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民间养生密码:民间养生大智慧
36459100000030

第30章 古老而正宗的民间自然疗法(4)

2.孕期、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皮肤有赘生物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骨突出处也不宜拔罐。皮肤上一次拔罐瘢痕未消退前,也不可在同一部位再拔。

3.起罐后,皮肤局部如出现潮红、瘙痒,不可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就可消散。如果出现水疱、水珠、出血点、淤血等,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疱轻者只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疱较大时,可在水疱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4.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位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时间可略长;肌肉薄的部位,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相应缩短。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应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7.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家常拔罐的注意事项

由于拔罐简单易操作,很多人都在家里备了拔罐所用的器材,身体不适时就拔上几罐,非常方便。但是专家提醒说:作为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罐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自行在家拔罐还是很容易出现意外,造成危险。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家庭拔罐一定要牢记一些注意事项,不能随意乱拔。

首先要注意拔罐所用的器材。中医多用竹筒,家用的如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罐前,要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一点着火的探子,动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几下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但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拔罐的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分钟就可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家庭拔罐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拔罐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作用,一般人只要稍加学习就能很快掌握,现在更是发明了真空吸气的拔火罐,只要把罐子按在想拔的部位,然后提动上面的手柄,罐子就吸附在皮肤上面了,简单易行,甚至自己就能操作,无须他人帮助。这种罐子少了点火的环节,功效就会差一点,但安全性非常高,很适合家庭拔罐用。

药膳:通过饮食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药膳:良药也可口

很多年以前,人们就逐渐摸索出,可以通过饮食预防或者治疗疾病。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华药膳逐渐发展成一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精深学问。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显著、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的健康和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而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从而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广泛,可在家庭自制,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剂型。药膳是药物与食物巧妙结合而配制的食品。通过烹调加工,制作出既具有食品作用,也具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是中医饮食保健的一大特色。药膳食疗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比普通食品更优越,并具有鲜明的特点。

1.药膳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辨证用料,凡是气虚的,当用补气药膳;凡是血虚的,当使用补血的药膳。作为辅助治疗,使药物与药膳相互补充、相互辅佐,有异曲同工之妙。

2.食物的选择突出本草学理论的特点。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食品,热性病选择寒凉性质的食品,如防治中暑用冬瓜、苦瓜、绿豆等;而寒性疾病选择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腹中冷痛使用肉桂、茴香等。

3.药膳以传统的烹调艺术为手段,通过蒸、煮、炖、浸泡等方法,尽可能地保证食物成分不被破坏,充分发挥食品、药物的医疗保健作用。

4.药膳以辅助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药膳与治病服药不同,它是在治疗疾病期间通过适当进食,对疾病加以调养,增强体质,辅助药物发挥疗效。对于无病之人,药膳还可以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中医传统药膳的功效

中医药膳的功效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治疗疾病,一是养生保健:

1.治疗疾病

(1)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个阶段可以以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例如桂枝汤就是食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主方;《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燥等,都是以食疗方为主治疗疾病的实例。

(2)药食结合辅助治疗疾病

食物疗法是综合疗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医家主张在病邪炽盛阶段依靠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就可以配合饮食疗法,以恢复正气,增强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张从正也主张攻邪居先,食养善后,这是典型的药食结合。

(3)辨证施膳治疗疾病

辨证施膳是从辨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是根据食性理论,以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等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作为指导,根据“五味相调,性味相连”的原则,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法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病人,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病人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温补、清补、平补、专病食谱四大类。

2.养生保健

用于养生保健方面的药膳数量多、范围广,近代也出现了很多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大体分为下列几种:

(1)滋补膳食

在中药药材中,可供做滋补品和食疗药膳的达500种之多,约为全部中药药材的1/10,而我国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中药有70多种。这些特制食疗药膳食品,多出自古代书籍记载或民间经验流传以及近代加工改进的制品。其中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冬虫夏草、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芝麻、大枣、熊掌、燕窝、甲鱼、薏苡仁、莲子、蜂蜜、枸杞子、银耳、龙眼肉、蜂皇浆等。古代诸如《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食鉴本草》中的猪肾酒,可治肾虚腰痛;《遵生八笺》中的黄精饼,具有补肺清肺作用,等等。

(2)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

食药结合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佳肴很多,如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药膳菜肴、点心、小吃、糖果、蜜饯等等,不胜枚举,如元代《山家清供》中的蜜渍梅花、梅花脯等。药膳保健饮料有汤、饮、酒、浆、乳、茶、露、汁等。茶类多为单独的茶叶或与某些药物混合制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等。

中国药膳饮食独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是民间常用的养生疗养方法,还常用于宴饮、娱乐交际、接待宾客、旅游等活动,对发展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人民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明等都有非常良好的影响。

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膳虽然类似于日常饮食,性质比较温和,也多养生保健之功效,但药膳的应用也要遵循一定原则,不可随意乱吃滥用。

首先要对药膳有正确看法,药膳不比药物,药物是应急的,重在治病,见效快;而药膳重在养身防病,是通过强身健体起到防病效果,不会吃上一两次就有明显效果,要长期坚持。所以,药膳不能代替药物。但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慢性病、老年病,还有部分妇、儿疾病等,能使患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得到调理与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应用药膳时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人、不同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而采用不同的药膳。

1.因证用膳

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时而异

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3.因人用膳

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中年人脏腑功能渐弱,应选用具有补肾、健脾、舒肝等功效的食物;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

4.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应注意因地而异。

总之,只有因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选择最适合个人情况的原料,药膳才能发挥最大功效,起到良好的滋补作用。

食用药膳时的注意事项

服用药膳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选材上要注意中药与食物配伍的禁忌、食物与食物配伍的禁忌以及药物与药物配伍的禁忌;二是要注意病人的忌口,包括某种病忌某种食物、某类病忌某种食物以及服药后应忌食某种食物等。

1.服药食忌

(1)药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有些虽无科学证明,但在没有得出可靠的结论以前还应慎重为宜,遵从传统说法。主要包括: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胡黄连、百合、苍术;猪血忌地黄、何首乌、蜜;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铜、丹砂;狗肉反商陆,忌杏仁;鲫鱼反厚朴,忌麦冬;蒜忌地黄、何首乌;萝卜忌地黄、何首乌;醋忌茯苓。

(2)食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包括:猪肉忌荞麦、豆酱、鲤鱼、黄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鲫鱼忌芥菜、猪肝;猪血忌黄豆;猪肝忌荞麦、豆酱、鲤鱼肠子、鱼肉;鲤鱼忌狗肉;龟肉忌苋菜、酒、果;鳝鱼忌狗肉、狗血;雀肉忌猪肝;鸭蛋忌桑葚子、李子;鸡肉忌芥末、糯米、李子;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

(3)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遵循中药本草学理论,一般参考“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的具体内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病人忌口

(1)某种病忌某类食物。如:肝病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肿忌盐、硬固、油煎、生冷等食物;骨病忌酸甘;胆病忌油腻;寒病忌瓜果;疮疖忌鱼虾;肝阳、肝风、癫痫、过敏、抽风病人忌食发物;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

(2)某类病忌某种食物。如凡症见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温燥发热饮食;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疮疡、痧痘之后,当忌食芥、蒜、蟹、鸡蛋等风动气之品;凡属湿热内盛之人,当忌食饴糖、猪肉、酪酥、米酒等助湿生热之饮食;凡中寒脾虚、大病、产后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积冷损之饮食当忌之;凡各种失血、痔疮、孕妇等人忌食慈姑、胡椒等动血之饮食,妊娠禁用破血通经、剧毒、催吐及辛热、滑利之品。

(3)服药后应忌食某些食物。如: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服补药忌食用茶叶、萝卜。

这些禁忌之说,有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有的还未经证实,但这些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经验总结,服食药膳时应多参考,以免影响药膳功效,甚至出现意外情况。

推拿: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

“元老医术”——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