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学习折磨你
36452400000015

第15章 学习与快乐的双赢(3)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人大概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学习就一定要专心,而如果能够长时间学习那就意味着进入状态了,相反,总是学着学着就不是听课就是出去玩的,岂不是没有一点学习样吗?所以,很多人激昂地发表宣言:“我要学两个小时!”

但是,这样学习并不科学。

学习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视觉神经在接受到外界的信号刺激以后,把信号传到大脑,引起大脑皮质响应区域的兴奋,信号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这种区域兴奋成正比例关系,即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兴奋就越高。大脑在这种兴奋状态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记忆理解等。一旦学习的时间超过大脑兴奋的极限,大脑皮质的该区域便由于工作过度,而逐渐失去兴奋的能力,开始由兴奋过程向抑制过程转化,于是疲劳就产生了。

如果你发觉自己反复读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表明—,你已经达到了一天学习量的最高峰,应该立即停止学习。科学家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一天学习最适合的时间长度是五个小时。如果你是精力旺盛的人,学习的时间会延长些。

大脑是学习的机器,它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学习作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会产生疲劳。当体力劳动产生疲劳之后,立刻休息片刻就可以恢复。但是,脑力劳动的恢复就不同了。即使停止学习,大脑兴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因此,对于大脑的保护就是休息和放松。

爱因斯坦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首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当有人间他的业余爱好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小提琴。”

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觉到疲劳,就找出一张草纸,画一些图,借助这种方法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在自己的大脑产生疲劳前,及时转换学习的内容,或通过休息和运动转移兴奋热点。

所以,你明白了吗,时刻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保持最佳的状态,你才能够高效学习,不妨在学习累了的时候及时地让大脑解放出来,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或者是听听音乐,做做操,跑跑步等。

快乐学习,是随时随地的

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嘛,就要找一间明亮的教室或者是安静的图书馆,规规矩矩地端坐着,拿起书本,备好纸笔,然后静心看书做笔记。

其实对于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来说,学习是不分任何地点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学习,只要我们愿意。

观察一下小孩子,他们探着头听父母、周围的人和电视里的人说话,小脸上充满了好奇,他们挥舞着小手咿咿呀呀,于是就熟悉了自己的母语。

漂亮的图片最能抓住孩子们的眼球,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认识更多,于是买来动物、植物的图片,还有各种类型的故事书给孩子看,念给孩子听,孩子的眼睛紧紧地听着这些图片,迅速地就记住了这些内容,渐渐地,不但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脑袋里也迅速的储存了更多的信息。

这样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深受孩子欢迎,他们随时随地地快乐学习。

当然,孩子们不会满足于此,他们渐渐地会产生疑问,为了了解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把伸出小手小脚,不断地触摸着这个世界,他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思考,有时,为了解开一个疑问,甚至会翻出各种东西,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他们喜欢这样学习。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为了解各种新事物而伸出自己的触角做着点点滴滴的尝试和努力,所以现在,我们不但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还发现了更多,这个神秘的世界也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在探索中,我们才能更丰富,更快乐。

可是,我们被学习给束缚住了。

就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灰尘的镜子,不知曾几何时,学习在我们的眼里成了“一板一眼地看书做作业”,学习还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其实,只要拂去那一层灰尘,你就会明白,学习的真正妙处,学习无疑是快乐的,随时随地都可以。

比如说学英语,每人人规定你必须念着英文课本,你完全可以跟着电视机里的人一起说,你没有必要紧紧地盯着书本上的单词来背诵,你完全可以拿起一本书,念着“book”,拿起一个苹果念着“apple”,或者对早上起来的妈妈说:“Goodmorning!”走在路边,你看到用英语写的广告牌,你就可以大声读出来。不必计较别人的目光。

学习语文时,当你觉得春风吹着很美,柳树轻柔地甩起长辫子,你完全可以全部写进日记或作文里,你完全可以行走在河边时大声念着诗中的句子。

学习历史知识时,你也许觉得书上的文字很枯燥,电视里的历史连续剧才更加吸引你,那你就一边看电视、一边学习吧。

另外,你会发现博物馆里的介绍、漫画书里的内容,都比课本知识更容易掌握。

你也许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像个小博士仿佛无所不知一样,其实他们正是知道随时随地学习,才会有现在的积累,而只要你愿意,你也完全可以做到!

所以,不要再束缚自己,将学习定位于机械、简单的概念上去,快乐地学习,随时随地的!

遵循个性,最高效学习

在学习中,每个人的个性各有其优势,不必羡慕别人,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所以,学习也要适合自己的个性,不能强求一致

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泡利出生于维也纳一位医学博士的家庭里。从童年时代他就受到科学的熏陶,在中学时就自修物理学。关于不相容原理的发现,泡利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演说中讲到,不相容原理发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他在慕尼黑的学生时代。在维也纳读中学时,他就掌握了经典物理学和相对论的知识。

由此可见,泡利是一个智力非常发达,并且有天才的气质和个性的人,他能够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他很难按部就班地学习。

1918年中学毕业后,带着父亲的介绍信,泡利来到了慕尼黑大学访问著名物理学家索末菲,要求不上大学而直接做索末菲的研究生。索末菲没有拒绝,但还是有些不放心,但不久就发现泡利的才能果然不凡,于是泡利就成为慕尼黑大学最年轻的研究生。

很快,泡利便初露锋芒。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是关于引力场中能量分量的问题。1919年,泡利在两篇论文中指出韦耳引力理论中的一个错误,并以批判的角度评论韦耳的理论。其立论之明确、思考之成熟,令人惊讶,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之手。

从此他一举成名。

我们可以看出,泡利的求学之路是跳跃式的,而这与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个性化地学习息息相关。

个性是一个人创新精神的基础,个性化学习能使学习者“见人所未曾见”,“道人所未曾道”,个性化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推陈出新。

要知道,当今社会不需要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人才,也不需要学习的奴隶,需要的是有自信、有理想、有创新、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而仔细地思考过后,你会发现最高效的学习既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特征,又要符合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巧妙地将两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因此,学习者就需要努力释放自己的个性。而且,在这个信息化代人才成长的目标模式中,个性化学习这个新概念已经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且将会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