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即学即用的88条心理法则
36426600000044

第44章 加班法则:加班不能加压

“月亮走我也走”,领导到了下班时间不走,下属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走。加班等于敬业,至于效率可以不闻不问。而领导不在的时候,加班等于白加。加班是对自己,对企业负责。加班要加得巧,“我到一个企业的办公室看一圈,就知道这家企业管理者的水平怎么样。”某著名企业老总用非常“权威”的口气表示,“加班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好的管理者要让自己的员工充满主人翁责任感,自觉自愿为企业的利益加班加点,而不是仅仅为了加班费。”这样的理论受到了不少老板的推崇。

某著名广告公司在办公楼中为员工准备了可以与星级宾馆相媲美的员工休息室,里面不仅有舒适的睡床,卫生间里更摆满了各色洗漱沐浴用品。这样的办公环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据了解,有相当一批未婚的同事常年就住在单位。

如果说该企业还是以物质化了的办公环境作为培养员工“加班习惯”的利器,那么被绝大多数企业广泛使用的“精神鼓励”则更符合企业主“无本万利”的心理。

不少企业主,都把松下、福特等国际大型企业中员工“以企业为家”的事件作为教育员工的案例,并将这种加班文化作为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并不制定强迫员工加班的政策,但是对于员工这种自觉加班的行为他们会作为“优秀典型”予以肯定,认为这是员工对企业奉献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员工真正把企业当成了家,愿意跟企业同步发展。

但这种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加班文化”在实质上却是对员工无形的“精神压迫”。广为流传的“优秀员工之大腕版”中“周围同事不是加到凌晨两点就是三点,你要是加班到一点,都不好意思跟老板打招呼”的说法,虽然夸张,却是他们工作生活的最好体现。

做就做最优秀的员工,天天要求工作,工作量最少也得十几个小时。早上六点就到,晚上还得加班,公司里全都是工作狂——光干活儿不回家那种……公司里搁着铺盖,24小时候着,就一个字儿——累!

所以,很多老板都认为:“不求最好,但求最累!”

不少公司员工被迫“自愿加班”,如果不加班根本就完不成任务;不少企业竟然大力鼓吹“加班文化”,声称其是企业凝聚力的表现,还召开大会,要员工们一起庆贺“职工主动加班创造业绩”。显然,这种“加班文化”不过是“强盗文化”,员工无异于村民,而企业或是老板无异于山贼。明明是被迫加班,明明是对员工身心健康、休息时间的掠夺,却要称之为“增强企业凝聚力”、要称之为“员工把企业当成家”。

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决不鼓励加班,也不鼓励员工将工作带到家里继续努力,而是讲求劳逸结合,讲求效率。像欧美规范运作的企业,员工都有很好的福利制度,时间一到准时下班,该到郊区度假的就度假去了,该探亲访友的探亲访友去了,想在家里睡觉的也可以睡个安稳觉。总之,上班的时间是属于企业的,下班后的时间完全属于员工自己。这是对员工休息权的尊重。法律也大力保护员工的休息权,一旦这种权利受到侵犯,员工可以上诉,工会也会出面维权。所以,欧美企业基本不让员工加班,即使需要加班,也要征得员工同意。

不少企业都将员工是否经常忘我加班作为考核参考项,那些“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的员工经常被当作典范而加以鼓励和奖赏;而那些不经常加班的则多少会被认为没有将工作放在第一位,久而久之在领导心中的形象也会悄然改变。

工作中有时为突击完成任务,或者工作需要必须加班,这是工作所需,为了工作需要进行加班是我们一般员工应尽的义务,这种加班是无可非议的,如果一个公司的老板以加班作为衡量员工的品德和工作态度,就一定错了,因为在工作中,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员工的责任,有的人8小时内可以做好本职工作,任务可以完成,但是有的人是靠磨时间来混工作,再多的时间,也是做不好,做的太多,根本就没有效率,做的也是无效,何必浪费时间呢!

关键是我们用巧劲,不是有苦劲,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设计其框架和结构,而不是盲目苦干,很多事情经常是没想好就开始干,结果是重复劳动,所以我们一定想好再干。

无论对个人,或是对企业而言,员工长期加班都可能是潜在问题的警讯。需要检讨工作效率是否有改善的空间、时间管理是否得宜;以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则需要重新评估,人力和各项资源配置是否有问题。

最可怕的是所谓恶性加班:部门内的同事或出于同事间的比较压力,或出于讨好老板的心态,不论有事没事一律爱装忙,明明过了下班时间,说什么就是不肯离开工作岗位,让加班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这种加班竞赛不只扭曲了工作的意义,更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对组织营运的伤害很大,实在是职场中不能忍受之恶。

个人主动应对压力,可以通过锻炼、放松、行为上的自我控制和工作网络来实现。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内啡肽分泌,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通过分散对日常忧虑的过分关注,提升对所遇问题处理的自信心。看一本好书、吃一顿“大餐”……这些放松方式都有助于消除即时的压力,调动情绪,让身体重新充满活力。

在工作中,应注重行为上的自我控制,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除了管理自己的行为外,人们还应当清楚自身缺点,避免让自己陷入某些会带来压力的情境。正如惠普公司的做法,由于了解到工作给员工带来的诸多压力,他们便提出,员工在拥有工作目标的同时,也要有个人休闲目标(如减肥、锻炼、陪伴家人),希望通过“工作——家庭”行动来努力减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