟环境和时间没有关系。在平日里,我们要学习白岩松那样的读书习惯。

白岩松每天最少有两三个小时是专门用来阅读的。他的阅读分成三个层面,第一是每天为工作而阅读,第二是为职业阅读,第三则是为自己而阅读。他觉得,除了需求阅读、职业阅读,还需要一种与时代无关的阅读,而这种阅读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该停止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为了使自己把手头上的活儿做得出类拔萃;也不该连一本有关生命意义的书也不看,那样我们会渐渐失去做人的深度。

总之,读书可以使人明心、清脑、益智、养气。明心指读书可以开阔人的心胸,涤荡人的灵魂;清脑指读书可以拓宽人的思路,开阔人的视野;益智指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智慧和才干;养气则指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和气质。

年轻的时候,必须要求自己每天阅读半小时。滋润心灵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嫌多,而读书是滋润心灵、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读书也需要讲究方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博采众长

读书需要广涉群科、博采众长。宽打基础窄打墙,是读书的方法之一。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欲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有大的建树,博通是必行之路。科学和艺术看来是相距甚远的领域,可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提问时,说道:“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动物园也会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这和理解力和记忆力同样重要。假如你未看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得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吗?对世界或人类活动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2.莫做书奴

书,本应为人所用。可有时却相反,因为有的人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读书越多,就会变得越痴呆,深受书之害。因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居高临下地读,而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中。你应占有书本,而不能为书本所左右、被它占有。有书就要去读,达到为己所用。有了书而不去阅读,就是莫大的悲哀。

3.择优而读

读书,需要选择。试想一个经常在阅读沉思中与哲人、文豪倾心对语的人,与一个只喜爱读凶杀言情故事和明星花边新闻的人,他们的精神空间是多么不同,他们显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力求寻觅上乘之作、经典之作,要多读名著,多读“大书”。所谓经典名著、“大书”,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一些社会学家曾做过统计,其结论是:至少要经过20年的阅读检验而未曾沉没,这样的著作方有资格被称为经典、名著。择优读书,需要一种选择、琢磨功夫。我们应汲取前人的经验,将读书效率提高一个层次。关于读书择优之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就指出:“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拒绝坏书。”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去读那些伟人的、或已被事实证明是经典的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开卷有益。

学富五车,不堪用也没辙

书本知识是永远不能跟智慧画等号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处世智慧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有的人总认为自己学历高,受的教育多,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这种人往往容易在生活中受到嘲弄。

书本和学校里的文化教育确实可以使人提高,但这种文化常常是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它的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性为代价的,仅仅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会使人实际的技能得不到发展,最终人际沟通的潜能也会被扼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只知道教条地搬用书本知识的人,永远也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知识不代表智慧,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能真正发挥出他的聪明才智。生活中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竟然连在社会上立足谋生都很困难。

有一个法学系的高才生去一法院应聘,主考官问她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如何时,她一口气背了上百条的刑法条文。主考官眼前一亮,能熟练到这中地步的学生现在还真不多见,第一关面试算是通过了。第二关是关于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拿到案例一下子懵了,哪些条条框框貌似一个都对不上,自己也很着急,但是就是找不到正确的法文。正在她着急的时候,主考官过来了,看着她白白的答卷,露出了遗憾的表情。

一个只知道啃书本却不懂得实际操作的学生,和一个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熟知人情世故的人相比,很多时候,前者显然是要打败仗的。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就是一些死的没有用的东西。

知识是书本,智慧是人。我们从汉字上去分析,智的本意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知道了万物生长规律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智慧的人。一个新工具的开发设计,是需要知识的,这个知识需要一个载体,就是书本。而智慧则是运用很多领域的知识,进行设计并创新。学知识不是获得“知”的目的,将这种“知”巧妙地运用于实践,并造福于人类,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样的人,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设计分子”,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