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学习折磨你
36452400000011

第11章 各门学科,都是学习给你最珍贵的礼物(1)

语文:诗意、美丽、神奇的百宝箱

语文是一门美丽的艺术,是语言的锤炼,是文化的累积。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是语言工具,是文化集成。学校、课堂、考试,练习册、测试题却让语文绚丽的光华渐渐被抹杀,慢慢成为科学主义的“工具性学科”。

美丽的语文,被很多人淡忘了。重拾语文的鲜花,握住生花的妙笔,打开语文百宝箱,你会发现许多神奇美妙的东西。

有的同学提起语文头就疼,心情也十分不好,让我们给他作一个诊断吧。先来听一下,最爱学习的优等生“小帆”的学习经验,他可是公认的“语文大王”啊,他说——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我的母语。从小,我就喜欢学习语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被语文的博大精深所吸引。

记忆字音、字形,我从不会去死记硬背它们的写法,我喜欢查阅字典、词典及相关资料,去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去记忆它们。我最喜欢查阅成语词典,看着一个个晦涩的四字成语变成一段段有趣的故事,我的心中是充满愉悦的:怀抱着一本厚厚的词典,我会觉得布无尽的财富都是属于我的了。

一直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听老师如同叮咚泉水般的声音诵读优美的文章,也喜欢听老师慷慨激昂的话语把课文分析得淋漓尽致,自己也会顿觉酣畅不已。在上语文课之前,我会把老师要讲的内容先预习一遍,还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我认为这样做对理解文章的内容非常有帮助,在语文课上,我的思维会紧随着老师,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加深我对文章的理解。课后,我会静下心来把文章再读一遍,进一步强化我对十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写作目的的认识,争取更好地揣摩作者的思想。有了这样的“三遍阅读法”,我就能基本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了。

平时,我喜欢大量地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在阅读的同时,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人,主人公的喜或悲即是我的喜或悲。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我的思想感情,更好地提高我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由此可见,兴趣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是多么重要。一棵幼苗,如果我们精心护理和照料,它有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小学生兴趣广泛,心灵的田野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的幼苗。

幼苗多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营养,争水分,争时间,结果谁也长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应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这些兴趣的幼苗,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没有希望长大的。哪些根本没有培养前途,然后忍痛割爱,像菜地里间苗一样,锄掉那些有害的。

所以,针对“优学”的病情,我们开出药方就是要培养兴趣。

请你用好奇的目光发现各门科目中中蕴含的奥妙吧,你的兴趣会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相信我!

学好语文并不难,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入手:

1.每人准备一本字典式词典

俗话说:“字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如果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字典随时带在身边,那么就等于身边多了一位老师。这位不说话的老师随时教你拼音、识义、辨别字形,学会查字典、经常利用字典,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会很有帮助的。

2.订一种报纸或杂志

订一种报纸或杂志,对培养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有益处。比如一些办得好的报刊大多有针对性,而且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文章活泼而又风趣,信息量大,很受欢迎。试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坚持订一种杂志或报纸,那么全班至少有30~40种报刊杂志在班上传阅,良好的课外阅读风气就会形成。

3.每学期读一部中外文学名著

课外阅读有一个误区:男孩子喜欢看武打小说;女孩子喜欢看言情小说。如果看一两本倒没有什么大的危害,多了则入迷,危害甚大。针对这一情况,中学生应该每学期读一部中外名著。名著作为中外文化的精华,无论是内容还是其表现手法,都远远超出通俗小说。比如我国的《红楼梦》、《西游记》,外国的《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想像,令人过目难忘。

4.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或一首小诗

知识面窄使许多同学对作文产生一种厌恶感。石老师说,提倡坚持每日读一篇好文章或一首精美的小诗。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举不胜数。只要有毅力,愿意读,好文章或精美小诗尽可大量阅读。关键是贵在坚持。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肯读,会背,一年下来,一二百篇文章下肚,写起文章来再也不会搜肠刮肚、愁眉不展了,取而代之的是兴味盎然,充满自信了。

5.准备一本课外笔记本

光看、光读还不够,还要多写、多记。再精彩的段落,再美妙的诗篇,天长日久,也会慢慢遗忘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较长久地留下来,因而,应提倡除了课堂笔记本外,每人还要准备一本课外笔记本。专记在课外阅读的精妙格言、警句,有启发意义的段落,有韵味的小诗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坚持好一学期下来,往往有厚厚的一本,既有名言,又有小诗,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谓“百宝箱”,捧在手里,心里是从未有过的充实。

数学:思维体操让你越来越聪明

数学的枯燥,是许许多多同学们的一致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至少,也是同学们经常议论的话题,是的,如果说初级的数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计算的基础知识,那么三角函数

或者一道复杂的求阴影部分面积的习题对于生活实践的帮助就值得人们怀疑了,如果在学校里学到的课程对于我们日后的发展和进步没有关系,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还有透彻的理解,数学这门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成长的意义是不能用单一的实用主义视角去衡量的。

恩格斯曾说:“要辨证而又唯物地了解自然,就必须掌握数学。”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著名数学家霍格说:“如果一个学生要成为完全合格的、多方面武装的科学家,他在其发展初期就必定来到一座大门并且通过这座门。在这座大门上用每一种人类语言刻着同样一句话:‘这里使用数学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数学,就难于创造出当代的科学成就。科学技术发展越快越高,对数学的需求就越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强调指出:“目前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各门学科的数学化。”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科学,人们运用通过数学推导出的种种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日常生活。有人把数学对于人类的意义比作生活中不能缺少盐一样。

数学是盐,所以,离开了数学,人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数学是盐,所以,它将自己融化在生活的水里,让人们很难一看出它的存在,但是细细品味和体会,数学又是无处不在的,它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潜在的影响,当然了,这种影响是用过思维来实现的。

数学有一个美誉叫做“思维体操”,多做一些“枯燥“的数学题能够提高人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惟,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逻辑思维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人的生活却处处离不了它。如说话是否有条理,推理推论能力,寻找事物之间联系、判断是非曲直、锻炼整体思维等,都要用到逻辑思维,动画片里的名探柯南,之所以能够采用出人意料的方式破获案件,也是一位有着强悍的逻辑思维做后盾。

数学能使人头脑聪明,数学能够让人拥有理性的头脑,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未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所以,不要把“以貌取人”的偏见用在衡量数学的意义上。

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数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生活工具,是一门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灵敏的科学。

搞清楚它的实质和内涵……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很有趣,它不仅能让我们学到知识,而且还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完美,我们应该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进而学好数学。

英语:走向世界,沟通未来的好帮手

学习英语为了什么?

当然不是为了赶时髦,更不是应付排队而来的考试。

仔细想想,英语真正“热”起来还是近些年的事,父母那一辈人,会讲英语的还不太多,祖父母的同龄人中,懂一门外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英语是一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用性不断加强的学科。21世纪之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在各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的时候,碰上一些外国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这样,在未来的世界,我们与外国人交流的几率会增大,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更是显示出了更大的作用,在医学、电子学、空间技术、国际商业、广告、广播影视等方面,英语已成为占主要地位的语言。全世界的报纸和期刊有一半多用英语出版,3/4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很多公共场合也都标着英文名称。英语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如果不懂英语,无疑会为生活增添许多麻烦。

而且,想要打开自己的视野,看看祖国以外的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开阔,也离不开英语的帮助。

就是说“英语给了你新的眼睛、新的耳朵、和新的大脑”。

再直接一点说,英语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增加我们个人的竞争力!会英语,工作之后才能参与更多的国际合作,更称职地担负起肩头的责任。

如果你能爱上英语,那么以英语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做英语老师、翻译家、或者到外国去教汉语,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凡事不要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当你能够体会英语的作用,并对其产生由衷的乐趣时,一个个单词也许就不会再是你眼中可恨的“瞌睡虫”,而是讨人欢喜的“小精灵”了。

由于没有一个纯英语的语言环境,学习英语当然有些难度,但是英语不一定是以枯燥可憎的面孔出现,只要我们纠正认识,掌握方法,学习英语还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