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有一种体态轻盈、性情温柔的小鸟。它常常到一位老人的后院里去玩,看到那位老人,总是“吱吱吱”地欢叫着,有时还停在老人的肩头撒娇,对老人非常亲热。
老人也很喜欢这只小鸟,一天不见它,就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老人和小鸟成了好朋友。
从此,老人每天早晨七点钟起床,八点钟开门进入后院,拿一把小米喂他的朋友。小鸟也习惯了,不管是冬天还是春天,不管是下雨还是下雪,它总是按时飞到老人的后院来取食,并且发出“吱吱吱”的啼叫,对老人表示谢意。
有一天早晨,老人感冒了,没有按时起床。
八点钟,小鸟照例又来到老人的院子里来取食,却不见老人的身影,小鸟有点不安起来,它一会儿飞到树上,一会儿停在窗沿上,显得特别烦躁的样子。后来,它干脆飞到老人的门口,用尖嘴巴去啄门。
“笃笃笃”,“笃笃笃”。
老人在梦中好像听到有人在敲门,猛地醒过来,一看手表,已是八点三十分了。老人想,一定是小鸟在敲门。
老人赶快披上外衣,抓了一把小米去开门。小鸟朝老人呆呆地望了好一会儿,突然又意外地飞到树上去了,连食也不吃了。
老人感到挺奇怪,今天怎么啦?一切好像变得都很陌生似的。
老人想把小鸟引下树,便学着鸟叫起来,可老人的嘴巴漏风了,只发出一阵“丝丝”的怪声。
这时,老人猛然发觉,自已的一副假牙没有放入嘴中。他连忙匆匆奔进卧室,把遗忘在桌上的假牙装上,然后再回到院子里。
这会儿,小鸟对他打量了一下,才欢快地飞下树来啄食地上的小米,恢复了以往的亲热。
原来,鸟类有惊人的识别能力。当老人忘了戴假牙时,嘴瘪了,仅这么一点极其微小的变化,也会引起小鸟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