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36471800000049

第49章 卷十一(3)

云南自汉时已归化中国,自后委于蛮夷者千数百年。明洪武间,沐英留镇,止称藩耳,至我朝而复入版图。故历代以来文学之士不少,概见我国家功德覃敷,声教所及,自朔暨南,云南之文学盖丕变矣。其穷经考古之士,以文灿所闻,得二人焉,一曰王大令崧,一曰吴大令树声。王大令者,浪穹县人也,字乐山。嘉庆已未进士,出仪征阮文达公之门。学问淹博,为滇中老宿,曾总纂《云南通志》。道光十年,年七十九矣,时文达督滇黔,与大令为竹林茶隐之游。《揅经室续集》有“正月二十日偕刘、王二叟竹林茶隐”诗,王叟即大令也。所著《说纬》一卷,考孔子删《诗》及《诗》大小序,最称繁博,已刊入《皇清经解》。又著有《云南备征志》二十一卷,亦赅洽可观。吴大令者,永平县人也。道光甲辰举人,出宰山东。为古韵之学,以昆山顾氏唐韵正于支、脂等韵,字往往有所改易,如读“皮”为“婆”,“阤”为“陀”,“奇”为“苛”之类,盖不知古韵无歌麻一类。又以顾氏于麻韵中花、瓜等音,谓其或出于西域,是顾氏知麻部之半非古音,而不知歌、戈二部与麻部之半皆非古音。大令乃以《说文》谐声为主,博采《周易》、《毛诗》以及周秦西汉古书之有韵而用歌、麻部中字者,为《歌麻古韵考》四卷。高要冯展云学士提学山东,振兴古学,大令索其弁言简端,学士副录以示予。此书于江、戴、段、王诸家言古韵者,虽不相合,然考索之功亦勤矣。

郑萱坪明经,名灏若,其先浙江人,迁粤东,为番禺人。少颖悟,工举业,年十三,补县学生。嘉庆癸酉,以选拔贡国子监。家饶于资,藏书极富。词章经史,雅擅其长,肄业学海堂,阮太傅赏识之。后家中落,所著多散佚。《学海堂集》载其《易之彖解》云:“《易》之《十翼》,先《彖》次《象》,《彖》言一卦之全,《象》总六爻之用。晋魏而下,说《易》者皆训彖为断,谓断一卦之义,以声音为训诂,而于彖字之义终未明晰。金坛段氏谓古人用彖者必系假借,今失其说,斯言谅矣。间尝曲推之,以为彖者循也,循其卦之所由而统论之,是以名为彖也。凡字之从彖者椽、缘、掾、禒、篆。皆有循义,而音之转则为豚,故《释文》遁卦字又作,且遁与遁同字,而从辵之字,与从彳之字又同意,故遁又为循也。罗氏《路史》谓与遁同,主遁甲藏匿之说。又谓彖为茅犀,知几知祥之兽,皆属臆说。《说文》‘彖,豕走也’,《礼·玉藻》‘圈豚行’,郑注‘遁之言若有所循’,谓循地而行。”灏若故曰循其卦,统论之之谓彖也。

又载其《诗》之“雅”解云:“《诗》有六义,雅居其一;《诗》有四始,雅居其二。《诗》序曰:‘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此以《诗》体言之。而其所以名雅者,则以音乐言,《乐记》曰‘先王制《雅》、《颂》之声以道之[1][1]《礼记·乐记》原文作“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是也。《乐》以宣和,《诗》以配乐。《诗》体既异,乐音亦殊。述大政,为《大雅》;述小政,为《小雅》;故声有大小之别。王政既衰,变雅兼作。取《大雅》之音,歌其政事之变,为变《大雅》;取《小雅》之音,歌其政事之变,为变《小雅》。雅之变由音体,不由政事,故《诗》之有《南》、有《风》、有《雅》、有《颂》。用之乡人,邦国秩然一定,不容紊乱。《南》之不可移于《风》,犹《风》之不可杂于《雅》、《颂》。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晰斯义也,又何疑于郑氏以《七月》之诗兼《风》、《雅》、《颂》乎?”观此亦可以窥见一斑矣。亦工诗,张南康《国朝诗人征略》多称之。

张石洲明经,初名瀛暹,更名穆,山西平定州人也。道光辛卯,以优行贡成均,充八旗官学教习。明经之祖宰歙,遍交其邑名儒,特赏拔程春海侍郎之父兰翘学士于童子试中。明经之父又与侍郎为嘉庆辛未同科进士,入翰林。明经游京师,侍郎最赏异之,为之延誉,尝赠诗有云:“君祖授我严,奖诲若子姓。君严我同谱,欣契挫其敬。”皆纪实也。后侍郎薨于位,手稿多佚,明经辑为《遗集》[1][1]即今程恩泽《程侍郎遗集》,张穆《斋诗文集》收录其序。十卷,序而刊之。性嗜酒。道光癸卯应京兆试,某王搜检严,得其瓶,欲置之,明经不可,强饮于王前,且饮且笑。王怒,严搜之,得偶书《离騒》二句于笔囊中,坐怀挟片纸只字例,发刑部斥革。明经侨寓京师,藏书万卷,深于经史、舆地之学,所著顾亭林、阎百诗两年谱,俱付梓人。《延昌地形志》手稿,光泽何愿船刑部藏之。《斋遗集》手稿,弟子吴敬之上舍藏之。所著尚有《古文尚书疏证考》、《说文属》、《说文属别》、《蒙古游牧记》、《汉石存佚表》、《元裔汗表》、《水经注表》、《栖云日记》、《外藩碑目》共九种,未成稿多散佚。明经尝与何子贞先生建顾亭林祠堂于京师,歳时享之。又尝为乡人杨部郎尚文校刊《连筠簃丛书》,其已刊者:唐魏文贞《群书治要》、日本国本。宋吴才老《韵补》、《元朝祕史》、《长春西游记》、近徐氏松《唐两京城坊考》、俞氏正燮《癸巳类稿》、严氏观《湖北金石诗》、沈氏子惇《落颿楼文稿》、刘氏宝楠《汉石例》、郑氏复光《镜镜詅痴》、罗氏士琳《句股和较截积算术》、项氏名达《椭圜术》共十二种,板存京师。其已录未刊者:宋李氏诫《营造法式》、《永乐大典目录》、《七校水经注》、崔氏致远《桂苑笔耕集》、翁氏宜泉《钱谱》、瞿氏《钱谱》、黄氏宗羲《明夷待访录》、顾氏炎武《菇中随笔》、《日知录》、《录餘》[2][2]一作“《日知录之余》”。、胡氏渭《易图明辨》、严氏可均《说文校议》、任氏大椿《字林考逸》、张氏惠言《仪礼图》、罗氏士琳《春秋朔闰考》、徐氏松《登科记注》、《圣武亲征记》共十六种。余桂未谷《说文义证》、马寄园《汉碑录文》两种,许印林教谕近刻于淮浦。吕鹤田侍郎刊其封公云望秀才所著《周礼补注》,又尝属明经以校字之役,明经略注之,语多精审,兹录之以觇梗概:

《醢人》“茆菹”,注“郑大夫读‘茆’为‘茅’,杜子春读‘茆’为‘卯’,玄谓‘茆,凫葵也’。”《补注》案:《说文》“茆,凫葵也;从草,丣声”,《诗》曰“言采其茆”,茆与酒韵,则徐仙民音“桺”是也。“茆菹”之“茆”,从丣,非从卯。郑大夫读为茅,杜子春读为卯,皆破丣为卯,故后郑不从也。《说文》有“茅”无“茆”,茆为俗字。《玉篇》茆、并出,误矣。明经注云:“案:卯、丣古音皆幽部,字读茅、读柳,非有二也。”

《职币》“振掌事者之余财”,注“振,犹枡也,检也”。《补注》案:枡,即《子夏易传》“用枡马壮”之“枡”[1][1]今本《子夏易传》“枡”作“拯”。,举也。检与敛同音,通用字。《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汉书·食货志》赞“检”作“敛”是其例也。明经注云:“按凡从佥之字,古多通用。《易·大象传》‘俭德避难’,或读若敛,或读若险,亦其证也。”

《龟人》“地龟曰绎属”,注云“仰者绎”。《补注》案:“绎”,《尔雅》作“谢”,邵氏《正义》云:“古者,绎、谢声近,字通。”《诗》“在此无斁”,《韩诗》作“在此无射”是也。明经注云:“案:睪、射皆《虞部》字,《戴记》‘射之为言绎也’[2][2]《礼记》经文原文作“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舍,从古声,亦《虞部》字。”

《鲍人》“则是以博为帴也”,注“郑司农云:‘帴读为翦,谓以广为狭也。’玄谓翦者,如‘俴浅’之俴,或者读为‘羊猪戋’之戋’。”《补注》:《释文》“戋”,沈云:“马融音‘浅’,干宝为‘残’。”与《周易》“戋戋”之字同,俗谓羊猪脂为,音素干反,岂取此乎?按《周礼》注“残余”字,本多作“戋”,宜依残音。明经注云:“羊猪戋之戋通作栈,今人谓屯聚百货之所曰栈房,犹古义也。”明经精于小学,洞达声音训诂之本原,故多明通之论欤。

道光庚戌春,文灿初应会试,游京都,明经已先半载殁。同人奉其栗主,配食顾亭林祠中,爰敬揖之。咸丰壬子,再应会试,留寓京师。癸丑夏,获交敬之上舍,访明经之佚事,读明经之遗集,感慨者久之。上舍名履敬,安徽靑阳县人,与弟式训同肄业国子监,并传明经之学。藏有蜀石经《周礼》、《左传》残本,皆自来搜罗金石,校勘古本两家所未收录者也。

严君长明字冬友,号道甫,江宁人。幼读书十行并下,补县学生,学使梦侍郎以国士目之。侍郎知其贫,问所需,冬友曰:“贫乃士之常,闻广陵马氏多藏书,愿得一席,为读书计耳。”因荐之,遂博极群书。乾隆二十七年,天子南巡,冬友以献赋召试,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充方略馆纂修官,入军机处行走,傅文忠公恒极器重之。上尝问军机章京中人才可用者,傅公以冬友对,寻擢内阁侍读,历充《通鉴辑览》、《一统志》、《热河志》纂修官。冬友于蒙古托忒唐古忒文字一见便能通晓,尝奉命直经呪馆,更正《繙译名义》、《蒙古源流》诸书,书成辄进秩焉。以父忧去官,寻丁母忧,哀毁过礼。免丧后,引疾不出,筑室三楹,颜曰“归求草堂”,藏书三万卷,金石文字三千卷,日歌啸其中以自适。尝语学者曰:“士不周览古今载籍,不遍交海内贤俊,不通知当代典章,遽欲握笔撰述,纵使信今,亦难传后。”其自命如此。

毕秋帆巡抚陕西,招至官斋为文字交,因得游太华终南之胜。在秦十载卒,年五十有七。所著有《归求草堂诗文集》、《西清备对》、《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答问》、《三史答问》、《淮南天文太阴解》、《文选课读》、《文选声类》、《尊闻录》、《献征录》、《知白斋金石类签》、《金石文字跋尾》、《石经考异》、《汉金石例》、《五岳贞瑉考》、《五陵金石志》、《平原石迹表》、《吴兴石迹表》、《素灵发伏》、《墨缘小录》、《南宋文鉴》、《奇觚类聚》、《八表》、《停云录》、《养生家言》、《怀袖集》、《吴谐志》凡二十余种,各若干卷。

洞庭南北,自古多材。近之经学,北微南盛,论者惜之。然以文灿所知,得二人焉,曰:叶润臣舍人,刘椒云学正。舍人名名澧,学正名传莹。道光间,并以举人官京师,皆湖北汉阳人也。舍人性情敦厚,天分卓越,名流多乐与之交。雅好经学,著有《禹贡锥指刊误》若干卷,不轻示人,侯官林芗溪博士尝见之考证甚精云。学正精于天文、舆地、律吕、算术之学,群书源流了如指掌,多所发明,卒时年未三十,故所著多未写定。道光庚子,应礼部试,与芗溪博士论学于都门,博士称其眼光如炬而听言如流,真畏友云。平定张石洲明经编《阎潜邱征君年谱》,舍人、学正增改并多。舍人亦工诗,著有《敦夙好斋诗钞》、《雁门集》、《泝集》。

冯秀才名龙官,吾粤顺德县古楼邨人也。秀才族高祖讳必得,字后斋,乾隆十五年歳贡。居平讲学,以实践为宗,奉其教者多醇笃之士。所著有《小学大学考》、《人心道心辨》及《四书摘解论文》十四卷。歳贡之孙,名丽璋,字达夫,温雅有节,概善属文,通《大戴礼记》及《穀梁春秋》。秀才自少师之,得其指授。性嗜古,谓古人多以一字为字,因字曰孟。年十一,补附学生。道光六年,儒学师举秀才优行,时秀才游庠已四十四载矣,遂不赴考。每歳除夕,必正衣冠,持箕帚,步行扫墓。尝有御人伏草莽间,群相惊曰:“公等可休,山神至矣。”各鸟兽散,秀才赖以免,盖至性格天,其或鬼神使之欤。家贫,授徒自给。及壮出游,历吴、楚、豫、蜀,泛洞庭、溯湘水而归,所学益进。行履端方,博通经史,兼工词章,尤长地理。嘉庆末,阮太傅督粤,重修《通志》。刘朴石编修谓地理非秀才出无从著手。其为人推重如此。《国语》二十一篇,《汉·艺文志》入《春秋》类。魏晋而后,书录所题皆曰《春秋外传国语》,目录家或置之杂史类中。《山海经》为地志之祖,其述水道最详水源,乃《汉·地理志》、《说文》、《水经》诸书所不及,以今日水道考之,若合符节,其撰自何人,不可考,然非汉以后人所述明甚。其所纪鸟兽草木诸多怪异,当是后人附益耳。目录家遂置之小说类中。又《楚词》集屈平、宋玉、景差、贾谊、淮南、东方朔、严忌、王褒诸子之作,乃总集之祖,目录家多别为一类。秀才所撰《书目》,群书分为十录,以《国语》系《春秋》,《山海经》存地理,《楚词》首总集,论者极推平允。所著诗文二册,自题曰《冯孟文册》、《梦诗》、《杂诗》凡八十一篇,经解传记凡五十六篇。