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
一九五八年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①俊伟有刘。
孤鸿铩羽悲鸣镝②,万马齐喑③叫一声。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
题解
毛泽东爱读史书和历史小说,他读《旧唐书·刘转》时,对刘的策论十分赏识,曾在旁边批注:“起奇特。”这首诗是毛泽东1958年读这段历史时有感而作的,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能与毛泽东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提出的“振奋感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有很大的关系。
刘(773~846年),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举“贤良方正”,在回答考官有关政事、国事的问题时,他痛斥宦官专权,危害国家,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虽然赞赏刘的才华和勇敢,但因为惧怕宦官的专横,所以最终不敢录取他。此后,与宦官有矛盾的令狐楚、牛僧孺征召他为幕府从事,后授秘书郎,最后遭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
注释
①中唐:唐王朝中期(766~827年),这一时期社会危机不断,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入侵,中央政权日益削弱。
②鸣镝:也叫响箭,这里比喻宦官对刘的中伤和打击。
③万马齐喑:比喻当时沉闷的社会局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通过抒发对刘的赞赏之情,表达了希望自己身边能多出现些像刘那样敢想敢作敢当的人。
首句“千载长天起大云”,写在千年之前,乌云密布天空,让人感到压抑沉闷,其实这象征着中唐时期的政治局面。中唐时期,宦官把持朝政,把朝野内外搞得乌烟瘴气,把天下弄得动荡不安。这句是起兴,也是渲染,为作者所钦佩的历史人物出场做了铺垫。
次句“中唐俊伟有刘”,是说在中唐这样黑暗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刘这样一个优秀杰出的人物。作者之所以说刘是“俊伟”,是因为他不仅学识渊博,富有才略,还敢于在朝廷考官的面前,一针见血地指出宦官专权的危害。那么,像刘这样的贤能人士,生活在中唐这样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他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呢?在后两句中作者给出了答案。
第三句“孤鸿铩羽悲鸣镝”,写出了刘生存环境的险恶,在那么多对策者当中,只他一个人有观点鲜明的策论,这就使他显得很孤单,并且因为他直斥宦官专权的危害,所以不可避免地招来宦官的诽谤、攻击。他就像一只伤痕累累的孤雁,要不断躲避别人的暗箭。在这句里,隐含了作者对刘深深的同情。
末句“万马齐喑叫一声”,是说在万马齐喑的时候,一匹骏马却长鸣一声,打破了沉闷,“万马齐喑”是对当时残暴政治统治下无限压抑恐怖的政治气氛的形象描述,但是在这种氛围中,刘却敢“叫一声”,这一声如同晴天霹雳,最终让当权者恼羞成怒,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这句既是对刘悲剧命运的描写,也包含了作者对刘面对黑暗势力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的由衷敬佩,抒发了作者对刘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惋惜。
这首七绝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概括性非常强,只用了28个字就概括了刘的一生以及整个中唐黑暗的社会状况。另外,比兴与衬托相结合也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
一路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
一九六一年秋
屈子当年赋楚骚①,手中握有杀人刀②。
艾萧③太盛椒兰④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
题解
屈原是毛泽东极为崇拜的一个古代诗人,他曾对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天才的文学创作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他评价屈原是继《诗经》之后“首屈一指”、“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对《离骚》中抒发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毛泽东十分赞扬,
1961年,我国已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危,国外的反华势力这时也对我国施加压力,为了鼓励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崛起,毛泽东写了这首七绝。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曾官至左徒,三闾大夫,后因遭小人陷害,被楚襄王放逐,晚年因无力挽救楚国的危机,投汨罗江而死。
注释
①楚骚: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②杀人刀:比喻屈原与小人斗争的“笔”。
③艾萧:即艾蒿,臭草,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④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这里比喻贤德之士。
赏析
屈原是毛泽东最为崇敬的一位诗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毛泽东喜爱阅读的书籍之一,这首七绝诗就是作者再读《楚辞》后的感怀之作,它艺术地概括了屈原悲剧的一生,热情地赞颂了他的文学成就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屈子当年赋楚骚”,首句开门见山,直陈其事,说明屈原当年写下了许多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骚体”形式的诗歌,这是作者对屈原创造精神、创作成果的总赞。
“手中握有杀人刀”写得既通俗、形象,又很有力,“杀人刀”本来是指在战场上的战斗武器,这里把屈原手中的笔比做杀人的利器,是作者对屈原作品战斗力的高度赞美。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的忠君爱国以及忧民的感情,他希望君主能听从他的意见,使国家强盛起来,并痛斥那些蒙蔽君王、危害国家的奸佞小人,用手中的笔与他们进行顽强的斗争。
“艾萧太盛椒兰少”,这句用两个相对立的比喻描绘了屈原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谗害屈原的小人太多,而能帮助屈原的贤德之人太少,通过对比说明反动势力已经占了上风,所以“杀人刀”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既然理想不能实现,品格上又不肯妥协,那么“赋楚骚”者只能“一跃冲向万里涛”。“一跃冲向”表明屈原为坚持真理义无反顾投向江中的无畏形象,这句除了表达了对屈原的赞美和凭吊之情外,也说明屈原所坚持的真理是永远不会消亡的,这也使屈原的悲剧结局变得壮烈。
一篇读罢头飞雪——《贺新郎①·读史》
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别②。
只几个石头磨过③,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④,为问⑤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⑥。
人世难逢开口笑⑦,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⑧。
一篇⑨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红旗》1978年第9期
题解
毛泽东非常喜欢读历史著作,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也不忘读史书。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他更是以惊人的毅力通读了《二十四史》。在逝世的前一年,他还曾两次阅读《晋书》。他不仅喜欢读正史,还喜欢读诸如“演义”、“笔记小说”等野史。他提倡读史不是因循守旧,不是颂古非今,而是从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天的斗争和建设。可以说,毛泽东不仅从历史中读出大学问、大智慧,还读出了中国革命。1964年春,毛泽东读完旧史,心潮澎湃,脑海中浮想联翩,于是拿起笔写下了这首雄伟的诗篇。
注释
①贺新郎: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
②揖别:作揖而别,也就是拜别。
③石头磨过:把石头磨成石器,这里指石器时代。
④铜铁炉中翻火焰:铜器和铁器都要用炉火来冶炼和翻铸。所以这里指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⑤为问:请问。
⑥寒热:一年中只有一个冬天(寒),一个夏天(热),所以用寒热指代年。
⑦人世难逢开口笑: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
⑧流遍了,郊原血:倒装,也就是郊原流遍了血。
⑨一篇:一部。
(10)头飞雪:鬓发花白
(11)五帝三皇:“三皇五帝”的倒装,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具体名称说法不一。
(12)过客:过往的客人,这里泛指古往今来的人。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13)盗跖:春秋战国之际的奴隶起义领袖,被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
(14)庄:相传是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15)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16)黄钺:黄金装饰的斧子,象征帝王权力。《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赏析
毛泽东一生爱读史书,这首《贺新郎·读史》就是写他的读史心得,全诗囊括了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的确是气势恢宏,古今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