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民间养生密码:民间养生大智慧
36459100000012

第12章 来源于民间的气养生经(3)

秋天也是进补的好时节,但进补也要有讲究,不能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而且药补不如食补,忌以药代食。食补则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

度过炎热的夏季,秋高气爽的天气也会让人胃口大开,所以立秋养生还要注意防止秋膘上身导致肥胖。对于一些“苦夏”的人来说,秋季适当地“增肥”是可以的,但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秋季则应该注意减肥,在饮食方面,多吃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低热量食品。还应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量,以达到减肥目的。

立秋以后,因秋燥而起的疾病也会困扰一些人,在养生方面就要注意滋养津液,多喝水、淡茶等,并吃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萝卜、西红柿、豆腐、藕、秋梨等,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及膨化食物,少饮酒。

在起居方面,这一时节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虽然不至于和鸡起得一样早,但也应该早睡早起,多呼吸新鲜空气,在清晨安静广阔的空间里宣泄情绪,这对身体都是有好处的。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左右是处暑节气,“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的意思就是暑天将近结束,民间也有“处暑寒来”的谚语。但此时天气还没有明显的转凉,晴天午后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但早晚比较凉爽。

处暑以后,气温会逐渐下降,这时候人体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秋乏”,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人们经常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所以这个节气的养生首先是要保证睡眠充足。晚上尽量在10点以前就上床睡觉,并要早睡早起,中午最好要有一定的午休时间,以减轻困顿感。特别是老人一定要午休,因为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因此古代养生家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就是只要感觉到困意就应该睡一会儿。传统的中医养生还很讲究睡“子午觉”,就是在子时和午时一定要睡觉,子时是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时候对于人体来说,正是阴阳交合之时,在这两个时间段睡觉能很好地养阴养阳,功效加倍。其实,睡“子午觉”对老年人来说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工作繁忙、经常熬夜的上班族来说就有点困难,但是不管怎样,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还是应该早点睡觉。

在饮食方面,处暑时依然应该保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辛辣及烧烤类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等,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多吃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为缓解秋乏,处暑时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加强锻炼,如登山、散步、做操等,以强健身心,减轻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感。经常伸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伸懒腰时人体的胸腔器官会对心、肺形成挤压,可以促进心脏的充分运动,使其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组织器官。所以,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服。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至9日为白露,这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白露过后,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时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因此得名。

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昼夜温差很大。还有句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就是在提醒人们白露时节白天比较温和,但早晚较凉爽,在穿衣方面要多注意。

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要做好预防工作,排除诱发因素,过敏体质的人应注意花粉、粉尘、皮毛、牛奶、鸡蛋、鱼、虾、螃蟹、油漆、药物等,尽量避免与之接触。另外,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避免情绪压抑、过度劳累对缓解咳嗽、气喘、心悸等症状也有帮助。在饮食上也要慎重,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多吃青菜、萝卜、葡萄、柿子、梨、芝麻、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

预防秋季常见病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比较舒缓的运动方式都很合适。另外每天用冷水洗脸、洗脚甚至洗擦全身,对这些疾病也有极好的预防作用。

天气转凉后,还容易导致胃部抽搐,引起腹泻、恶心等症状,尤其是那些比较瘦平时胃就不太好的人,胃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因为较瘦的人通常胃壁较薄,在气温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痉挛,轻者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则可能产生呕吐和腹泻等情况。胃部受凉还会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直接表现就是严重腹泻,导致疲劳和浑身无力,甚至会发生脱水等情况。

所以,白露以后要注意保暖,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性,不要舍不得换下夏天单薄的裙子,也要少吃生、凉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不要在早上吃水果和喝凉水,避免肠胃受到过度刺激。

秋分

每年的9月23日左右是秋分节气,秋分正好是秋季的中分点,如春分一样,秋分这天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秋分过后,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在我国,秋分才是秋天的真正开始,这个时节,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所以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关于秋分养生有与春分养生相似的地方,就是要顺应四时变化,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具体方法就是保证良好睡眠,保持乐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这样可以避让肃杀之气,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

在饮食方面,中医从阴阳平衡角度出发,将饮食分为宜与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滋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

这个时候,秋燥还是没有结束,不过这时的“燥”,已经不是刚刚立秋时的温燥,而是凉燥,可以煮些健胃健脾,补肾强骨,而且软糯甜香,非常适口的栗子粥。润肺、清火、制燥咳、通便秘的百合粥、菊花粥,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温补身体,还可以缓解秋燥。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左右是寒露,因“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而得名。寒露以后,天气渐冷,万物逐渐萧落,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

寒露是一个冷热交替的节气,此时,人体阳气慢慢收敛,****开始潜藏于内,故养生也应以保养****为主,也就是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在人体五脏中,肺对应秋,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的****,如果调养不当,人体就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因此,寒露时节的养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少食辣椒、生姜、葱、蒜等易损伤****的辛辣之食。

寒露以后,由于气温下降较快,感冒也成为此时的流行病,在城市,这个时间已经开始接种流感疫苗了。而在日常养生中,首先要做到适时添加衣物,不要盲目坚持“秋冻”,还要多加锻炼,增强体质。对于老年人来说,寒露时节可谓“多事之秋”,许多疾病都会缠上老年人,甚至危及生命,其中最需警惕的便是心脑血管病。由于气候开始明显变冷,低温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的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寒冷还能增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的形成。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或有病史的患者,在这个时节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合理饮食起居,并保持良好心境。

我们还经常说“伤春悲秋”,气候渐冷,秋风扫落叶,可能会引发人心中的凄凉之感,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情绪不稳,易忧郁。因此,在深秋之际保持良好的心态,宣泄积郁之情,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霜降

每年的10月23日左右是霜降,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天气寒冷,露水已经凝结成霜了。这个时候在北方的清晨,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包裹在干枯树枝上的雾凇,大自然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冬天就要来了。

霜降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这个时节天气渐冷,很多人手脚易凉,后背易冷,但心里有燥热的感觉,这是气血遇寒循环不畅所致,因此养生就要注意做到“外御寒、内清热”。要依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免被寒气所侵或者热伤风。对内则要清郁热、祛邪气,可以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可以吃甜食的人吃些白梨;老弱病者则吃些白木耳;对于小孩子和身体好的人,心里觉得燥热时可以吃些冷饮,但要少吃。

天气逐渐变冷,风湿病、“老寒腿”、慢性胃病又成了常见病,防治这些病症主要是注意身体的局部保暖。老年人要适当地多穿些衣服,膝关节有问题的可以穿上一副护膝,晚上睡觉时也要注意保暖。胃不好的人注意不要吃寒凉的东西,觉得胃部不适时,可以用热水袋暖一会儿,疼痛就会缓解。

深秋时节,正是枫树、黄栌树等植物的最佳观赏季节,可以在天气晴朗时外出登山观赏美景。但老年人应注意不要运动过量,外出活动以颐养身心为宜,感觉劳累时不要硬撑,此外也要注意保暖防病,不要在大风天去爬山,以免感冒或者染上呼吸系统疾病。

冬季

立冬

每年的11月8日前后是立冬,这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民间,立冬是进补的好时节,认为只有这样才足够抵御严冬的寒冷。

中医学认为,立冬到来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虽然不冬眠,但到了冬季人体阳气潜藏,在养生方面也应注意补肾藏精,中医就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意思是冬天如果不好好养精蓄锐,来年春天就会疾病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