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36452900000010

第10章 斗鸡博弈:从你死我活到你好我也好

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狭路相逢,我们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小。有时候,大家都明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所以,此时只要我们把形势看清,该退一步就退一步,僵持不下的斗鸡博弈也就自然化解了。

从“牛李党争”看斗鸡博弈

朋党之争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顽疾,唐朝也存在着朋党之争,唐后期的党争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唐朝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些朋党之争中尤以“牛李党争”为甚,这场党争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使本已不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平添了几分混乱。

“牛李党争”中“牛”指的是牛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李”指的是李党首领李德裕。

“牛李党争”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牛僧孺、皇甫、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对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于陵、韦贯之评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是后来李党首领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就在宪宗面前陈诉,说翰林学士裴垍、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宪宗闻听,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获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的幕僚。事后很多人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于是宪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起用被贬职的裴垍出任宰相。这样,两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牛李党争”的形成时期。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政治主张不同,是“牛李党争”的一大特点。牛党主张维护以进士科取士,而李党对科举制不满,要求改革选举制度;李党力主削弱藩镇势力,恢复中央权威,而牛党则反对用兵藩镇,主张采取妥协政策;李党主张精简国家机构,而牛党却极力反对。每一个党派都发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力求把对手斩草除根,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于是一场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战争把朝廷变成了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在“牛李党争”中,双方各不相让,最终却是两败俱伤。其实,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牛党和李党是陷入了斗鸡博弈的困境。

某一天,在斗鸡场上有两只好战的公鸡发生遭遇战。这时,每只公鸡都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

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胜利,对方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则两败俱伤。

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是此时面临着两败俱伤的结果。

不妨假设两只公鸡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两者的收益是-2个单位,也就是损失为2个单位;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获得-1的收益或损失1个单位,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获得-1的收益或1个单位的损失。当然这些数字只是相对的值。

如果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点,那么这个博弈是可预测的,即这个纳什均衡点就是——事先知道的唯一的博弈结果。但是如果博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点,则无法预测出一个结果来。斗鸡博弈则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进,另一方退。因此,我们无法预测斗鸡博弈的结果,即不能知道谁进谁退,谁输谁赢。

由此看来,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小。

斗鸡博弈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警察与游行者相遇,最好有一方退下来。

再比如,收债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博弈类似于斗鸡博弈:

假如债权人小王与债务人小陈双方实力相当,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小陈欠小王100元,金额可协商,若合作达成妥协,小王可得90元,减免小陈债务10元,小陈可得10元。

如一方强硬一方妥协,则强硬方收益为100元,而妥协方收益为0;如双方强硬,发生暴力冲突,小王不但收不回债务还会受伤,医疗费用损失100元,则小王的收益为-200元,也就是不仅100元债收不回,反而倒贴100元,小陈则是损失了100元。

因此,小王和小陈各有两种战略:妥协或强硬。每一方选择自己最优战略时都假定对方战略已给定:若小王妥协,则小陈强硬是最优战略;若小陈妥协,小王强硬将获更大收益。于是双方都强硬,企图获100的收益,却不曾考虑这一行动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负收益100。

故这场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小王收益为100,小陈收益为0,或反之,这显然比不上集体理性下的收益支付,小王、小陈皆妥协,收益支付分别为90、10。也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双方陷入囚徒困境。

尽管在理论上有两个纳什均衡,但由于当今中国信用不健全(如欠债不还、履约率低、假冒伪劣盛行),法律环境对债务人有利,可想而知,小陈会首先选择强硬。

因此,这是一个动态博弈,小王在小陈选择强硬后,不会选择强硬,因为小王采取强硬措施反而对自己不利,故小王只能选择妥协。而在双方强硬的情形下,小陈虽然收益为-100,但小陈会预期,他选择强硬时小王必会选择妥协,故小陈的理性战略是强硬。因此,这一博弈纳什均衡实际上为小陈强硬,小王妥协。

上面的博弈是假定小王、小陈实力相当,如实力相差悬殊,一般实力强者选择强硬。比如在家庭夫妻冲突中,首先退下阵的一般是丈夫。

战国思想家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斗鸡的最高状态,就是好像木鸡一样,面对对手毫无反应,可以吓退对手,也可以麻痹对手。这个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斗鸡博弈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对手错误估计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产生错误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实力战胜对手。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有时并不是一开始就作出这样的选择的,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试探,甚至是激烈的争斗后才会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一方前进,一方后退,这也是符合斗鸡定律的。

因为哪一方前进,不是由两只斗鸡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双方的实力预测所决定的,当两方都无法完全预测双方实力的强弱的话,那就只能通过试探才能知道了,当然有时这种试探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在现实社会中,以这种形式运用斗鸡定律,却比直接选用严格优势策略的形式更常见。这也许是因为人有复杂的思维、更多的欲望。

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胜

在春秋争霸时期,齐楚两个强国之间曾上演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当时齐桓公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先后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帮助邢国打败狄人的侵犯。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又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想做中原霸主的欲望也就更加坚定了。而南方的楚国不但不服齐,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高低。齐国如果要称霸中原的话,就必须收服楚国,这样,齐楚就形成了斗鸡的局面。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

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励精图治,开垦土地,楚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楚王倚仗自己的强大就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了。最重要的是,它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这就成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阻碍。

齐楚两国相隔很远,本来是不容易发生战争的。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空间上的距离就被利益上的交错而拉近了,更何况齐桓公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实现他的霸主地位的,那么楚国对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对他的不敬。所以最终齐国要对楚国动手了。

楚国也开始组织抵抗,但楚成王仔细分析后认为,真要打起来只能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他内心里还是希望齐国退兵。因此他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又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楚国的使者对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问问,你们齐国在北面,我们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的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我们这儿来呢?”楚国使者说得本来是事实,但他忘了此时的楚、齐不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而是以政治来划分的。

听了楚国使者这一番话后,管仲立刻反击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姜尚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了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周天子,齐国就有权去征讨它。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管仲的意思再明白不过,齐国不是自己要来征讨你们,而是周天子派来的。齐国真是师出有名吗?不进贡能够成为攻打楚国的理由吗?其实当时诸侯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秦国和晋国也不进贡,你齐国为什么不攻打它们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管仲话语逻辑上的错误,是一个有很多破绽的理由。但楚国使者不知是给吓住了,还是由于太希望齐国退兵,抑或本身口才就不行,竟然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楚国虽然已经承认了错误,但齐国却并没就此罢休,仗着自己实力雄厚,在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虽然战争的结果,史书上记载各不相同,有说齐胜的,也有说楚胜的,但两国的损失都异常惨重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斗鸡博弈中,如果双方实力相当,一只公鸡英勇地选择“前进”,另一只也丝毫不懂避让,最后即使有一方胜利了,也只是一种“驴子式的胜利”。

所谓“驴子式的胜利”是说,驴夫赶着驴子上路,刚走一会儿,就离开了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当驴子贴近悬崖时,驴夫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过来。可驴子拼命挣扎,驴夫抓不住,一下子让驴子滑了下去。驴夫无可奈何地说道:“你胜利了!但那是个悲惨的胜利。”

如果凡事一定要争个输赢胜负,那么必然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在政坛也随处可见。在这方面,西方政坛上“费厄泼赖”式的宽容,也就是网开一面于人活路的政治斗争,相形之下显得更为可取。这不仅是一种感性和直观的认识,也有着博弈论的依据。

这种依据就是斗鸡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只有一方先撤退,才能双方获利。特别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如果具有这种以退求进的智慧,提供给对方回旋的余地,也将给自己带来胜利,那么双方都成为利益的获得者。在这方面,子濯孺子和庾公之斯无疑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子濯孺子曾受郑国之命去攻打卫国,战败逃跑,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风湿病发作了,拉不了弓,看来这次凶多吉少啊。”

子濯孺子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追击我的是谁呀?”驾车的人回答:“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就不用担心了。”驾车的不明白:“庾公之斯是卫国的名射手,他追击您,您反说您不用担心啦,这是什么道理?”子濯孺子笑而不答。

庾公之斯追了上来。庾公之斯见子濯孺子端坐不动,便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我知道你是有名的射手,但我的技艺想必你也知道,如果我们同时射击的话,你觉得我们谁会生还呢?极有可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与其这样,我还不如不拿弓,让你完成任务好了。”

庾公之斯本是个正派人士,听了子濯孺子的话,自是不会动手,更何况他的师傅是子濯孺子的徒弟。但是他今天追杀子濯孺子是国家的公事,又不能抗命。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把箭头敲掉,用没有箭头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四下,然后回去了。

虽然子濯孺子这招是冒险了一点,但是他的计谋却包含了丰富的博弈论思想。同样,庾公之斯所采取的计策也包含了博弈的智慧。因为这种做做样子的攻击对于庾公之斯来说是很有利的,一方面他保全了自己不杀伤老师的正人君子的名声,另外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万一将来走投无路落在子濯孺子手里的时候,后者肯定也会手下留情。

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胜,有时候,双方都明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所以,此时只要我们把形势看清,该退一步就退一步,僵持不下的斗鸡博弈也就自然被化解了。

剑走偏锋,迂回取胜

一般人面对敌人或对手的时候,采取的态度是不屈不挠,咬紧牙关,迎面而上,决不退缩。这也是红眼斗鸡们的共识。但是真正明智的人会选择另一种方式:剑走偏锋,迂回取胜。

一条街上有两家电影院,分别为华逸影院和福康影院,在顾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家影院为了争取更多的顾客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华逸影院推出了门票八折优惠,福康影院接着就来了个五折大酬宾。对于顾客来说,同样的情况下当然都愿意去花钱少的影院,于是福康影院生意兴隆,华逸影院门可罗雀。

华逸老板不甘心认输,于是将门票打两折。按照当地消费水平和行业常规,影院门票五折以下已经毫无利润可言了,华逸影院打两折的目的是为了把对手彻底挤掉,然后好再进行“价格垄断”,谁知他们刚刚把顾客拉起来,福康影院接着就推出了门票一折优惠,并且每人另送一包瓜子。

这回华逸影院的老板实在没有勇气继续竞争了,因为一包瓜子少说也得1元,这岂不是白看电影,何来利润可言,于是关门认输。

福康影院这时恢复竞争之前的价格,但这个送瓜子的“赔本生意”却一直坚持了下来。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福康影院的老板买了奥迪轿车,房子也换成了高档别墅,一副发了大财的样子。

为何福康影院做免费送瓜子的赔钱买卖却赚了这么多钱呢?原来影院送瓜子虽然赔钱,但送的瓜子是老板从厂家定做的五香瓜子,看电影的人吃了瓜子后,必然会口渴,于是老板便派人不失时机地卖饮料,饮料和矿泉水的销量大增——放电影赔钱,送瓜子赔钱,但饮料却给老板带来了高额利润。

当福康影院和华逸影院这两只“斗鸡”在同一条街上狭路相逢时,福康影院的老板既没有撤退,也没有发动正面进攻,而是采用了示假隐真术,在与华逸影院博弈的过程中,隐藏了其利润点,迂回取胜。

生活中遭遇斗鸡博弈时,有人赢在明处,有的人则像这位影院老板一样,采用了示假隐真的博弈策略,让对手认为你是钻进了死胡同,从而放松了警惕。示假隐真实际上蕴涵着斗鸡博弈的大智慧,即用公开的事情来掩盖自己真正的目的,是让“偏点”铺就道路,然后让“热点”隆重登场。

孙子云:“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说的其实也就是示假隐真术。运用此种博弈策略,其宗旨在于:避实就虚,争夺博弈的优势和主动权;造成对方的失误,从而出其不意,获取胜利。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难免会与人发生对立和冲突,与这样那样的对手“狭路相逢”,遭遇这些对手时,我们不能一味秉持红眼斗鸡式的“英勇”,而应该调整自己的姿态,找到另外一条前进的道路,避免因为针尖对麦芒而两败俱伤。

暂时退让更容易成功

有进有退的斗鸡博弈中,前进的一方可以获得正的收益值,而后退的一方也不会损失太大,况且有时候暂时的退却是出于一种策略的考虑,退是为了进。

鄂北的一些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智力竞赛,大部分学生都报名参加,竞争非常激烈。这一年,一年一度的智力竞赛又拉开了帷幕,全校的学生都参加了。终于,全校选出了8名最聪明的学生,他们8人有幸进入了决赛,大家都等着看哪一位能获得第一名。

相关的组织者把这8名学生带到一栋楼前指着8间教室,又指指大门,说:“我现在把你们分别关在8间教室,门外有人把守。我看你们谁有办法,只说一句话,说出充分的理由让门外的警卫心服口服地把你们放出去。不过有两个条件:一是不准硬闯出门;二是即便放出来,也不能让警卫跟着你。”

8名学生被分别关进8间教室后,他们待在各自的教室里,思考着用怎样的一句话,就能让警卫放自己走出教室。然而,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人发出声响。正在别的同学翘首期盼的时候,有个学生很惭愧地低声对警卫说:“警卫叔叔,这场比赛太难了,我不想参加这场竞赛了,我认输了,请您让我出去吧。”警卫听了,打开了教室门,让他走了出来。看着这个临阵退缩的小家伙走出了教室,警卫惋惜地摇摇头。

然而,比赛结果公布,就是这个声称自己认输自愿退出的学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智力冠军”的称号。

故事中的8个学生虽然彼此不能见面,但是他们身处的无疑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斗鸡战场,而最终取胜的学生却通过以退为进的策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实,这种博弈策略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人用过,李渊就是其中一个。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善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一次,突厥兵又来犯,家属都以为李渊这次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想起兵反隋,可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足为号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离了这个根据地。如果离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这番思考,李渊竟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圣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不仅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了李渊的战斗力。而李渊只留下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于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李渊得以不断从太原得到给养,最后终于战胜了隋炀帝杨广,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建立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

李渊以进为退,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从处理事务的步骤来看,退却是进攻的第一步。现实中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事,双方争斗,各不相让,最后小事变为大事,大事转为祸事,这些往往导致问题不能解决,反而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其实,如果采取较为温和的处理方法,先退一步,使自己在博弈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便可以以退为进,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可见,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一种稳妥的博弈之术。

石桥正二郎是日本著名的大企业家,在他所写的《随想集》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二战后,在位于京桥的石桥总公司的废墟中,有十多家违章建筑。因此律师顾问提出,若不及早下令禁止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在当时的情景下,如果硬性要求那些违章户立即搬走,必招致他们坚决的反对和拒绝。石桥公司没有出此下策,石桥夫人还来到现场和那些违章户谈话,对他们说:“你们的遭遇实在值得同情,那么,你们就暂时住在这里,先多赚点钱,等公司要改建大厦时,再搬到别的地方去吧。”她这样专程地去拜访那些违章户,并且赠送慰劳品,如此体贴别人的难处,使那些居住在石桥总公司内的人,心里十分感动。因此,当石桥大厦真的开工时,这些人不仅不抱怨,而且还满怀感激地迁到别的地方去住了。

有时候,表面的退让只是一种处世的博弈策略,后退几步,加大冲力,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在斗鸡博弈中,不“冒尖”也是一种勇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被一家大企业录用了。他信心十足,鼓足干劲,在自己的销售岗位上干得相当出色。他头脑灵活,喜欢思考,很快就发现了公司管理存在的一些弊端,于是便经常向主管反映,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总是:“你的意见很好,我会在下次会议上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他很不满,对主管的平庸和懦弱也很不服气,几次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在一次全公司大会上,他坦陈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公司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会场顿时静寂无声,主管早就气得脸色发白了。总经理称赞了他的想法,认为很有新意,但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的意思。

会议结束后,他忽然发现一切都变了。同事对他敬而远之,主管更是冷言冷语,更严重的是,有人向总经理投诉他收受回扣、违规操作、泄露公司机密……任何一项罪名都能将一个小小的销售员压垮。领导们当然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情绪,还是辞退了他。

在大学生与公司其他人进行的这场斗鸡博弈中,大学生无疑是个输家,而他输就输在太具攻击性,太爱“冒尖”。

斗鸡场上,每只斗鸡都想出人头地,每只斗鸡都有自己的“野心”,但是这种“野心”切忌太过外露。你的“志向”和“企图”,即使是正当的,一经表现,总会有人感觉受到威胁。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影响力,对你进行打击,使你过去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

在一个群体或团体中,人人都希望自己首先“迈出众人的行列”,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社会竞争又暗藏着一个悖理的法则,这就是“枪打出头鸟”,或“出头的椽子先烂”。如果一个羽翼未丰的人积存的能量尚不够,是万不可轻易暴露内心、过早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保持低调,只有首先学会当“孙子”,日后才能理直气壮地成为资深的“爷爷”。

其实,在斗鸡博弈中,不“冒尖”也是一种勇。你所要做的是在暗中修炼自己,在暗中等待机会,然后在不动声色中掌握主动。在这种情况下,别人不易察觉你的真实意图,而你却早已对对方了然于胸。就好像一场赌局,千万不要被人看穿你的底牌。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做不到不动声色,你的观点、主张、决策便很容易被对方掌握,那么,玩弄你于股掌之上就是很简单的事。

只有当你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使对方无法了解你的时候,才能够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这自然需要一定的技巧,从很多城府极深的政治家身上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不过,不动声色也要掌握一定的度,把握不好则会过犹不及。

巧妙示弱铺就成功之路

斗鸡博弈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有运用。在人际交往里的斗鸡博弈中,如果你本身实力比较强,但你在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时,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那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

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

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为人处世中,锋芒是强者额上的角,一不小心就会伤人伤己。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对你怀有亲近之感,就要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仑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仑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HT]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对手落选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谨守守拙之道,必然会为自己铺就更广阔的成功之路。

在这种斗鸡博弈中,我们还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学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说明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看淡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引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真正拥有示弱智慧的人懂得只有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庄子》中也曾提出“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仿佛是保守迂腐的,而在布满陷阱与危险的生活中,这才是最安全、最实用的生存哲学。

让人心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在斗鸡博弈中如何才算真正赢对方?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吗?非也,真正的赢家应该是让对方从心底叹服。

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公元27年,为平定赤眉起义,刘秀亲率大军前往宜阳,截断了赤眉军的退路,赤眉军的小皇帝刘盆子眼见陷入困局,便向其兄长刘恭求救:“我们虽有十万大军,却早已是惊弓之鸟,无力再战。我苦思无计,万望兄长能来救我。”

刘恭颇有才智,他点头说:“战之无益,眼下保命要紧。刘秀乃是你我刘氏的宗亲,请允许我恳求于他,放我等十万兵众一条生路。”

刘盆子就此事和众将商议,有人便忧心地说:“此议虽好,怕只怕刘秀不肯。如今敌强我弱,不比昔日,他为了消除隐患,又怎能真心饶我们不死呢?与其受辱也不能免死,不如拼死一战。”

众将犹豫,刘盆子更是放声大哭,刘恭见状开口说:“为了万千将士的性命,我还是主张恳求刘秀开恩。倘若事不如愿,我刘恭自然会和你们誓死抗敌。”于是刘恭求见刘秀,说明归降之意后,刘恭又说:“陛下能有今日的成就,可知是为什么吗?”

刘秀一笑说:“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来评说朕?”

刘恭又道:“赤眉军曾有百万之众,竟有今日,陛下也不想知道原因?”

刘秀说:“早就听说你多有见地,朕且容你叙说一二。如果你言语不实,巧言惑人,朕定要严加治罪。”

刘恭苦笑道:“赤眉军残暴待民,百姓怨恨,终成不了大事。陛下仁爱谦和,善收民心,百姓拥戴,方有时下大功。陛下虽取天下,若能再施仁义,赦免我将士,一来可以增加陛下的美名,二来可以保陛下江山不失,变乱不生,不知陛下可曾作此设想?”

刘秀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为刘恭之语深深打动,他故意反驳说:“你们无力再战,才会主动请降,倘若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朕岂不上了你们的大当?朕实在很难相信。”

刘恭却不辩解,只说:“莽贼不仁,方有天下之乱。他屡次使用武力和军队残害百姓,其报也速。在下言已尽,全在陛下裁断。”

刘秀和群臣议事之时,将刘恭所言复述一遍,他感叹说:“天下还未大定,刘恭的话不可不听啊。我们剿灭赤眉军容易,可要恃此征服民心就大错特错了。百姓不服,天下不会真正太平,这才是朕最担心的。”

于是,刘秀召见刘恭,同意了他们的投降请求,不仅如此,刘秀又下令赐给他们食物,让长期饥饿不堪的十万赤眉军将士吃饱了肚子。刘秀还安抚刘盆子说:“你们虽有大罪,却有三善:你们攻城占地,富贵之时,自己原来的妻子却没有舍弃改换,此一善也;立天子能用刘氏的宗室,此二善也;你们诸将不杀你邀功取宠,卖主求荣,此三善也。”

刘秀的手下深恐赤眉军再起叛乱,私下对刘秀说:“陛下仁爱待人,只需安抚住赤眉军将士即可。刘盆子身为敌人头领,难保不生二心,此人不可不除啊。”刘秀对手下人说:“行仁之义,全在心诚无欺,如此方有效力。朕待他不薄,他若再反,那是他自取灭亡;朕若背信枉杀,乃朕之失,自不同也。”

刘秀对刘盆子赏赐丰厚,还让他做了赵王的郎中。人们在称颂刘秀的贤德时,天下的混乱局面也平息下来,日渐安定。

《孙子兵法》上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刘秀能不废一兵一卒便一统江山,正是得益于他攻心为上、让人心服的博弈策略。

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以不得罪人为手段,以团结人成就事业为目的。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怎样才能得人心?毫无疑问,首先是以“情”让人心服。

楚汉相争时的楚霸王项羽,就其个人能力而言,刘邦远不是他的对手。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攻城则城池皆破,杀敌则敌胆尽丧。而刘邦则手无缚鸡之力,在整个举兵灭秦和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没有一条计谋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没有一座城池是他自己攻下来的,也没有一场战斗是他亲自指挥的。他唯一的本事,就是会问张良、韩信、陈平他们该怎么办,但是为什么在项羽与刘邦的最后决战中,项羽却在垓下一败而溃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输给文不知诗书、武不能应战的刘邦,很多人归咎于偶然或一念之差,其实这是一种十分浅薄的认识。

从博弈论的角度讲,项羽的失败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项羽只懂得用武力去征服别人,却从不知道运用攻心之策,项羽及其部下纵横天下时,战斗力虽胜过诸侯之兵,却有焚杀劫掠恶习,项羽在关中不敢久留,是因为关中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相反,初到关中便约法三章的刘邦却为自己赢得了威望。刘邦每次兵败后都能恢复元气,关键是有关中作为后盾,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食和补充兵员。战胜之际论功行赏时,刘邦把“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列为三大功臣之首。项羽却从不注重建设后方,主要靠兵威四处索粮掠物,所得不多又失民心,自然不能持久。正因如此,两军对决时,项羽部只能速战速决,在一地相持日久就会出现“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的情况。在垓下关键一战中,楚军又因“兵少食尽”军心动摇,饥兵听到“四面楚歌”便随之瓦解。

所以,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以强凌弱的征服会激起被征服者的厌恶乃至仇恨,真正聪明的人会为自己做长远打算,他明白在博弈中,“攻占人心”乃上上之策,让人口服心服方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莫作妇人之仁

春秋时,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不自量力,想接替齐桓公当霸主,但是,遭到了其他各国的反对。宋襄公发现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做盟主,便想找机会征伐郑国出口气。

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亲自带兵去征伐郑国。

楚成王发兵去救郑国,但他不直接去救郑国,却率领大队人马直奔宋国。宋襄公慌了,只得带领宋军连夜往回赶。等宋军在涨水扎好了营,楚国兵马也开到了对岸。公孙固劝宋襄公说:“楚兵到这里来,不过是为了援救郑国。咱们从郑国撤回了军队,楚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咱们力量小,不如和楚国讲和算了。”

宋襄公说:“楚国虽说兵强马壮,可是他们缺乏仁义;咱们虽说兵力不足,可是举的是仁义大旗。他们的不义之兵,怎么打得过咱们这仁义之师呢?”宋襄公还下令做了一面大旗,绣上“仁义”二字。天亮以后,楚国开始过河了。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国人白天渡河,这明明是瞧不起咱们。咱们趁他们渡到一半,迎头打过去,一定会胜利。”宋襄公还没等公孙固说完,便指着头上飘扬的大旗说:“人家过河还没过完,咱们就打人家,这还算什么仁义之师呢?”

楚兵全部渡了河,在岸上布起阵来。公孙固见楚兵乱哄哄地还没整好队伍,赶忙又对宋襄公说:“楚军还没布好阵势,咱们抓住这个机会,赶快发起冲锋,还可以取胜。”

宋襄公瞪着眼睛大骂道:“人家还没布好阵就去攻打,这算仁义吗?”

正说着,楚军已经排好队伍,洪水般地冲了过来。宋国的士兵吓破了胆,一个个扭头就跑。宋襄公手提长矛,催着战车,想要攻打过去。可还没来得及往前冲,就被楚兵团团围住,大腿上早中了一箭,身上还受了好几处伤。多亏了宋国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把他救出来。等他逃出战场,兵车已经损失了十之八九,再看那面“仁义”大旗,早已无影无踪。老百姓见此惨状,对宋襄公骂不停口。

可宋襄公还觉得他的“仁义”取胜了。公孙固搀扶着他,他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得以德服人。人家受伤了,就不能再去伤害他;头发花白的老兵,就不能去抓他。我以仁义打仗,怎么能趁人危难的时候去攻打人家呢?”

那些跟着逃跑的将士,听了宋襄公的话,只有叹气的份。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两只斗鸡狭路相逢,为了避免损失,斗鸡们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撤退,二是进攻,但一旦选择了进攻,就不要留存妇人之仁。因为,在斗鸡场上,对于斗红了眼的斗鸡们来说,妇人之仁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这一点通过宋襄公的例子我们就可略知一二。

确实,善良有时也是一种“罪”,不该仁义时就要无情。

在社会上,妇人之仁有时会成为一个人发展的负担,甚至是致命伤。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匹狼跑到牧羊人的农场,想偷猎一只羊。牧羊人的猎犬追了过来,这只猎犬非常高大凶猛,狼见打不过又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着眼泪苦苦哀求,发誓它再也不会来打这些羊的主意。猎犬听了它的话,又见它流下了眼泪,非常不忍,便放了这匹狼。想不到这匹狼在猎犬回转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猎犬的脖子,临死之际,猎犬伤心地说:“我原不应该被狼的话感动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如宋襄公和寓言中的猎犬一样的人,他们以为能通过自己的仁义感化别人。殊不知,这种“妇人之仁”不但没有感动他人,反而让他人有更多的机会再次犯下恶行,对别人造成伤害。

因此,“妇人之仁”并非好事,在不该仁义的时候就要无情,其实无情的人并不见得就是坏人,做事无情也只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博弈策略。

从你死我活到你好我也好

关于斗鸡博弈,前面我们讨论的都是作为斗鸡的一方,我们该如何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又都会给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两只斗鸡在都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和平共处呢?

其实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那就是双方的协调。两只斗鸡可以相互协调双方的行走路线,从而避开狭路相逢的博弈困境。

举个常见的例子:两个驾马车的人相撞,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对方会不会躲、往哪边躲,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反应,于是撞到一起。马车相撞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大麻烦,可是如果换成摩托车、汽车,就可能出现伤亡。所以,如果大家事前协调,每个人前进时都靠右行驶,这样就在人群间形成了一个均衡,斗鸡博弈的困境就会自然破解了。

当然,靠右行驶也只是众多均衡中的一个,是我们国家规定的规则,有些西方国家是规定靠左行驶。所以不论是“车马行人靠右走”还是“车马行人靠左走”,都是一种协调博弈的均衡。均衡的概念没有告诉我们哪一个更好或者哪一个应该更好,假如一个博弈具有多个均衡,所有参与者必须就应选择哪一个达成共识,否则就会导致困惑。

海上航行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尽管大海辽阔,但是航线却是比较固定的,因此船只交会的机会很多,这些船只属于不同的国家,如何解决谁进谁退的问题呢?先来看一个小笑话:

一艘军舰在夜航中,舰长发现前方航线上出现了灯光。

舰长马上呼叫:“对面船只,右转30度。”

对方回答:“请对面船只左转30度。”

“我是美国海军上校,右转30度。”

“我是加拿大海军二等兵,请左转30度。”

舰长生气了:“听着,我是‘莱克星顿’号战列舰舰长,右转30度!”

“我是灯塔管理员,请左转30度。”

就算你官阶、舰船再大,灯塔也不会给你让路。那么,如果是两条船相遇,又如何决定呢?谁先让不能等待临时谈判,也不是由官阶高的说了算。海上避让也有像许多国家规定“车辆在马路上靠右走”那样不容谈判的规矩。人们规定,迎面交会的船舶,各向右偏一点儿,问题就解决了。十字交叉交会的船舶,则规定看见对方左舷的那艘船要让,慢下来或者偏右一点儿都可以。这就从制度上规定了避让的方式。

十字交叉交会时如何避免碰撞的规矩,就是上述博弈的两个纳什均衡中的一个。究竟哪一个纳什均衡真正发生,现在就看两船航行的相互位置。如果甲看见乙的左舷,甲要让乙原速直走;如果乙看见甲的左舷,乙要让甲原速直走,协调解决了斗鸡博弈难题。

再比如语言问题,世界上语言种类繁多,学习不同语言的人相互见了面,如果双方都不妥协,固执地讲自己的语言,或者他本身不会对方的语言,这样一来,一场斗鸡博弈也就在所难免。英语、汉语、德语、日语这么多语言学哪一种呢?这么多国家的语言怎么学呢?这就需要协调博弈,国际上普遍认为有一种语言是大家都要学的,比如英语。说英语的国家占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的母语是世界上的主流语言。如今精通英语是很多行业的成功要件。

因此,假如中国人可以用某种神奇的方法把英语知识全部转换成汉语知识,我们就可以从中受益。

当然,由于转换的成本很高,中国人不会把英语当成“国语”,所以中国的学生只把30%的精力放在英语的学习上。

在这场大规模的协调中,世界上的受教育的公民决定学英语,并以此当做第一或第二语言,这就和所有的协调策略一样,一旦大家决定好了策略,继续玩下去对每个人都有利。英语就和普通话一样,由于被广泛采用,讲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斗鸡博弈困境才会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