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读懂人生的160个智慧感悟
36413300000008

第8章 希望和信念是引领人们成功的信仰(2)

为了登上征伐波斯的漫长征途,必须买进种种军需品和粮食等物,为此他需要巨额的资金,但他把珍爱的财宝和所有的土地,几乎全部都给臣下分配光了。

他有位部下名叫庇尔狄迦斯,深以为怪,便问亚历山大大帝:“陛下带什么启程呢?”

对此,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只有一个财宝,那就是‘希望’。”

据说,庇尔狄迦斯听了这个回答以后说:“那么请允许我们也来分享它吧!”于是庇尔狄迦斯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随后许多人也仿效了他的做法。

大感悟:

莎士比亚说:“希望是苦难的唯一药方。”希望是引领人们成功的信仰。“一个最困苦、最微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可无所畏惧。”

逆境中,生命之花也要傲然绽放

22岁那年,麦吉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失去了左腿。

失去左腿后不到一年,麦吉开始练习跑步,不久便常去参加10公里赛跑。随后麦吉又参加纽约马拉松赛和波士顿马拉松赛,成绩打破了伤残人士组纪录,成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独腿长跑运动员。

接着麦吉进军三项全能。那是一项极其艰难的运动,要一口气游泳385公里、骑脚踏车180公里、跑42公里的马拉松。这对只有一条腿的麦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赛中,麦吉骑着脚踏车以时速56公里疾驰,带领一大群选手穿过米申别荷镇。群众夹道欢呼。突然间,麦吉听到群众的尖叫声。他扭过头,只见一辆黑色小货车朝他直冲过来。

麦吉的记忆停留在了那一瞬间:群众尖叫,自己的身体飞越马路,一头撞在电灯柱上,颈椎已然折断。

麦吉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重伤病房,一动也不能动。周围的护士流着眼泪,一再说:“我们很难过。”麦吉四肢瘫痪了,那时他才30岁。

庆幸的是,麦吉并不是完全瘫痪——手臂能抬起一点点,坐在轮椅上身子可以前倾,双手能做一些简单动作,双腿有时能抬起几厘米。

麦吉有点激动。因为这意味着他有了独立生活的可能,无须24小时受人照顾。经过艰苦锻炼,自认为“很幸运”的麦吉渐渐进步到能自己洗澡、穿衣服、吃饭,甚至开经过特别改装的车子。医生对此都大感惊奇。

接着,医生开始对麦吉重伤的脊椎进行治疗。医院对脊椎重伤病人的治疗好似施行酷刑。他们先给麦吉装上头环:那是一个钢环,直接用螺钉装在颅骨上,然后把头环的金属撑条连接到夹在麦吉身体两侧的金属板上,以固定麦吉的脊椎。安装头环时只能局部麻醉,医生将螺钉拧进麦吉的前额时,麦吉痛得直惨叫。

两个月后,头环拆掉,麦吉被转送到一家康复保健中心。在这里,他发现有这么多与他命运相同的伙伴,眼前的处境也并不陌生,伤残、疼痛、失去活动能力、复健、耐心锻炼——所有这些他都经历过。

于是,麦吉永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又回来了。他对自己说:“你是过来人,知道该怎样做。你要拼命锻炼,不怕苦,不气馁,一定要离开这鬼地方。”

其后几个月,麦吉康复的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预料。

脖子折断仅仅六个月,麦吉便重返社会,开始独立生活。又大约六个月之后,他在三项全能运动员大会上,以《坚韧不拔和人类精神力量》为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获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然而,即使康复过程顺利,病人迟早会遇上一道墙:康复中止,残酷的现实浮现。麦吉遇上了这道墙。当时他身体可复原的已复原了,不管怎样努力,有些事实始终无法改变:手臂永远不可能再抬到高过头顶,而且他永远不能再走路了。

明白这一点之后,向来不屈不挠的麦吉也泄气了。

后来,麦吉获得380万美元赔偿金,他决定迁居夏威夷。当时他对朋友说,他想去那里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麦吉有个不想让任何人知道的秘密:他患上了毒瘾。脖子折断后的第三年,麦吉认识了一个女人,她递给他一些******,温柔地说:“试试这个吧。你够苦了,没人会怪你这么做。”

麦吉心想:“对啊,没人会怪我的。”

一天凌晨,麦吉吸毒之后,转着轮椅来到一条寂静公路的中央。那是阿里道。

麦吉曾在阿里道赢得辉煌胜利,而这时他却在道上思量去哪里再弄些******。这是现实的嘲弄,还是命运的捉弄?麦吉的心被刺痛了。“我才33岁,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他想,“当然,我也不想四肢瘫痪,但既然无法改变这事实,只好学会好好活下去。”

麦吉开始试着从另一角度看待眼前的处境:“也许我的遭遇并非坏事,而是上天给我的美妙恩赐,令我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

从此,麦吉彻底改变了,又回到了生命的正常轨道。

大感悟:

人在极端状况下爆发的潜能有时连自己都难以相信。不可否认,人的确有超越自己、超越自然的潜能。只要自己的信心不倒,不利的环境并不能阻碍一个人的发展。在逆境中,更要坚韧不拔,让生命之花傲然绽放。

坚信人生路长,希望无边

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提议,每人使用最简短的话写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于是大家凝神苦思。

其中一个满脸沮丧神情的青年,交给巴尔肯一纸通篇只有3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

巴尔肯问他究竟,年轻人凄然说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巴尔肯略一沉思,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画了3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和一个大问号“?”。

接着,博士鼓励这位自暴自弃的青年:“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大感悟:

虽然大家都说人生苦短,其实现实人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很漫长的,在这条漫长的路上,有风雨、有阳光;有苦难、也有幸福。很多人能够享受阳光和幸福,却不能战胜风雨和苦难,因此他们在逆境中总是悲观失望,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人生在天地间,就要明白,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必经之环境,面对逆境,只要有希望,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也能走向永恒

有一位普通的乡村邮递员,每天徒步奔走在各个村庄之间。一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他捡起那块样子奇特的石头,左看右看,有些爱不释手。

于是,他把那块石头放进自己的邮包里。村民们看到他的邮包里除了信件之外,还有一块沉重的石头,都感到很奇怪,并且劝他:“把它扔了吧,你还要走那么远的路,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他取出那块石头,有些得意地说:“你们看,有谁见过这样美丽的石头?”

人们都笑了:“这样的石头山上到处都是,够你捡一辈子。”

到家后,他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如果用这些美丽的石头建造一座城堡,那将是多么美丽啊!

后来,他在送信的途中都会捎上几块好看的石头。慢慢地,他便收集了一大堆奇形怪状的石头。但离建造城堡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开始推着独轮车送信,只要发现中意的石头,就会装上独轮车。

年复一年,他再也没有过上一天安闲的日子。白天他是一个邮差和一个运输石头的苦力,晚上他又是一个建筑师。他按照天马行空的想象来构造自己的城堡。

人们都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他的大脑出了问题。

二十多年过去了,在他偏僻的住处,出现了许多错落有致的城堡,有清真寺的、有印度神教式的、有基督教式的……当地人知道有这样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邮差,在干一些如同小孩建筑城堡的游戏。

1905年,法国的一名记者偶然发现了这群城堡,这里的风景和城堡的建造格局令他慨叹不已,因此写了一篇介绍城堡和它的建筑者的文章。文章刊出后,这位邮差——希瓦勒迅速成为新闻人物。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连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也专程参观了他的建筑。

如今,这个城堡已成为法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点之一,它的名字就叫做“邮递员希瓦勒之理想宫”。据说,入口处立着那块当年绊倒希瓦勒的石头,上面刻着一句话:“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

大感悟: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踏上永恒之旅。法国著名大作家大仲马认为“人类所有的智慧可以归结为两个词——等待和希望”,无论我们是否赞同他的论断,但都不能否认希望之光是黑夜的光明女神。没有它,人生将到处充满冰冷、荒凉。

命运由自己掌握

1946年秋天,从西南联大肄业后,26岁的汪曾祺只身闯荡上海。在一间简陋的旅馆住下后,他就开始四处找工作。工作并不好找,他便每天在胳肢窝里夹本外国小说上街。走累了,他就找条石凳,点燃一支烟,有滋有味地吸着,同时,打开夹了一路的书,细心阅读起来。有时书读得上瘾了,干脆把找工作的事抛到一边。

日子一天天流走,兜里的钱越来越少;能找的熟人都找了,能尝试的路子都尝试过了。终于,有一天下午,一股海涛般的狂躁顷刻间吞噬了汪曾祺!他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像一头暴怒不已的狮子,拼命地吼叫。他摔碎了旅馆里的茶壶、茶杯,烧毁写了一半的手稿和书,然后给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诀别信。信邮走后,他拎着一瓶老酒来到大街上。他边迷迷糊糊地喝酒,边思考一种最佳的自杀方式……晚上,几个人找到他时,他已醉昏在街侧一隅。

沈从文在信中把他臭骂了一顿:“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在信中,沈从文谈了他初来北京的遭遇。那时他才20岁,在北京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梦想着用一支笔闯天下,但只读过小学的沈从文最终成功了。读着沈先生的信,汪曾祺如遭棒喝,汗颜不已。

后来,在沈从文的推荐下,《文艺复兴》杂志发表了汪曾祺的两篇小说。不久,汪曾祺进了上海一家民办学校,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再后来,他也和沈从文一样,成了卓有成就的作家。

大感悟:

莎士比亚曾说过:“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命运从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用信念抗争命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