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36432700000013

第13章 栽种一株定心莲(3)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逃脱;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

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开始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先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摒弃浮躁心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又快又好地达到目标。

凡是大学者、科学家,无一不是“聚焦”成功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她们看到他仍然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工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

生活中,专注不是一种枯燥的实践。对于很多因专注而成功的人,他们就像小朋友搭积木,拆了做,做了拆,其乐无穷,乐在其中。辛劳惯了的农民,让他闲上三五天,他便心里发慌,不如在田里勤苦开心;作家爬格子苦不堪言,但如果一天不看书,不动笔,便会觉得魂不守舍。大抵各行当专注其事的人都如此。所以有王国维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换一句话说: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它便是你的生命,为它受苦正是人生的乐事。

做一行爱一行,乐在其中便是专注。因为有乐趣,专注便顺理成章。曹操之于权谋,李白之于诗酒,还有法国拿破仑之于战争与冒险,毕加索之于绘画,他们这些人专注其中,既完成自己的事业,也得到娱乐。若无自娱的乐趣或让他们放弃心领神会的乐趣,他们便不会有最后的成就。

所以,对任何事情而言,专注既须明理,也须有感情引导。当你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时候,成功就不远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正己才可正众生

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上写着:“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自己还不会爬,就想去辅助别人站起来,是许多人的通病。要想改变周围的环境,首先要将自己“肃清”,从头至脚地让自己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可是该如何做呢?必须能止,心境能够定,见解能够定,不受环境影响,一个正念勇往直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总难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坚定总是最重要的。

南先生在讲解《庄子》时对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尧、禹固然也很了不起,但其身世都没有舜艰苦,舜在一个父母兄弟皆不好的家庭环境中,始终走正路,最后能够“君临天下”,“率天下以正”,尤其可贵。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一个人只有自正才能“正众生”,“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即自立立人,自度度他。

法王路易十六被赶下王位,关在牢中,其年轻的王子则被赶国王下台的那帮人带走。他们想,王子是王位的继承人,若能在道德上把他摧垮,那他就永远也无法实现生活赋予他的伟大使命。他们把王子带到遥远的社区,让男孩接触各种卑鄙邪恶的事物;提供让他沦为饕餮之徒的各种美味;让他成天耳濡目染各类粗鄙之言;让****猥亵的女人环绕在其身边,处处是不讲信誉、卑微无耻的小人。就这样,一天24小时让小王子处于这种环境之中,让其灵魂受到诱惑而堕落,接连6个月都如此,但是,男孩没有一刻屈从于压力与环境。在这种种诱惑之后,敌人最后问他,这些事物能提供欢愉,能满足欲望,它们就在身边,唾手可得,为什么他能抵抗这些诱惑,没有沉沦于邪恶的地狱?男孩答道:“我无法这么做,因为我生来就是做国王的。”

小王子的坚定自若让人想起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一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要止定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正己而立,便是一株傲然独立的盛放之莲。即便周身全是淤泥和秽物,一样能将其隔离身外,保持清净洁明。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年幼的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如果我们想为人生的画卷描绘美丽的图案,则有必要学会在大小事上进行自我控制。你必须学会容忍,感情应当经常服从理性判断,并时刻把真善美的东西不断喂进心灵,心才会成长、成熟起来,成功的钥匙才有可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要内心笃定,有一个光明正大的信念,即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照亮自我。

唱一曲凡人歌,摘一颗圣人果

圣人是孟子为士人提供的理想人格。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大而化之之谓圣。”“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对于士人有何意义呢?孟子说,圣人可至,“人人皆可为尧舜。”也就是说圣人源于平淡,圣人来自凡人。但不是任何凡人都能成为圣人,这需要有坚定而执著的信仰,需要一颗胸怀世界的心,要有大智慧、大慈悲,经大磨难、大困苦而志向不改。

世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凡人,为生计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凡人在众人的唾沫中游弋,寻找栖息之地,妥善藏身,以求安身立命;圣人则按自己亘古不变的法则去实践对自我的塑造,奋斗至最后一刻。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凡夫就是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那些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大众与国家的才是圣人。

《贾谊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惠王吃酸菜时,突然发现菜中有一条蚂蟥,他没有声张,不动声色地吞了下去。结果肚子痛得不能吃饭。令尹前来问候,关心地问道:“大王怎么得了这种病?”楚惠王说:“我吃酸菜时见到一条蚂蟥,心想,如果把这事张扬出去,只是斥责庖厨等人,而不治他们的罪,就违反了法度,那样,今后我自己的威信就无法树立;如果追究他们的责任,就应该诛杀他们,这样,太宰、监食的人,按法律都将处死,我于心不忍啊。所以,我只好把蚂蟥悄无声息地吞咽下去。”令尹深深地施了一礼,祝贺道:“我听说上天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只是辅佐有德行的人。大王您大仁大德,正是上天保佑的人啊,这点小病是不会伤害您的。”当晚,楚惠王胃里的蚂蟥真的出来了,他也不用再忍受疼痛之苦了。

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心存爱心,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为使他人免受灾难,而不惜自己忍受痛苦的人,怎么会得不到上天的眷佑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就是圣人之道,为救庖厨、太宰、监食的生命,甘冒生命之险。对于很多位高权重之人来说,做到这一点真是难上加难,所以世上圣人屈指可数,却有着如繁星般遍布于世间的凡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不是圣人,可以不是伟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灵要与他们等高。心如圣者,即使行不能企及,但已足够令自己身处无上、无敌的境界,即使遇到令心灵再烦乱的事情,也能平和善待,做到度己度人。

1944年冬天,德国纳粹终于被苏军打败了,数以百万计的德国兵成了俘虏。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走过。这时,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死在了战争中,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因此,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那平时勤劳的双手都攥成了拳头,眼中充满仇恨。士兵和警察们竭力地阻挡着她们,害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满脸皱纹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破旧的长筒靴。她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接近俘虏。警察同意了这个老妇人的请求。她到了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眼神中透着绝望的俘虏的衣袋里。然后她转向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平和而慈祥地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被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有父母和子女的普通人。”老妇人说完这些,就静静地离开了。但空气在那一瞬间似乎凝住了,不一会儿,很多妇女便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他们。

这位老妇人所做的事虽然不属心忧天下、情系苍生的大事业,但她的做法也足以称为圣贤。毕竟事关天下的大事并不多,倒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关系着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他们也是凡人经过不断努力修行而来,一个人虽不能成为孔孟一样的圣人,但只要拥有圣人的情怀做平常事,人人皆可称圣。回归到普通生活当中,仇恨、怨怼、忧伤、嫉妒种种情绪总是会围绕在身边,叨扰着我们的性灵,如能把心打开,进入圣人大度能容天下事的境界,什么烦恼就都没了,功名利禄、得得失失,也都可以淡然处之,生活中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